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产品PM

用户反馈失效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2019-02-14  本文已影响38人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

作为产品与用户沟通的重要渠道,“用户反馈平台”是一个从信息收集,到消化、处理和反馈的闭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决用户的问题只是一个起点,如何基于用户的反馈不断的改进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才是关键,一个好的“用户反馈平台”是产品和用户直接的情感关联纽带,是提升品牌能力的关键节点。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作为产品经理,一定要能够清晰的认识到用户反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推动打造一个与产品相匹配的用户沟通渠道和回馈机制,且通过可量化的方式促进用户体验的提升。

遗憾的是,“用户反馈”做了那么多,得出一个最为普遍的现象就是:反馈是用户的事,处理是产品的事,回馈是运营的事情。

一只皮球越踢越溜,然后不了了之。初衷非常好,执行特别难。

一、用户反馈失效的原因

用户的反馈机制,现在已经可以说是每个产品的标配,甭管效果如何,都一定能找到那个“用户反馈”的功能入口。也就是说,但凡有一定的产品经验,都会给自家的产品添加这个功能。

然而,在现实中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个事情重要性,但并没有多少产品真正能利用好这个功能,真正实现为产品“赋能”的初衷,纵观各种用户反馈的机制,多数都只是停留在单向接受意见的状态,能够实现“多轮对话”的产品少之又少。

如图所示,大部分的用户反馈,都变成这种状况,我们都很能快速的告诉用户“需求已受理,正在排期”。

但它的问题也是因为“快”,而变成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站在用户的角度,“在排期中”指的是按我反馈的意见做呢,还是有更好的方案,排期是什么时候,今天明天还是明年?这些都是用户非常关注的价值点,但从回复来看,显然并不满足用户的期望。

本质原因何在?

1、渠道不通畅

用户反馈渠道包括各种自媒体平台,微信微博等,也包括400电话等传统方式,以及在各种信息载体上供用户主动获取的内容,比如搜索引擎中应该能被用户主动搜索到,而且必须是真实的。

现实中常见的问题是并不缺乏渠道。而是缺乏打通用户与产品沟通的桥梁,用户的信息难以真正被完整、真实的传递,产品端像躲猫猫一样的被阻挡在用户反馈的之外。这包括“用户反馈平台”的建设成本因素,也包括平台的不完整性,很多产品的“用户反馈”入口仅仅是完成了用户填写信息导入到数据库的过程。

这是“吐个槽”的机会,对多数产品来说,都需要一个轻便高效的方式接入用户反馈。

2、职责不匹配

“48小时之内回复”的原因之一是,“接线员”只能做记录,既无法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也难以给出问题的解决时间节点,只能通过一级级的向上传递获取请求,而无法直接做出有效的决策。

当组织赋予一线的权力过小,必然加剧整个流程的复杂度,问题处理的时效性会变成很低,从来导致用户体验的下降。

3、流程不闭环

这是多数产品的通病,因为这涉及到跨部门的协同工作,也涉及到产品的策略问题,也和资源的调度有关,很容易出现解决问题的承诺和进度很难被真正落地。

用户“这个功能还在排期中”处理用户意见,对运营 / 客服 来说是最快速,也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不管怎么样,对用户的反馈总算是有了回应,至少在情绪上缓解和安抚了用户。在考核“接线率”、“问题处理及时率”这些KPI方面,不会吃亏。

二、建立用户反馈的闭环流程

一个开放的“用户反馈平台”,除了能快速的接收用户的意见,及时的回复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和推动组织内建立真正有效的闭环流程,通过平台的建设来推动产品真正对用户反馈的重视和“回馈”。

这里一定要重视的是一个词是“回馈”,也就是真正对用户声音回复后的处理过程和状态。让用户真正感受到产品端对用户的重视,对问题解决的态度。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持续的,良好的闭环过程。

所以,“用户反馈平台”不仅仅是方便用户发言,收集用户声音,而是能真正促进产品的持续性改善。

这个过程的完整闭环应该包含4个环节:

用户反馈——>情绪回复——>处理结果——>产品改善

基于此,"用户反馈平台"(吐个槽)在产品上应该实现两个路径的能力:

1、用户回馈机制

首先是要改变以往 “机械式打官腔”的问题处理态度,转变成有温度的解决方案。

再次是考虑如何提高一线“客服类"工作的效率,通过构建一个快速的响应通道,高效率的解决用户的问题,包括严重的问题,一般性的bug,或者改善意见,在这个过程需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大胆授权给一线接线员,使得“接线员”所需具备的技能和权限,能快速的获取上下游部门的支持,及时响应使用户请求,从而整体提示用户的满意度。

2、产品改善机制

针对用户的反馈(问题和建议),是通过接入第三方比如JIRA等工具做bug跟踪修复,还是有其他方案把用户意见引进需求池,能够真正把用户的问题,转化为产品需要积极面对和妥善解决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还需确保问题能够在用户预期周期内得到处理,及时把解决的状态结果送达用户,并让更多的用户知晓这一改善方案。

这事实上是考虑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用户反馈处理机制”,包括对bug的分类和流转分发、bug的跟踪修复、对功能建议的评估跟进等,也就是整个产品的迭代管理过程。

综上,用户反馈本身是一个链式的业务过程,而不是单点的信息处理节点,必须充分考虑到实际产品运营的信息收集、问题处理和结果反馈的流程化。

三、“考核”用户反馈的效果

前述中,我们谈到用户反馈是一个完整的业务过程,从接线员到最终的问题解决,经常会涉及到一个跨部门的协作过程,在推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通过对相关指标的考核是一个有效的机制。

这个指标必须高度与用户实际需求相结合。传统的做法是考核客服的“接线率”、回复率”,这当然有它的正面作用,能够“刺激”接线生更好的表现,更好的态度,更专业的水平,可是这仅仅是对信息的信息,并没有能够充分体现对用户的重视程度和挖掘经营。

上图这些指标情况,关注的是反馈以及回复的行为本身。

这是一种典型的社区运营思维,对“用户反馈”这件事来说,真正最有价值的是通过对用户反馈的处理来提升产品体验,而不是体现用户反馈的数量,因为这不是社区,并不需要刺激用户产生内容。

所以,“吐个槽”的下一步迭代,应该是考虑如何解决“用户使用产品中的问题”,其统计指标应该调整对三类指标的关注:

1、反馈时效:也就是针对“处理用户问题”的效率,越是快速的响应用户的反馈,越是能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因为真正代表着产品对用户的重视,甚至进一步是对“运营”的考核机制的一种补充。

如回帖时间、跟进处理次数。

2、产品状况:用户反馈比用户的使用数据统计而言,能更进一步的反应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重点功能,特别是不满意的功能,快速响应用户对重点功能和期待功能的反馈,能极大的提升用户满意度。特别是找出那些持续反馈产品问题和意见的用户,对产品的提升有其他的作用。

包括对核心用户、重点功能的分析挖掘等。

3、反馈效果:这一点不仅是站在用户的角度,更是通过用户的反馈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包括用户对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效果的满意情况,以及对用户期望的响应和评估,对有些产品来说,其中甚至隐藏着重大的产品机会和销售机会值得挖掘。

包括问题解决率、用户满意率、意见采纳率以及产品/销售机会的分析挖掘等。

四、小结:PM们需要的用户反馈平台

对产品经理而言,接入第三方的用户反馈平台,关注的点有三个:

1、足够轻便,能够快速接入。以较低的开发成本,快速接入最匹配产品定位的渠道,打通用户与产品的连接通道,特别是站内入口。

2、提高用户反馈的处理效率。“用户反馈平台”不仅是一个信息收集的入口,而是作为信息处理的工作平台,用户、运营、产品能有效依托这个平台,及时获取“反馈”的处理状态和进度。

3、提高用户反馈的处理效果。能借助第三方的平台接入,推动需求到产品的转化效率,打通部门墙,特别是组织内对用户反馈的认识和理解。

“吐个槽”作为一个面向企业的产品,它的用户核心是“产品经理”,其考虑的重点是接入了这个平台以后,是否能够有助于产品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作者:杜松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和腾讯吐个槽联合主办的“腾讯吐个槽产品测评大赛”中的获奖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有关产品测评大赛合作事宜,请联系邮箱:denis@woshipm.com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