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学院读书工具癖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记忆空间

2017-05-09  本文已影响105人  风风686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记忆空间

学会好好说话,你谈吐游刃有余。学会记忆宫殿,你记忆超强。学会学习,你会成为大师。这也可以让自己有更清晰的思路,效率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印象笔记是这么一个构建知识库、提升效率的工具,当然,在使用前,也要问自己,究竟想用印象笔记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这个软件对我有什么用?它和传统的笔记相比有什么优点它在哪些细节上可以帮到我?我要用它来做什么?怎样才能清楚地去使用对应的功能……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记忆空间

五个建立 一个记录

第一章、建立思维的秩序

1. 记录的目的是为了遗忘

可是即便记录了,它也不完全属于你。另一方面来说,这也类似于一种收藏,如果只是把它记录,而不及时回顾,那你只是知道了它,并非得到。

我们大脑更擅长的是思考、创造,而不是记忆。

专注当下是很多修行之人要达到的最高境界,然而大脑总是会有很多无序的闪念。

大脑面临了三重考验:

第一重考验:杂事,即一切引起你注意的事;分两类:一类是需要做的事(need to do),职责所在,比如水电房租、工作任务... 另一类是想要做的事(want to do),目标和梦想,比如旅行、出书、创立公司、做公益项目...

第二重考验:各类灵感和想法;我们不缺好想法,欠缺的是把零散的想法加以组织整理,将它们变为现实。

你是否有过好的灵感一稍而过?

第三重考验:海量的信息。快速从大量信息中找到对我们有用的,光靠记忆很难做到。 (光靠搜索引擎也不行,你还得去伪存真找到最有效的信息的)

我们何不建立自己专属的信息库?

三个建立思维秩序的步骤:

做个收集箱当你的第二大脑,把记忆碎片赶出大脑;比如,在便利贴上写下每一个记忆碎片和想法,贴在固定的地方(这好像就是我们传统的笔记方法哎);

被动收集,记录零散的记忆—出现灵感的时候就记下来。也许开始使用会很浪费时间,可大师不都是从新手过来的嘛。

主动回忆(我们的大脑擅于思考),记下想做的事情和需要做的事情:清理大脑的第一重考验(杂事),刻意花时间去想和记录。当大脑出现无序状态,无法专注的时候,可以主动地去清理大脑。这好比是你手机或电脑垃圾文件多了,就运行缓慢,需要清理了。

这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刻意练习啦,这意味着你会难受痛苦一阵子,当你度过了这个阶段,你就会收获和成长。

2. 建立未完成事情清单:不等同于计划,计划是有目标和执行步骤的,但现在只是一个想法

{可以抽时间,列列自己人生中想实现的100件事}

好可怕,那么多我怎么去完成?

会不会有重复类似的?

我能做到吗?

关注当前任务:不考虑如何实现,先列出来

读一本书

写一篇读书笔记

参加一个演讲

报一个网校课程

安排一次公司内部培训学

看个奥斯卡小电影

外出旅行一次

……

责任和关注点:当列出任务开始没了思路,迷茫的时候,要通过自己的责任范围和关注点去梳理:

1) 根据自己的角色列出需要做的事和想做的事

2)建立自身关注点(让生活更加平衡的关注点):例如个人健康、自我发展、财富管理、兴趣爱好、休闲娱乐、人脉关系、精神生活等

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关于人生需要关注的8个领域,列于此

1. Job 工作职业

2. Love 爱人 父母

3. Money(财务+理财) 记账、小额理财、开源

4. Face 护肤、微笑、抗皱、美白 (少而精 用钱省时间)

5. Body 锻炼、饮食、规律作息

6. Social 社交、人际关系

7. Learning 学习、读书等各类充电

8. Other 其他一些兴趣喽

在重要领域做到100分,非重要领域做到60分即可

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站在未来的视角去看问题,把存在大脑中的想法都写下来,以一年为期限,一年以内想做的事列入年度计划,一年的列为长期目标。花个周末,给自己列一列短期和长期目标,并回顾一下2017年的目标。回顾反思不足,才能更好的前进。

3. 捕捉大脑中的各类灵感

碎片化的胡思乱想:遇到好灵感的时候,不用考虑太多,要做的就是捕捉和随时记录

想到啥就记啥?

对的,后期自己处理筛选嘛

1)去买一本专用便利贴随时收集灵感(而不是手机、电脑):

what?

便利贴还是比手机电脑方便

创作更专注的工作环境(寝室是万万不得行的,可以去找间没人的教室。再不行,去户外,小树下,乘着清风享受创作。)

记录零散想法

重组便利贴,把无序碎片化的思维有序化

2)将有序的思维永久保存

印象笔记可以手机拍照,直接拍下便利贴

我忽然想到老师讲课的ppt重点可以拍下保存哦,或者黑板上一大堆知识你要是懒的话,可以拍下啦。

选择绘制思维导图也是个好方法,重新梳理框架。就是发散思维笔记,主观建立联系,帮助我们更形象的去记忆。

主动探索式的创造性思维

1)自我探索:每个月给自己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和空间,总结过去,计划未来——要变成一个规律性的东西,认清自己。

晨间思:周一早课的升级版,做到每天早上6点起床,拿出白纸,总结昨天,对今天做出规划,对工作和生活做天马行空的设想。其实我们也可以晚上睡觉前,总结今天,计划明天。看你个人喜好啦!

作者和伙伴坚持每天5点早起,持续6年。

好可怕啊!

2)群体学习:这部分主要讲作者自己创办了“三人行个人成长沙龙”,从两个人开始,每个月一期,坚持了4年。沙龙的定位是让更多关注个人成长的朋友找到一个平台让大家一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印象笔记在群体学习过程中担任的角色就是记录(录音功能)、观点收集(便利贴+拍照)及观点整理(利用印象笔记整理)。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记忆空间

第二章、建立信息的秩序

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信息过载的世界,怎么去处理和利用这些无序的信息,找到对我们最有价值的部分?此章节提供了一些常见信息来源及处理方法——简历信息的秩序:

以信息的类型分类:

1. 纸质材料:

书籍:书籍中的内容如何在我们应用的时候被找到才是读一本书的关键。看来我们读的书,最终还是要用于实践。(以后读的电子版的书会越来越多,因为做笔记会方便很多)

真正用的有20%?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最好不过了。

便利贴:结合前一章提到的,在利用便利贴整理好思路后,用印象笔记手机版把所有便利贴拍下来。

那岂不是好乱?

你可以自己处理信息,分类整理呀

名片:收到名片的当下,电子版存下来最好

其他:明确资料是否需要留存?留存的资料如何妥善保存?保存后切记要及时回顾!

2. 文字和图片

直接贴到印象笔记

截图放到文字

3. 文件、声音、视频:也可以直接放在印象笔记里,但不建议放过大的文件。(每月限制60M哦,亲)

印象笔记的高级搜索功能可以搜索到放在印象笔记中的文件里的文字!

以信息的来源分类:

1. 邮件:收到邮件会有以下一些处理选项

转发给相应人员

依照邮件去完成相应任务并及时回复

有会议日程,则放入工作日历

重要邮件需要储存相应资料——使用印象笔记专用邮件账户:每个账户都对应一个专有邮箱,转发邮件到此邮箱,就可保存到影响笔记中。也可在回复邮件时密送印象笔记邮箱。

2. 网页:日常阅读和获取信息很重要的一个渠道,我们遇到好多问题都会去搜索引擎查找,这时就需要我们来记录了。

逛论坛时,发现有用的信息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否则以后再回去找会非常困难

我表示深有同感!

印象笔记可在主流浏览器安装“剪藏”插件,看到有价值的信息即可用此功能保存

厉害吧!

“悦读”插件可以帮助在网上浏览时只专注阅读的内容,屏蔽广告和链接,并对文章加亮,而加亮标注的内容都会保存到印象笔记中。

“我的印象笔记”新浪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可根据官方绑定教程进行账户绑定,就可以保存微博和微信——微博里@我的印象笔记即可保存,微信文章点击... 选择“我的印象笔记”

3. 电话、短信、微信:

需要的存储、不需要的定期清除

另外,及时回顾,最好不要超过一周!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记忆空间

第三章、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1. 在信息飞快发展的今天,自我教育一刻也不能停歇;学校教的远远不够;比如我们看过的好好说话啊,为什么那么火?因为大学没有,人生必修。

2. 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知识独特性——阅读过多少信息不重要,输出了多少自己的观点才更重要。

是哦,由知识输入转为知识输出,我们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学新知识的时候知道该把它放在知识体系的哪个位置

根据目标和关注点,对知识有所取舍,积累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搭建起知识体系框架

可以用我们的思维导图

对呀对呀,虽然我们大脑能记忆好多东西,可是看到什么记什么,未免用的时候混乱,还是瞄准一个方向干比较好。

经典阅读与浅阅读:

主题阅读:通过阅读一系列相关主题的高质量书籍来获取知识;这样阅读后你可能会发现书中提到的知识有共性和个性存在,这你不用担心,个性自然是根据作者实际经历的个人感受嘛。而那些共性更加能说服你,让你相信这观点,哎,大家都这么说哎,好像很有道理。

异领域阅读:信息的获取从其他领域的书籍获取,且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比如电影、表演、旅行等。知识各领域都是有联系的,不用把各领域界限划分的太死。 ACTION: 建立个人图书库—> 以书名来命名的标签,与此书相关的读书笔记、书评、别人的评论、摘抄都可以。

如何让刷微信微博能更有效:找到固定的刷或者互动的时间,感兴趣的内容不要看,直接保存到印象笔记,等浏览结束,关掉app,去印象笔记查看需要的内容。

比如我们在简书上看到写的好文章,是不是先收藏下来,再慢慢欣赏,生怕它跑了。

抛弃RSS博客订阅,把自己觉得重要的博客网址保存在印象笔记,定期查看,遇到感兴趣的文章先不看,将其立即保存至印象笔记

聚焦领域收集信息:用印象笔记建立书单、电影系统、旅行目的地、食谱、并关注某领域的达人。百度是我们生活中的老师啊,关注新领域可以百度后,做笔记,还有广大热心网友作答。

根据关注点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高效地创作,前提是用了自己独到的管理知识和信息的方法

印象笔记的几大信息收集功能:(收集的信息最好做到定期整理)

直接新建笔记

绑定微信和微博的“我的印象笔记”账号

网页用“悦读”和“剪藏”插件来实现收集

便利贴摄像头直接拍照

信息加工:

数字标识为笔记本排序 000-999

书籍命名的笔记可以用书名首字母拼音排序,比如 r如何阅读一本书

FSR分类逻辑:Flow工作流-为当前正进行的任务建一个笔记本组,只存放正在进行的工作,使更专注在当下工作;Stock经验库-保存完成了的工作;Reference知识体系-主要靠平时收集,存放以后开展工作时可能用到的参考资料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记忆空间

第四章、建立个人信息库

基本上讲怎么把各种纸质信息导入到印象笔记,音频和视频该怎么在印象笔记保存(视频过大,不建议放;印象笔记有录音功能,可直接录好存在笔记里),还有一些建议通过印象笔记来存储的信息:各类说明书(拍照存到印象笔记后就可以丢掉纸质了)、证件扫描备份、个人品牌基本信息(个人简历及一些注册密码信息)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记忆空间

第五章、建立个人任务管理系统

管理行动清单(用印象笔记里的“打钩”选项)

管理任务资料

建立“当前任务笔记本组”,只要一个任务开始,就建立该任务的笔记本放入组中,命名用任务开始时间开头

可“合并笔记”将以往零散的一些记录合并

可通过邮件直接共享笔记,不必再在电脑上上传附件

和其他人建立协同笔记本,并选择“修改笔记”权限

建立常用工作模板

重复的事情标准化,建立标准化清单,比如经常会举办的会议流程和准备、每次旅行的行李清单、邮件模板等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记忆空间

第六章、记录你的人生轨迹

晨间日记:在一天开始脑子最清醒的时候进行记录,以积极的状态迎接新一天。晚上记录很可能影响自己的心绪,早起以后对昨天会有新的体会,这时记录最好。忽然刷新了我们对写日记的观念,是不是?

时间日志:以小时为单位记录,看自己每天时间花在哪里。估计这会让我们发现自己怎样犯的拖延症、怎样度过无聊时光?

周回顾:以周为单位设置年计划的检查点

作者的九宫格晨间日记模板

今天是什么日子:记录起床就寝时间、以及今天有什么特别,比如谁的生日,或者今日日程

有理想才不会变咸鱼:每个月月初,抽2小时详细列出本月的目标和任务清单

Eat That Frog:在一天开始,明确今天最重、最困难的事是什么,在最高效的时候全力完成这些事

财务状况:每日开支,可用记账软件

成功日记:记录一些让你有成就感的事,也可以写感恩日记——对什么表示感谢或者记录生活的美,也可记录自己的心情变化

人脉连接:记录今日互动过的人

工作、学习、创意:总结工作、梳理当日有什么新的收获、创意记录自己对未来的一些设想

健康与饮食:可记录一些身体指数、也可记录当日的饮食,关注自身的状况

坚持比天赋更重要:把自己希望每天都做的事列在上面,做完了就打勾复选框

注:晨间日记的标签用两个来标识,比如2017年5月9日,Y2017,0509 这样就能把标签分组,通过标签归类晨间日记

当然我们在借鉴作者的同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以为自己设定量身的晨间日记哦!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记忆空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