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

Movie|所谓世间,比青山恐怖多了

2018-03-18  本文已影响0人  藜照

2017年有两部无解的华语电影,一部是《老兽》,一部是《一念无明》。

前者像冰下深潭,后者,是不吹的风。

当有人以挑剔的目光,指责影片将所有的压力与原因都放在外部客观上时,我只能淡淡地说:阿东是病人。

尽管他已经走出精神病院,尽管他面试时十分抢眼,尽管他觉得自己已经好了,偷偷地不愿意吃药。

他依旧是病人。

这部仅仅成本200万,只拍摄了16天的电影,凭借详实的资料打造出了一部细密的剧本,生活片段的选舍,精确地让我想逃。

影片中的主人公阿东与阿东的母亲是躁郁症患者。

躁郁症是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目前我们对这种病仍然所知甚少,高遗传率,几乎100%发病的患者都与家庭原因有关,有些患者常常能取得惊人的成就,因为当他们兴奋时可以付出常人不曾有过的注意力和集中力,但当抑郁来临的时候,他们敏感又敏锐。

失去了皮肤,保护不了自己,一身鲜血,吓坏了常人。

影片一开始,父亲接阿东回家,背景音中有人在劝说病人:“这世界的人都是疯子,我不让你出去是为了保护你。”

这句话是如此精妙地铺陈了整部影片的走向。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责骂:“把你送到精神病院去。”

精神病院这个词在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在香港,叫青山。

从明亮宽敞的“青山”走进父亲封闭闷暗的笼子。阿东紧紧地抓着背包袋子,环顾许久,看上去有点茫然不知所措。

这是他即将面对的窘境,也是他肉体被囚的牢房。

按照传统的标准,阿东是个再优秀不过的青年。

他有责任感,父亲随手丢的烟头,阿东拾起来丢进垃圾桶,细节足以见得他的教养;他讲义气懂得尊重,朋友的婚礼一定要参加,新人涕泪交零,台下所谓亲朋觥筹交错叮叮当当,只有阿东仰着脸,听得认真;他孝顺父母,弟弟功成名就一去不回,只有他不离不弃,出了院,想到的也是不要给父亲增添负担;他努力上进,出院之后想尽办法调整自己,运动、吃巧克力,修复之前破裂的人际关系,重新做个“挤地铁”的社会人。

在生病以前,他比生活中的许多人不知道优秀多少。

可惜所有人都想甩手,所以扛责任的那个人垮了。宁愿做个“扑街”,也不要做好人。

人人都能看出你不对劲,但大家都不说话,直到你崩溃了,他们一拍大腿:“嘿,我早知道他不对劲”。

他们会说:这个人太脆弱了。

因为他太脆弱,所以我们可以瞧不起。

人们不屑着举起相机,新闻中调侃猎奇的语气,邻居们在自己的臆想中将阿东推了出去。

“我不是想要你们帮忙,我只求你们不要落井下石。”

阿东穿梭在好友邻居间,我们看见一个生病的香港:高房价,高压力,身份尴尬的母子,路怒症,将痛苦抒发寄托于宗教的男男女女。

说是香港,其实也不外乎是我们的日常。

被窥探,被展览,被审判,被贴上标签。

自己再怎么有意识地抢救,也抵不过全世界无意识的伤害。

也许阿东真的错了。

错在他太正常,错在他生病了。

《一念无明》没有将刻画的重点放在阿东治疗时的痛苦,也没有用煽情的手法去描述躁郁症带给家庭的巨大负担,而是从母子、父子之间的关系来抽丝剥茧。几段平行剪辑,阿东与母亲,父亲与阿东,微妙的关系错位,让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的“无从理解”。

黄大海与阿东,这对父子间的冲突爆发不仅仅是关系变化的转折点,实际上更反映出父亲所代表的“正常人”对躁郁症的认知变化,这种细腻的捕捉显然依托于大量详实的资料。

影片中曾志伟饰演的父亲黄大海,起初甚至可以说是有些不情愿的,他忙,忙到不知道儿子的病究竟是怎么回事。

二人在黄大海受伤后有过一次冲突,黄大海先是脱口而出般说了句“对不起”,这时的阿东却并没有表现出原谅或者是和解的态度,阿东是有委屈的。他期待的恐怕是更真心真意的道歉,是郑重的、对眼前活生生的自己道歉,而不是听到别人对他说:不是你一个人很难,我也很难。这种道歉,与苛责又有什么分别。

但是在随后父亲声泪俱下的诉说中,阿东咬着牙,没有继续说下去。

另一次更激烈的爆发是在阿东企图自杀之后。

躁郁症复发后的阿东,泪流不止,毫无食欲,行动力尽失终日躺着,这可能是父亲第一次真正见到阿东发病时的样子,他面对这样的阿东,从战战兢兢的呵护变成了满腔怒气,就算看了再多的理论知识小册子,也见不得他“不争气”。

“你可否想些开心事?”、“我求你正常一点”。

他的反应和所有对躁郁症有着误解的人一样:为什么要哭呢?开心一点不好吗?

可躁郁症是生理上的病变,你大脑里有个开关,嘭的一下,坏了。

任你再努力地想把它掰回来也无济于事,情绪像失了舵手的游轮,漂向何处身不由己。

此时的阿东在努力自救后仍然被外界汹涌的波涛吞噬,这个跌坐在甲板上的船员在濒死前想的是,要让自己的泪水隐藏在水花中。

他隐瞒了企图自杀的事实,想让事情看起来不那么“不正常”。

阿东也是气的,气至亲之人的不理解。

可是推搡父亲之后,阿东弯下腰,哭得更伤心了。

如同当年母亲的那句“对不起”,从来不是不知道,只是,真的控制不了。

在这场冲突之后,黄大海再一次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他依然带着一种愁容,但多了一份思考,思考着自己是不是真的“什么也不懂”。

正如黄大海自己所说,“不是所有的事都可以推给别人做”,见识过种种推卸,黄大海选择扛起这份责任,恰恰似曾经的阿东。

邻居误以为阿东要与小孩自杀,在天台上的父亲也大喊着“不要”,也许他仍然是不理解阿东的。

阿东沉默地看着他的父亲,良久,一个拥抱。

黄大海离阿东更近了,阿东也接受了人与人之间根本性的“不可理解”,父子二人的关系,也许不会再重蹈当年母子间的覆辙,在故事结束的那一刻,才算真正开始。

对躁郁症患者来说,症结并不在于如何变得“积极活力”,而在于为什么

这是一个终极的困惑,当一个人不再爱这个世界,那他又以什么样的面孔去面对所有构成的零件。

 

影片中一个桥段让我印象很深,阿东面无表情的看着电视,黄大海在他身后小心翼翼地望着。听医生说巧克力对阿东好,黄大海便买了两包,到了吃药的时间也不敢明说,局促的示意了几次没有出声,见阿东吃了药,又连忙把巧克力递过去。

动作很轻,倒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怕说错了刺激到阿东。

就算骨肉至亲,也终究不能完全理解对方的心思。

又恰恰是至亲,才逼我们于斗室之中,恨着相爱。

影片从父子关系入手,却揭示了一个因希望而绝望的世间,正常的病人怎样融入不正常的社会,父子从密不透风的“人世百态”再一次走向“青山绿水”,画面中出现了影片中极少有的空旷远景。

 

想让花开,想呼吸。

皮相有万种。

一念不觉而有无明。

作者:藜照(自由人)

-Fin-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