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由与爱》有感

2018-03-24  本文已影响0人  blackhouse

昨晚读了一篇克里希那穆提的文章《自由与爱》,感受颇多。

(一)爱是不求回报的,学会爱,才有自由

开篇他是这么说的:“也许你们有些人不完全明白我所说的自由的真谛。但是如同我曾经指出的,接触新观念及你不熟悉的事物是非常重要的。看见美好的事物是很好的,但是你必须观察生命中丑陋的事,你必须对万事万物都觉察。同样的,你必须接触你不太了解的事物。你愈仔细思考那些不容易懂的事,你就愈有能力过真正富足的生活。”

紧接着在这个前提下开始谈自由和爱的话题,他先说了关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世界是“我们的世界”。我认为感受到这点,并且爱这个世界,是很重要的,不只是在平静的早晨有这种感受,而是在任何时刻都有这种感受。我们只有了解什么是自由以后,才能感受这是我们的世界,并且爱它。”这里的“我们”指的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

关于职业,他说每个行业的绝大多数工作者“都是局限在自己的小角落中,做一些妨害自由的事情”。因为自由并不仅止于做你喜欢的事,或是从外界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而是要先了解什么是依赖。你知道什么是依赖吗?由于社会是基于协作关系而产生的,所以我们依赖其他人给我们提供的各种服务。但更深层次的依赖是指“你总是依赖着别人给你快乐”。意思是指“这不只是外在肉体的依靠,而是内在的、心里上的依赖,从其中,你获得所谓的快乐。一旦你这样依赖着别人,你就变成了奴隶。”

“如果你长大以后,在情感上依赖你的父母,妻子或者丈夫,依赖你的灵性上师或某种理想,这就是束缚的开始。我们都不了解这点,虽然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都希望得到自由。”

所以明白为什么会依赖才是关键,因为反应,“如果我说了一些伤害你的话,如果我用难听的话来骂你,你对我生气了,这就叫反应,这是处于对依赖的反应;而不依赖是更深一层的反应。自由不是一种反应,除非我们了解反应的含义并且超越它,否则我们永远不会得到自由。”

“因此,自由与爱是并存的。爱不是一种反应,如果我爱你是因为你爱我,那么这只是交易,爱变成了在市场上被买卖的东西,那显然不是爱。爱是不要求回报的,甚至不感觉你给与了什么,只有这种爱才能使你了解自由。”

然而只是在传统的所有教育中并未告诉你的事情。学校和社会中教授的是竞争,不是爱,所以在提倡和平才会显得一点意义都没有。“现在你我都必须了解有关自由的所有问题。我们一定要找出爱的真谛,如果我们不能爱,我们就永远不能深思、专心,我们也永远不可能体恤。你明白什么是体恤别人吗?你看见路上有一颗尖锐的石头,许多双赤脚从上面走过,你把尖石移开,不是因为有人要求你这么做,而是因为你能体会到那些人的感觉,不管那些人是谁,也许你永远不会碰到他们。”

最后作者说道:“种一棵树并且关爱它,看着河水流动,欣赏大地的丰美,观察飞鸟的美妙翱翔,有一颗敏感的心,对生命的伟大律动开放胸怀——这一切都需要自由。你能爱才能有自由,没有爱就没有自由;没有爱,自由只是没有价值的观念。所以只有那些了解并消除内心依赖的人,才明白爱是什么,才能得到自由。只有这些人才能带来一个新的文明,不同的世界。”

(二)从自我开始学会爱

作者从自由和爱出发去探寻所有关于自由的话题,包括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和自然本身的爱;对社会的爱,即爱与和平;以及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爱。

要自由,就不能只是一味地提倡和教导竞争,也不仅止于做你喜欢的事,或是从外界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还要了解什么是依赖,并破除它。什么是反应,并超越它。因为依赖就是束缚的开始,而依赖本身却是一种反应。当然,不依赖也是一种反应。然而自由不是一种反应,与自由共存的爱也不是一种反应,因为这样会使得爱变成一种交易。然而爱却是不求回报的,甚至不感觉你给与了什么,只有这种爱才能使你了解自由。这样你才能深思,专心以及学会体恤。

因此你需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并且拥有自由,然而“你能爱才能有自由,没有爱就没有自由;没有爱,自由只是没有价值的观念。所以只有那些了解并消除内心依赖的人,才明白爱是什么,才能得到自由。”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最常听到的便是爱情,友情,亲情,这中间都是涉及到爱的,然而还有包括对陌生人的爱。

而这让我想到了从前的一位朋友,而这些特质在他身上我都能看到,当然在懵懂无知的年纪在谁身上都是能看到的,只是显现的深浅有所差异。

爱的真谛就是不求回报,明白了才能深思,才能专心,才能体恤别人。体恤就是路中间看见一颗石子你会把它移开因为你能想象到别人的感受,这就叫做感同身受和同理心且是不求回报的。

我突然想起在高中的时候,我有过上述的这种体恤的行为,在去福利院回来的路上我踢开了在土路中间的石子。到了大学知道了现实社会中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现在才明白钱最多只能解决生存和部分享受的问题,仍旧肤浅;而在工业设计学习过程中明白了设计任何产品时都要考虑其产品成本,于是便放大了钱的重要性。

庆幸的是我前一阵子仍旧在看到路中间的石头时会移开;我在离开了他之后,仍旧能挂念他,忧虑他,给予他帮助。我想这并不是一种矫情,因为我并不需要任何回报了,这和与他还是朋友的时候,说句题外话,当时在求回报外还怀着一种保护他,甚至是刻意奉献和装傻的姿态来相处是矛盾着的、分不清的;而对待朋友的时候我仍旧能尽我全力,但不同的是如果他是我的朋友,我在某方面优于他或者忧虑他的时候我会顺带直言告诉他社会的竞争与协作的真相,当然最好的方式是用他的语言方式交谈而不是严苛,如果做不到退而求其次真诚,客观也就足够了。当然我知道他是不会因此对我产生什么芥蒂的。用文章的话来说,我会在体恤他的同时告诉他现实世界中都是基于交易,互相协作和竞争的,而协作的之所以能够进行是除了信任之外就是因为金钱交易。

此外当你明白了这一点后你就知道如果你是爱这个朋友的,于是你便不会去为难他,小事上如果自己能做到,或者金钱交易能做到的你便不会去烦扰他,大事上如果苦难在你承受的范围之内你就自己承受,实在不行了那也就只能求助朋友了。对的,对于我来说心情不佳反而是件大事,前提是在你不用太担心生存所需金钱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知心朋友其实是无用的,但是却又不可缺少。当然如果你未能领悟这一点,或者在体恤和警醒朋友之间没有把握好平衡,那么你就很容易失去这段友谊,如果对方不是一个宽容的人那这段友谊就更加的脆弱了。所以我想到了自己从前对待朋友的标准,是多么的幼稚、任性和无情,什么意思,一直在用各种标准来检验友谊的真实,当然也有人这样对待爱情,还并无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最后也只能在悔恨中度过了一生。另外如果你有困难或者心情不佳时,能自己排解的话,就不要表现出来,因为朋友们会担心。如果不能,那就说出来,朋友会非常乐意帮助你的,相信我,如果他是知心朋友的话。最坏的情况就是一个任性、敏感的人和一个无知、宽容的人在懵懂时期做了朋友,彼此爱和敬仰着,却又彼此嫉妒、焦灼着,各自恐惧着。结果就是你们实际上越来越像对方,但是各自的心里的不愉快却愈加繁重,于是也就越加脆弱。直到有一天,new guy出现,或者不愉快到达一个临界点,或者刻意为之,你们之间的关系就会瞬间崩盘,再也没有回转的余地。而在外人看来却是如此的突然和防不胜防。

事已如此,伤心、痛苦过后你会什么借口来安慰自己、来合理化自己的罪恶和无知呢?“我觉得我们太像了,我没有自我了”。如果你们一直以来都自认为是最特立独行的人的话,那就可笑之极了。这简直是在打自己的嘴巴!还有一点也非常可笑,在最初交往时,决定和他做朋友和爱人时,你是认可这个人的,但不巧你偏偏看中的不是他能和你一起烧杀劫掠的做坏事,而是看到了他身上的种种美好和他的赤子之心。所以在合理化自己的罪恶和无知的背后“和他变得更像”的同义词其实是变成更好的自己了。

你说不!我是在深入认识他之后,看到了他身上的种种缺点才对他死心的!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吗?你是听别人说的还是真的看清楚了,你看清楚了是用眼睛看的还是用心看的。无知的年华里又能有多少颗智慧的心呢?所以呀人们才会感叹年少无知时的友谊和爱情才是真挚和幸福的,但是又如哲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当人们拥有超越年龄的思想时,那他就是不幸的,而这也就成为了关系破裂的另一个原因 。可是又有多少年过半百的人们仍旧不迷不信或者仍旧执迷不悟呢?悟的人又能有多少?想来这一切都是可笑的,世间的人们总是在这样的深深浅浅的问题中充满着无知的苦恼。却不知无论在爱情还是友情当中,爱是不求回报的。所以无知又绝望的人却说出也只有家人才是爱你的。然而这句话也是如此的可笑。你幸运你家人都爱你,你知道还有多少人是没有享受过亲情的吗?退一步说,即便你有家人,你以为家人的爱是真的对你的爱吗?也可能只是一种束缚,只是一种让你看不见未来路甚至引你走向错误道路的力量罢。你说那寄希望于陌生人总可以了吧,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你在社交软件上结识的人,如果你的初心不是小时候交笔友时一般,大多情况下你也只可能只是需要满足性和利益的欲望。不!我虽然没有了交笔友时的单纯,但是我也不需要从他们身上满足性和利益的欲望。需要的只是陪伴和理解,其实还是不懂什么是爱。最后你说,我还有一颗“成熟了的童心”。最好是你们彼此都有一颗“成熟了的童心”,我想这样便是最幸运的。无知换种说法也就是不理解,加之自以为是的的聪明其实就是猜忌。这和欲望还有为了解决生存所需的金钱在其中的任何一种感情的任何一个时刻都可能出现。

而关于对世界和自然本身的爱以及对社会的爱,即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再次就暂且不展开讨论。

(三)拥有一颗“成熟的童心”

最近看了一部英剧《少年犯》,两个十五岁大的男主可谓是坏到极致了,看似各种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偷盗,打架,纹身,逃课,不学习,性生活混乱导致女友早孕,以至于老师不爱,同学不亲,家人也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交往了一个坏朋友,可谓是坏到极致了。但是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仍然知道爱是什么,且懂得比我们所有人都来得深刻。他们知道爱情是不看外表看中内在的,他们理解父母为他们的付出,他们知道朋友的意义是信任不是背叛和出卖。尽管他们在践行和维护自己心性的行为上显得愚蠢,甚至触犯了法律,顺便说一句,法律有其不完善之处。即便他们触犯的都是正确的法律法规,但是他们心性仍旧是美好的。

看似蠢的可爱,爆笑的剧集,但是却极具反讽意义。在社会和教育者没有提供一个正确的引导的情况下,他们仍旧能守住自己的心性。这本身就已经极具讽刺意义了。但是现实中更可悲的是什么,知道吗?戏剧作为一种夸张的表达手法,其实都是能在现实当中找到缩影的。现实当中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为他有一颗童心,所以还能秉持着无知者无畏却又异常正确的心性,当然外加上未见得不合理的行为。而社会和家庭在错误的引导下却仍旧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正本身就是强盗行为。可笑的是连这种强盗行为都未必见的出现过。因为这种强盗行为至少还是强行让孩子变的正直善良,但是社会和家庭往往却是无知的,就是因为这种强盗行为和无知阻碍或者错误引导着孩子前行道路。正如罗素说的:“这种种不幸的根源,一部分在于社会制度,一部分在于个人的心理素质——当然,后者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前者的产物。”不仅让孩子也成为父母一般的人,这样的社会中的一份子,而且这还是一种恶性循环。《自由与爱》中有一段描述是这样的:

“可是你的教育没有教你去了解这种想法。你学会了数学、化学、地理、历史等,然后教育就算完成了,因为你的父母唯一考虑的就是帮助你找到一份好工作,在生活中得到成就。如果他们有钱,他们会送你出国。他们的目的就是希望你在社会上有财富、有地位。然后你爬的越高,你为他人带来的不幸就越多,因为爬到高出,你就必须竞争,必须残忍。

所以父母把孩子们送到学校去,但学校里有野心、竞争,一点爱也没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不断在毁坏、不断在挣扎的原因。虽然世上的政治家、法官及所谓的圣人都在谈和平,其实一点意义也没有。”

很可能这才是现实的大部分真相。但即便在家庭和社会的无知或者是强盗行为下,就不能再成长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了吗?绝对不是的,优秀的教育者还是有的,但少数。此外还可以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来守护那颗童心,以便于你最后能拥有一颗“成熟了的童心”。(这个形容是从周国平的《只有一个人生》一书当中所看到的。)而这颗“成熟了的童心”才是赤子之心的真正意涵。因此维护童心这件事不仅要面对依旧存在一个这样恶性循环的情况,还要改正此前社会和家庭给你灌输的错误观念的阻碍下进行。这样就回到了文章开始的那段话:

“接触新观念及你不熟悉的事物是非常重要的。看见美好的事物是很好的,但是你必须观察生命中丑陋的事,你必须对万事万物都觉察。同样的,你必须接触你不太了解的事物。你愈仔细思考那些不容易懂的事,你就愈有能力过真正富足的生活。”这才是自由的真滴。

最后,重申一遍爱是不求回报的,学会爱才能拥有自由。

深有感触的是,当你只有在此前提下你才能懂得该如何进行创造,艺术创造也好,科学创造也罢,抑或是过一个艺术人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