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40多岁的人还觉得自己是年轻人,这是一种病吗?
为什么40多岁的人还觉得自己是年轻人?这是一种病吗?
这么想的人才有病吧。
四十岁怎么了,正是黄金年龄啊。
从身体上来说,四十岁这个阶段,也并不衰老,在为人处世方面,已经逐渐圆融,在生活目标方面,已经确定了方向,这是四十岁左右的人独特的,异于年轻人迷茫状态的时期。
有能力,有目标,有动力——这才是人生中最好的年纪。
判断一个人是否年轻,有三个方面。
一是肉体,即身体体能和健康状况。
在如今的社会环境和医疗条件下,随着大众健身意识的不断提高,有很多四五十岁坚持锻炼的人,身材体能拿出来秒杀二十岁左右的肥宅。
正因为年龄的渐长,对逐渐发福和各种危机因素的担心,让四十岁左右的人更加关注锻炼和调养。
拳怕少壮,但是一个四十岁经常锻炼的人怕的是二十岁经常锻炼的人。年轻人中仗着自己体质好,熬夜、宿醉,天天哈皮,加班成狗,未必能和注重休息、锻炼的四十岁左右的人来抗衡。
当然这并不是说年轻人不行,而是说现在年纪稍大的人更加关注身体,而且这一代都是七八十年代的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保障习惯早已形成。
科技越来越发达,等到人类寿命突破一百二十岁,四十岁算什么?人生才过三分之一呢。
这可不是凭空瞎说,根据联合国世卫组织2018年公布的年龄划分新标准,六十五岁之前,大伙都是年轻人。
这就是身高都是一米多的笑话,十八岁是年轻人,四十八岁也是年轻人,这可是有文件的,虽然你不情愿和四十八的人同一战壕,但是又能怎么样?
二是精神,即变化的世界观。
从一个人的精神方面是可以区分出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比如我们说这小孩早熟,或者说某人是“老顽童”,这更多地是指这个人的精神状态,而并非指他的身体状况。
也就是说,从精神成熟方面来看一个人是处于人生的那个阶段,远比他的真实年龄和身体状况更加准确、更加符合实际。
我们为什么要去判断一个人,是为了和他相处。除了亲密爱人,大部分人和一个人沟通更在乎的是精神方面是否契合,而并非肉体。
总的来说,人类一生的精神方面变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就是幼年、青年、中年、老年。
幼年的时候对所有的童话都是相信的,行为上极力模仿外界,所以这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青年时期,在掌握了一些知识之后,开始了叛逆,对现存的一切都有着质疑倾向。这个时期,青年们怀疑所有的人生道理和经验——除非亲身验证。
年轻的精神状态就是保持质疑。
而当我们认识到社会现实、人生道理都是半真半假,实际上取决于人自身行为的时候,我们开始谨慎小心地从事。
这也就是科学研究的后半截,年轻人大胆质疑,然后老手们小心求证,是为成功的科学进步。
人进入这个状态,我们就称“这个人成熟了”。这个时期的人,在精神上就进入了中年时期。
就好像看到小孩子忽然就不相信圣诞老人了,我们就会感慨:“孩子终于长大了”。
而老年人的心态就是真假都无所谓,不重要,与世无争,开心就好。
所以单从人的精神状态来分析,四十岁算什么,哪怕是七十岁了,只要你保持对世界的质疑,保持求真精神,那么你永远就是年轻人。
这大概就是“有些人活着,却早就死了”的另外一种解释。假如一个人,二十来岁的青壮年,就看破红尘、无欲无求,一天到晚只知道岁月静好,那和退休老人有什么区别?
三是心态,即对身体和精神变化的看法
假如我们在最强壮的年纪,因为意外受到了损伤(不可修复的),我们是自哀自怨,还是奋发图强?
因为衰老实际上就是身体不可修复的持续性损伤。
只是时间长度不一。
怎么面对这种损伤,有两种心态,而如何面对取决于人的性格。
人的性格有先天性,但是更重要的在于后天的培养。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要积极培养孩子们阳光的一面。就是为了在他们受到挫折的时候学会正面地看待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回复或者更新自己的状态,更好地投入生活。
我们把这种生活的挫折损伤拉长,拉远,不就是一个在衰老过程中如何正确面对自己机能损伤的问题?
有些人,七八十岁了,还是开心快乐,无忧无虑。有些人二三十岁,悲伤颓唐,唉声叹气。
这和不同年龄段的精神状态有关,但是和幼年、青年时期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是非观的教育以及社会圈子内的榜样性关系更大。
如何面对每一个时间段的到来,如何在每一个时间段寻找让自己开心起来的点,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必须具备的条件,不但自己开心,还能感染别人。
这才是正能量的人。而这种人,不管多大的年纪,都是永远年轻的人。
谁能不老?何必嘲笑别人
人类天生还有不服气的精神。
说四十岁觉得自己年轻的人是有病,那是因为他自己还没到这个年纪。也许等他自己到了四十岁,他还恨不得到处起飞,去抢小鲜肉的饭碗呢。
这种心态,不过是对四十岁还玩得飞起的人羡慕嫉妒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