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从来不是虚无的
01 道德的三大境界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
朱熹说:“所谓‘大学’,就是‘大人。之学’,是关于‘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德,德行修养,这是做人的根本。明德,就是良知,是照耀人性的光。
明明德,就是如果良知蒙尘,就通过学习的擦拭,使之重放光芒。
《大学》开章明义,就这样明确提出了人的修养的三大层次:
第一个基础层次——“明明德”,修养个人的品德;
第二个较高的修养——“亲民”,以自己良好的品德服务社会,以自己的躬行引导和影响民众向着道德的方向前进,即自新而新民,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第三个至高的境界——“止于至善”,达到德化的极致,实现人生“尽善尽美”的道德至境。
达到这三个境界,是不是只是道德家的理想状态?普通人能够做到吗?
02 让道德进驻内心
自私是人的天性,万幸的是人心还有良知。
良知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就像一盏明灯时时驱散自私的浓雾。
王阳明先生曾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见到小孩儿坠入井中自然会有恻隐之心,这便是良知。
世事多变,人生际遇浮浮沉沉,人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下,对外的认知,对内的情绪,似乎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只有道德,只有对自己良知的坚守,才是永恒的善和光。
良好的道德情操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令我们受益终生;卑劣的道德则会进一步引发卑劣的行为,则可能使人身败名裂,甚至身陷囹圄。
重视道德的修养,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应该是一个人一生不变的追求。心里始终有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就像元朝学者许衡那样:“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宋朝末年,天下大乱,大学问家许衡从河阳经过,正值酷暑季节,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了鲜嫩的梨子,都争相摘梨解渴。只有许衡独自坐在一旁没有去摘,有人劝他:反正这也是没有主的梨树,就吃一个解解渴吧!
许衡说:“虽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我心有主”,正是君子为自己在心里定下的一条不可逾越的做人底线。恪守准则,坚持操守,不为外界因素所诱 惑,达到了人格的最 高境界,也是道德的完 美体现。
03 道德的三大特性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
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规范自己行为。
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个人品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稳定性。
一个正常的人,他所体现出来道德标准、行为习惯是一贯性的,不会今天是个大慈大悲的善人,明天就是一个可怕的杀*手,后天又是一个没有主见的弱者。就像是健康人的心电图,虽然总会略有起伏,但是始终保持在一定的平均线内。
如果,一个人始终做坏事,偶尔有一天大发慈悲,放过了残害对象,也不能就说他是一个好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是大彻大悟、痛改前非,不在讨论之内)
2、综合性。
一个人,如果是品德高尚,那么他一定是在各方各面都严格要求自己的。生活里我们也有体会,如果一个人乐于助人、热心公益,那么他应该也是一个爱岗敬业、孝顺父母、善待他人的人。
除非,他是一个刻意伪善的人,通过别有用心的包装,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那么,他就只能在某一个被人看到的点,发光发热。这样的人,不但不是有道德的人,反而是大恶之人。
由此,也可以顺便提示一下那些热恋中的天真小姑娘,如果他只是对你一个人好,而对周围的所有人都很邪*恶,那么他就是一个邪*恶的人,这样的人一定要远离。
激情过后的伤害,你承担不起。
可能,有人会反对,说你看纣王多么残暴,可是他多宠爱妲己啊!我劝你醒醒吧,人家妲己是省油的灯吗?她比纣王只能更坏,才能降服纣王,你呢?
所以,怎么叫擦亮眼睛看人?除了看他对你怎么样,还要看他对别人怎么样,综合下来,才是他真实的道德水准。
3、实践性。
品德是做出的,是你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你口头上去说的。
就像许衡,他的品德是在那么饥*渴的状态下,依然坚守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不去碰梨子的实际行为所体现出来的。这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良知始终在我心。
很多人认为,人格修为、道德修养都是虚无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偷偷存着恶意、歹念,觉得别人不会知道,哪知道你早晚会自受其害,这样的念头会成为指使你作恶的源头。
所以说,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要看他怎么做,而不是怎么说。好多道貌岸然的伪君子,都是讲起道德来滔滔不绝,做起坏事来毫不手软,这样的人,就是妥妥的坏蛋。
那么,要怎样才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要自省。
人无完人,谁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谁能每天都做正确的事?但是,只要你坚持“日三省吾身”,就是对自我道德修养的磨砺和提示。
《论语》这样记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成白话是这样:“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
这样的要求,除了圣人,普通人能做到吗?
能啊,你看曾国藩,原来就是个普通人,三十以后开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成为后世楷模。
他主要从五个方面自省。1、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2、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3、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4、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5、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围绕这5个核心,曾国藩就这样坚韧不拔地遵循着道德提升之道,高尚的人格帮助他沿着仕途之道,一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道德从来不是虚无的,它是可思、可学、可见、可做的,是实实在在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