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头脑,信任身体
在昨天的内容里,我们谈到,当你在追求自我成就感的时候,会避免自我挫败感。但一旦产生自我挫败感,你会很容易把它转嫁给队友,如果转嫁不出去,它就会影响你的发挥。
总之这样做,都是为了追求“我是好的”这种自恋。
但是现在,我请你仔细想想,自我成就感和自我挫败感中的“我”是什么?
在《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这本书中,加尔韦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概念,他说,这个“我”有两个,分别叫“自我1”和“自我2”。
自我1,就是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文字;
自我2,就是身体和潜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图像。
既然“自我1”是意识层面的,“自我2”是潜意识层面的,那么很自然,我们更容易认同“自我1”,因为我们很容易感知道自己的头脑里在想啥,我的“头脑”就代表了我嘛。
头脑本来是工具,但一旦你认为我就等于头脑。那头脑就会变成主人,它会去做一件事,评判。这个“头脑我”会判断: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错的。对的就去做;错的就要避免,这时候的“我”是该被谴责、该被攻击、该被否定的。
当头脑做了这种评判工作,还用这个结论来指导身体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变得紧张,紧张就意味着,我们体内的能量流动被切断了。而能量的自然流动,是潜能发挥的关键,甚至就是潜能发挥的过程,所以,紧张就会影响潜能发挥。
这个道理,我们都懂。譬如应对高考时,我们都知道,严重的考试焦虑是正常发挥的大敌。
“我”=思维和意识?
再给你打个比方。
在NBA里的勇士队和骑士队对决中,你可以看到两种风格。
我给这两种风格分别取了名字,勇士队打的是流动篮球,而骑士队打的是正确篮球。
什么是流动篮球呢?在勇士队里,球永远都在流动,即使是持球最多的队员库里,也不会粘着球不给别人,其他的球员也都在积极跑动中。一旦你遇到机会,不管你是超级球星还是普通球员,大家都会把球传给你。
那什么又是正确篮球呢?像在骑士队中,球永远都在围绕球队“王牌”詹姆斯运转,他严重粘球,其他球员常常只能站在最合适的位置,等着詹姆斯给他们传球。在这个过程中,大牌球星得到球的概率很大,但普通球员却难得有机会。
我是流动篮球的拥趸,以前很爱看太阳队的比赛,但太阳队没落后,我就很少看篮球直播了。不过,在勇士队崛起后,只要有条件,我都会看他们的直播。
流动篮球是很少见的,绝大多数篮球队都是正确篮球,也就是围绕着超级球星,打已经被证明过、行之有效的战术。
为什么流动篮球这么难得,正确篮球却比比皆是呢?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会有这个心理陷阱,就是“我”等于我的思维和意识。哲学家笛卡尔不是有句著名的话么,我思故我在。
其实,思维的价值在于分析,也就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事物是怎么运作的。但它最容易犯的问题是评判,也就是将分析出来的结果固化,说“这是对的”、“那是错的”。而且,这个判断一旦和自恋联系在一起,就会变成“我这样做是对的”、“我那样做是错的”,那为了不经历“我是错的”这种自我挫败感,我们就会使劲去避免一些东西,这一使劲就造成了紧张。
放下头脑,信任身体
加尔韦发现了这个道理后,提出的解决方案非常简单,他让球员放下头脑里对错的评判,信任身体,将注意力专注在网球上,让身体自由发挥,就可以了。
譬如他会训练学员,在打球的时候将目光聚焦在网球的接缝处,然后把意识放空,不去有意识地指挥身体,让身体顺其自然发挥就好。
当学员能做到这些时,他们往往会有超常的发挥。
用加尔韦的话来讲:
抛开一切想法,不去感受你意识的变化,也就是抛掉刚刚说的“自我1”,你不去批评自己不好的动作和表现,也不去表扬自己。在这种状态下,指挥你的动作的是“自我2”,也就是你的潜意识。
换句话来说,超常发挥,就是你潜意识里的“真正的我”和其他事物的“真我”直接相遇,并且合二为一。
很多名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譬如华人球员林书豪,他在尼克斯球队风生水起的时候,他说,我是在为上帝打球。
背景知识
林书豪,是NBA中目前唯一的华人球员,他是哈佛大学毕业生,在NBA中一直不被看好,多次被多个球队裁掉,是NBA中的流浪汉。 2012年2月,他所在的尼克斯队多名主力受伤,林书豪成为首发球员,他有了不可思议的表演,打出了超级炫目的数据,尼克斯队也接连取胜,他因此被称为林旋风。 现在,林书豪在篮网队,虽然屡屡受伤,但仍是球队信任的首发队员。
迈克尔·杰克逊也曾经说过,我时常感觉,我只是一个通道,而上帝通过我来表达。
像这样的高峰体验很难描述,但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好像“我”消失了。
享受高峰体验的时候,还有一些特别的地方,比如打网球的人,因为相当专注,就会突然发现网球好像变大了,过程中的一切都变成了慢动作,这就是时空感变了。
可以想象,当网球变大,时间变慢,你的发挥自然就变得简单了很多。
至于篮球运动员,在享受高峰体验的时候会觉得,篮球的球框好像变得很大,怎么投怎么进。
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意识状态,你十分专注,但头脑和身体又非常放松。在这种意识状态下,时空感发生了变化。
其实,我们很容易迷恋头脑,而现在多数人从事的,又都是头脑工作,这意味着我们很多时候都在利用刚刚说的“自我1”在工作。但像在竞技体育界,因为是直接使用身体,所以超级运动员和教练们,反而会有更多来自高峰体验的领悟。
例如NBA超级明星比尔·拉塞尔说:这就好像在用慢动作打球,我几乎能够预见接下来会出现什么动作,下一次是怎样投球得分……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能够集中注意力,保持专注。
NBA成就最高的教练菲尔·杰克逊也曾经说过:秘诀是不要去思考。这可不是说让你变得笨拙迟钝,而是意味着要让无穷无尽的繁杂思想平静下来。我们都曾经感受过身心合一的瞬间,如果我们完全沉浸在这样的时刻里,就能跟现在正在做的事情融为一体。
那么,运动员怎么达到这样的状态呢?加尔韦总结了一句话的秘诀:
全然放松地专注。
这样的境界,可能我们不太容易体验到,但至少我们需要知道,人往往会陷入一个心理陷阱,以为“我”的意识和思维就能代表“我”,而忽略了身体和潜意识里的“我”。这会让我们陷入“对和错”的判断里,让我们变得紧张。
但是,如果你从“思维”和“自恋”指挥的对错游戏中解脱出来,你就会走进不可思议的高峰体验之旅。
你可能会觉得, “思维” 好像被说成了一个糟糕的东西。这当然不是,只要我们把思维与意识当成工具,而不是将它认同为“我”就可以了。
今日得到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要点:
第一,加尔韦认为,自我有两个部分,“自我1”和“自我2”。自我1就是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文字;自我2就是身体和潜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图像。
第二,思维是很好的分析工具,但如果我们认同了“思维我”,就会陷入对事物进行好坏对错的评判里。为了不让自己犯错,不让自己有自我挫败感,我们就变得紧张,从而影响自己的潜能发挥。
第三,潜能发挥其实就是,你潜意识里的“真我”和事物的“真我”相遇后,你的“自我”会消失,时空感会发生变化,你会专注在具体的动作里,从而获得高峰体验的感受。
第四,加尔韦的教练法,简单概括就是,放松地专注。
留言精选
马恨山
1180 赞
将得到介绍过的不同学科和研究侧重点的其它几本书中的“自我1”和“自我2”概念进行了简单的概念汇总,供大家交流参考。《思考,快与慢》系统1与系统2:·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合理地运用系统1和系统2非常重要,有些时候并不需要意志力的支撑,人们也能花很长时间和大量精力进行一项工作。书中也提到了这种状态,心理学家米哈里将其命名为心流。体验过心流的人将其描述为“一种将大脑注意力毫不费力地集中起来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使人忘却时间的概念,忘掉自己,也忘掉自身问题”。太过用力很容易导致自我损伤,书中所述的心理测试结果屡次证明,刻意掌控意志和进行自我控制很辛苦。如果你太过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而所面临的压力又难以承受,你就会越来越难以进行自我控制。这种现象被命名为自我损耗。自我抑制不是长久之计,顺其自然才是合理之道。《无为:自发性的艺术和科学》人的认知系统可以分为热认知系统和冷认知系统。热认知系统是无意识的,比如我们日常的动作,走路、开车,并不需要先想好动作要领就能自动完成。冷认知系统需要随时做判断,费时费力,但它的好处是更理性,面对新的信息能够随时调整,给不同任务设定新的优先级。无为的境界,其实就是在这两个认知系统上做了一些改变,和一般人拉开了差距。无为就是意识和潜意识,冷认知和热认知的完美合作。意识放开了身体,让身体自发地、非常自然地去做一件事,而与此同时,意识又保持了高度的敏锐。《盗火:硅谷、海豹突击队和疯狂科学家正在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场革命》心流基因组计划想要寻找进入三种状态的出神技术。第一个是心流,也就是flow,忘我地投入工作,灵感爆发,怎么打怎么有。一般来说是艺术家和运动员能经常达到心流。第二个通过某种仪式达到的一个神秘的境界。比如说通过宗教仪式,或者一帮人在一起跳舞,或者是什么聚会 —— 总之是使我想到中国民间跳大神的活动 —— 让某些人进入不一样的心理状态。这通常是宗教人士的体验。第三个是迷幻,简单地说就是用吸毒的方法进入。比如说 LSD 就是一个有强烈迷幻作用的毒品,以前深受嬉皮士喜爱。这三个状态包括了正邪两道,但是从脑科学角度来说,它们基本是一样的状态, 我们就称为“出神状态”。它们都是潜意识的活动。主管理性思维和的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活动降低,负责潜意识的区域活动增加。这跟我们以前讲“无为”是一样的,用“热认知”主导。然后你还可以从脑波角度分析。我们大脑理性思维和保持机警的时候,会发出所谓“β波”,但是在出神状态中,β波会减弱。另外两种脑波,α波和θ波会加强。其中α波是人做白日梦的时候发出的一种波,θ波是人深入思考的时候发出的。伴随着这两个脑波,人的紧张程度会下降,愉悦感会上升。“心流”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境界,它的整个过程都可以用大脑活动解释。如果我们能关闭自我评价和时间感,释放一些计算带宽,乃至进入潜意识主导的状态,我们就能接收和处理更多的信息,触发不同想法的创造性连接。而这整个过程,还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愉悦感。
7月18日 23:59
作者回复
太赞了!
7月19日 0:06
知夏
308 赞
我是个\"考试型选手\",每次考试,尤其是重要的考试总能超常发挥,取得比平时好的成绩。以前一直认为是自己幸运,是上天的眷顾。看了今天的文章才知道,是因为我心态好,我从不在乎考试成绩,能够全然放松且专注的应试。面对考试时,一直是自我2,也就是我是潜意识在指导我的行为,那是不是说我们人类的潜意识特别强大呢?
7月18日 18:23
作者回复
潜意识是无限的
7月18日 18:27
繁花满地_年华耗尽
266 赞
武老师请问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专注力,我最近才开始禅修只有一闭上眼睛马上就开始想其它事情去了。
7月18日 18:43
作者回复
不断练习,每当走神时,不妨问一句:你在逃避什么?
7月18日 18:47
hedy
171 赞
关于写作的体验。有时候认真布局,列提纲,花好长时间,写出来的东西还不怎么样。相反,有时候就是完全凭着感觉,大家叫做灵感的东西,天马行空的写,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7月18日 18:38
寻找光明的黑眼睛
156 赞
意识与思维,原来还可以这样看到,确实领人茅塞顿开,那如果意识和思维都只是工具了,那个“我”又是什么,他在哪里呢?
7月18日 18:42
作者回复
深刻的问题。根本上,“我”也是个幻觉。
7月18日 18:48
独自等待
127 赞
当我们不敢尝试新事物的时候,其实就是“头脑我”在作祟。通过作为工具的头脑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自己不会做某件事情,此时原本应该寻找方法,迎难而上。但“头脑我”为了满足自恋的需求,将这个认识固化,并告诉自己不应该去做这件事,否则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笨拙,“我也就不好了”。这,其实就阻碍了我们自我的成长和成熟。
7月18日 20:09
拍天空的人
105 赞
武老师,你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自我1呢.,还是自我2?
7月18日 18:20
邵伯远
100 赞
我们平时进行体育活动时所说的“手感”,其实就是你的头脑干涉身体的程度有多大。干涉的程度越大,“手感”越差;干涉的程度越小,“手感”越好。这是因为,干涉的程度越小,你的潜能发挥的就越好。相应地,你所获得的体验也就越好。
7月18日 18:17
Shellingford Holmes
87 赞
其实做数学题目的时候,经常会有这种体验。看起来数学是完全的理性思维,但是如果你碰到个题目去分析这是哪类题型,分类,这种题目该怎么做,那就完了,如果在思索有没有做过这种题目,我反而做不出来。但是,如果你放开思绪,捕捉你自己看到题目第一眼的灵感,让灵感领着自己走,反而能够理清思路,让潜意识帮你找到思路,或者大脑放空一会,反而能解题。
7月18日 18:20
S.S.Tina
83 赞
武老师好!我想起曾经学跆拳道的时候,有个动作一直学不好,自己有些着急,就在一旁机械式反复练,突然有一下找到感觉就瞬间开窍了,之后就能很好地完成动作。现在看来,可能在我一直用自我1强制自己练习的时候,跳不出错误的动作,而在长时间反复练习时自我1开了个小差,让自我2有机会出来,身体动作就协调了,感觉就像突然开了窍,此后我记住这样的感觉再练习就容易了。可能这就是常常有顿悟感觉的一个解释吧。
7月18日 18:23
离山小师叔
82 赞
老师讲的和万维刚老师前段时间解读的《盗火》中心流的概念很多相似之处。心流的特征:1忘记时间的流逝。2复杂的事情做的毫不费力,并且有很强的愉悦感。3忘记自己。4获取丰富的信息。而达到这种状态需要关掉前额叶皮层的两个部分:1自我批评(忘我)2忘记时间(深度的现在)进而达到潜意识主导我们的身体。如果两位老师解读的是同一件事 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 真是有意思啊。
7月18日 22:35
Tcs
66 赞
我写留言的比较少,但还是比二月份之前的多了不少,之前写留言主要是想上精选,写了几次没上,就下意识的对自己说“自己写的太差了”,这样的自我批判,就很容易让自己坚持不下去。。但越是不坚持写留言,“这个留言的水平就越差”(太久做的事回退化) 后来我换了一种意识对自己说,有机会就写留言吧,写了才有提升,提升留言的质量比上精选重要多了,尽可能的不用评判思维对自己说了
7月18日 20:15
唯道绿茶
51 赞
我想到了睡眠,对于那些精神焦虑、抑郁失眠的人来说,睡眠就是自我1的歇斯底里。失眠的人会重视睡眠的时间、程度和质量。他们太在意自己的睡眠了,因为自我对睡眠的不理想评判,他们的自我1会焦虑会急切甚至会极端过激,从而导致睡眠失调。原来,睡眠是自我2调节的,当你需要睡眠时,你的灵魂和身体就会困觉,这是潜意识主导的自然机制。
7月18日 21:34
芸鸡
50 赞
万维钢老师在他的专栏里,解读过《盗火》和《无为》两本书,书里介绍了一些最新的脑科学成果,似乎加韦尔说的两个自我,其实就是大脑的两种运行模式,这两种模式下活跃的脑区和脑波不同。
7月18日 18:40
義
46 赞
我举个例子,把网球扔到墙上反弹后用手接住球,这个过程中随着速度加快你就会发现自我1和自我2的切换。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手不自觉地精确地停在某个位置接住了球。
7月18日 19:06
JanusChoi
42 赞
曾看过武老师的书《身体知道答案》,今天又回顾了一次关键的知识。我发现自己完全凭感觉做事的经验并不多,即使是在打篮球的时候,我也曾会不停地评判自己,最后导致打得自己很郁闷。同时我还会评判别人,所以我经常觉得很奇怪:那些人动作这么难看,为什么就是能进球?后面就是觉得这样不公平,然后引发更多的评判,更多的郁闷。通常要在一场球赛打到我都没有力气去思考的时候,我才能把球打好,那时候的头脑确实是停止了思考的。直播+如何控制界限的变化及了解对将来的影响?我学习过PET(父母效能训练),知道行为窗口的概念。界限在我的理解是活动的,可变的,那么就会带来一个问题:当每个人对待孩子的界限都不一样时,看起来孩子是能够自由适应的,但当这些人都同时在场的时候,事情就有点难办了。我可能会逼于压力而顺从了其它家庭成员的界限设定(通常是因为我没有力量反抗),这样会对孩子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吗?
7月18日 18:17
作者回复
告诉孩子做自己
7月18日 18:29
Sophie
40 赞
我爸爸是练咏春拳的,我小时候他教我粘手,就是与对手两手接触,尽量卸去对方进攻的力量借助为自己进攻的力量,这样子你来我往来回练习。那时爸爸是闭上眼都能感知我进攻的方向,而我就关注在爸爸每次进攻前会有什么预动作,以及为什么爸爸总能正确判断我。现在看来,我用的是自我1,爸爸用的是自我2,潜意识的反应真是不需要思考过程,很多时间更精确无误。也许,像武老师说的,爸爸到了一个境界,觉得整个速度都很慢,从接触力度方向的轻微变化去感知对方的进攻意图,就变得很简单了~
7月18日 23:37
Fly
39 赞
老师,冥想算不算自我2呢?
7月19日 9:41
作者回复
是进入自我2的途径,当能达到时,美妙无比,甚至远胜体育竞技达到的境界。
7月19日 10:15
苏小玲-北京
38 赞
老师,放松的专注,是不是把一切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而不是分散在多个点上,当你集中注意力在一个点上时,你就会出现忘“我”的境界,有时候别人叫你,你都听不见。但是,当今的社会,当代的人们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在一个点上,所以,常常是涣散的,无法集中,所以,也就无法进入这样的境界。最近北京真的好热,可是我和老公晚上不开空调,不开电扇依然能够睡着,因为今年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交流,让自己内在的自我安静了很多。所以“心静自然凉。”
7月18日 19:18
明炽灿影60789452
36 赞
直播+对于不会说不的自己,怎么说不。我一直很容易答应别人,这样便建立了一个好印象,我害怕说不,会使我的好印象受损,一直纠结在这里面
7月18日 18:29
山淼
29 赞
今日思考:自我分为一个\"自我1\"和\"自我2\",为了纳入我的知识体系方便理解记忆我把自我1改名为\"脑自我\"自我2改名为\"感自我\"。脑自我是思维意识层面的,会评判对错,而这种对错的评判会容易让我们陷入紧张的情绪中,使潜能得不到发挥,我要把脑自我当成工具,不要让他成为我的主人。最好的状态是脑感合一,是一种放松的专注,不过分依赖思维,相信感知感觉。
7月18日 18:17
kay
28 赞
天哪,感谢老师,终于找到了困惑自己多年的紧张的症结,越是准备充分越紧张,其实是思维一直在告诉自己这是对的那是错的,导致身体放松不下来,这种紧张的体验让人感觉很不好,导致下次发挥时更紧张,原来所有的症结都是因为自己被思维控制了,身体没有放松,凡事都太用力!怪不得考试超常发挥的人都是心态好的人,小时候每次考试我妈都会给我制造紧张气氛,还要跟我击掌加油,搞的自己对任何考试或发挥都特别重视也特别紧张,终于知道为什么了,以后要放松心态,相信潜意识的自我,会给身体最好的指导。
7月18日 23:45
whiskey
27 赞
面对事物一般有两种情况,对应我也有两种自己的方法:一种是自己熟悉的事物,所谓熟能生巧,当自己对眼前的事物有了充分的认知,一切就会变的从容,不用过多的思考就能应对。这时候只需要对自己说,“都已经是老司机了,还有什么好害怕的”另一种是自己陌生的、突如其来的事物,像一道从未见过的难题,让人无从下手。这时候,我也不会想太多,一般会遵从自己的第一感觉去做,然后告诉自己“这已经超出我认知的范围之外了,想太多也没用,跟着感觉走吧,走错了也无所谓”。
7月18日 18:25
江南木子
25 赞
有一次,班上学生参加集体葫芦丝合奏比赛,学生们因为太想得到第一名了,以致于连训练时都有点紧张,演奏得很不理想。我作为老师,可能和学生们想得不一样,我认为这只是学校安排一种娱乐活动,没必要拼什么第一名(要是以前的我可不是这样想)。我是这样和学生说的:好好欣赏自己选择演奏的音乐就好了,当你们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中时,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了。不用去管别人怎么听、怎么看、怎么想,更不要去想什么第一名,你就演奏音乐、欣赏音乐、沉浸其中就好。学生一开始还不认同,但慢慢地,他们训练得越来越有味道,自己听得也高兴。结果上台演奏时,简直是超水平发挥!演奏结束,整个体育馆里爆发出最热烈的掌声!学生们也理所当然地获得了第一名,而且比第二名高出许多分。这就是不做评判,让 潜意识里的“真正的我”和音乐的“真我”直接相遇,并且合二为一了吧!
7月19日 9:50
吴孟晟
23 赞
•不知到心理学跟佛法有没有关联,怎么感觉武老师提到的“无我”状态,跟佛法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加上禅修也是要讲放松身心,才能达到“定”的境界,这感觉跟武老师今天描述的有些像。•头脑只是我们的工具,并不是我们本身,也并不是我的主宰。“思维”对是非对错的认定、判断,让我们处处受局限,导致我们害怕犯错,有害怕犯错的心态,就没办法表现得自然、表现的好,我们必须放下头脑,相信身体,才能发挥出潜能。
7月18日 21:52
JasonLee
21 赞
很有感触!在跑十公里的时候,跑到最后感觉不是我在跑,而是我的身体自己在跑。想到鲁米的一首诗,只读过它的英文版,原文是:Behead yourself! Dissolve your whole body into vision: become seeing, seeing, seeing!(大意:砍掉你的头颅!将你的整个身体融入视野,让它看见,看见,看见!)遗憾没找到标准译文,英文版的表述(原文应该是阿拉伯文)已让我十分震撼,这简直就是先哲对我的训诫!Alhamdulillah!
7月18日 21:41
陽光普照
21 赞
不能和身体上和潜意识上的我交流是个很遗憾的事情。
7月18日 18:23
魏伟
20 赞
哈哈,武志红老师是真球迷啊,所谓移动篮球才真正代表着团队篮球,所以我一直觉得即使没有杜兰特勇士也能赢!再来说一下教授的观点,晚上听了教授的放松且专注,就是不要老是按照应该是的道理跟原理去判断去做事,这样会束缚自己,更多的时候要放松自己,让自己的潜意识引导你做事才更对。其实跟得到300期罗老师的中庸之道有很多不谋而合的地方,受教!
7月18日 21:15
水晶公主
20 赞
直播可以回看么?
7月18日 18:05
作者回复
直播不可以回看,所以还是尽量在线看吧。
7月18日 18:09
An
19 赞
放松的专注。今天这节课终于解决了困扰我已久的问题:为什么学生时代很刻苦却依然成绩平平。因为我做不到放松的专注,我太在乎成绩,在乎自己付出就要立刻在成绩上体现。我从来没有体验过高峰的感受,我想应该可以先从冥想开始,有一些瑜伽课程开头和结尾也有帮助自己放松专注的内容。今天更进一步认识了自己。^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