“文字沙盘”——另类的语言呈现
开始时文字沙盘没有名字,慢慢的有了这个形象的名字“文字沙盘”。
每次合作对话的课上都能看到海波老师的文字沙盘,亲眼见证了它的奇妙和好处。
大约三年前开始,我从海波老师的合作对话课堂上开始接触文字沙盘,接触一段时间后,自己对这种记录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加二期合作对话研习社自己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学习文字沙盘的使用,尽管参加前不知道它已经有了自己的名字,不知道海波老师会在课上专门讲这个。
而据海波老师讲,他已经刻意使用文字沙盘近10年时间了。最近老师找到了这一工具的理论依据,它与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中提到的“综观”理论以及“关联式概念分析”息息相关。昨天的课上,海波老师说,其实用“概念地图”这个名字更准确些。
那“文字沙盘”是什么呢?在我的认知里,就心理咨询的情境来讲,就是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记录下来访者谈话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就像沙盘中的沙具,由来访者讲出,由咨询师选择并记录,随着谈话内容的丰富,关键词的增加,词与词间旧有的联络以及新的联络的生成,使来访者由讲述中的线性思维,到看到文字沙盘后多维思维的形成成为可能,达到转换视角重新看待自己的问题事件的效果。从而打开对话的空间,生成新的意义,表现为对话中念头的流动,促进对话治疗效果。
以上是关于文字沙盘实现的表面操作部分,那它背后的思维方式,以及它涉及到的理论、以及关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我功力不够,还没做好能分享的准备。我只想分享下海波老师这个周末合作对话研习社课上及课后,自己对学习文字沙盘的一些个人的片段感受和联想:
关于处世中的“用心若镜”,我的认知里,这有点类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中的“描述”。这两部分如果用在对话中,在我看来都是在对话中放下自己的思维,也即没有分析、评判、逻辑、伦理、应该等等自己思维观念里的东西。
那在对话中,对来访者使用词语的选择,这背后是咨询师的思维模式,而不是咨询师将自己的词语放到文字沙盘里,这为对话中的“如实”“照镜子”提供了可能性。如此,这些文字词语形成的概念地图才是来访者的地图,而不是咨询师的地图。但是这个地图又不单单是来访者之前认识的地图,地图有咨询师的绘制痕迹,有咨询师看到来访者地貌后,再度和来访者确认中,增加了的新标识和连线。有些痕迹是来访旧有的,有些痕迹,是来访者之前自己没有看到的,但也是他自己的。
这让我想到了之前看到一本书中提到“不动智”,即非经思维之心。而修行之要,即无有一处,是心所住。而诸佛不动智,是为回归本心。诸佛不动智,虽云不动,非同草木,心遍十方,无有所住,是名不动。若心有住,生种种分别,于分别中,心生黏滞,虽形能动,不能自在。
由此,文字沙盘用于合作对话中,而文字沙盘,本身也是一种合作文字吧。合作对话称为“对话禅”,文字沙盘是不是也可称作“文字禅”呢?!
文字沙盘是我们将人的内心世界更好的呈现出来的一个灵活的工具,它拓展了我们的思维边界,促进了思维念头的流动,扩大了对话空间,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
而两天的文字沙盘学习,也让我试图从更精微的角度探究思维的过程,以及语言表达这种思维的中间过程的无力和缺失。这种中间过程表达的缺失是不是也是语言带来的虚妄的一个原因呢?
我们说,一个人的思维就是他的世界,每个人通过不停的学习来扩大自己的世界。而一个人的语言就是描述和传达自己世界的媒介。如何用语言这个工具,以最好的方式呈现自己的世界,或者对于咨询师,如何用语言帮助来访者更好的呈现他的世界,同时因为这种如实的呈现,让他能真实的表达自己,看到自己之前的思维死角,这是我需要继续不断学习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