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辉东《论语史鉴》10.4古代“礼”的重要性!
第4章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yù)。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zī)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公门:春秋时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也。诸侯无皋、应二门,只有三门三朝,其库门即郭门也,路门以内即路寝,雉门居其中,合称公门。
进了库门是国君和大臣们商讨国事的外朝,相当于现在的大型会议室,从外朝上台阶经由雉门就到了国君处理政事的治朝,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室,从治朝经由路门就到了国君临时休息的内朝,相当于和办公室配套的宿舍。
鞠:形声兼会意字,从革从匊,匊,意为米至散,两手兜之而聚。革匊结合,指用皮革做的圆形的东西。
鞠的本义为古时一种用来踢打玩耍的皮球,最早是结毛而成,后来用毛充填皮囊而成,宋代以后才有充气的皮球。如《刘向·别录》:“蹙鞠,黄帝作,盖因娱戏以练武士。”又如《扬子·法言》:“捖革为鞠”。
鞠也有“生”的意思,如《诗·小雅》:“母兮鞠我”。又如《书·盤庚》:“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意为:对于那些能养育民众并能谋求他们安居的人,我将依次敬重他们。
鞠也有“稚”的意思,如《书·康王之诰》:“无遗鞠子羞”。
鞠也指一种礼仪,即鞠躬,如《仪礼·聘礼》:“执圭入门鞠躬焉,如恐失之”。
鞠也指弯曲,弯身,本文的“鞠躬如也”意为:弯腰低头的样子。
阈:门榍也。《玉篇》:“阈,门限也”。如《礼记·曲礼》:“不践阈”。又如《弟子规·谨》:“勿践阈,勿跛倚”。
阈也指门户、门口,如三国魏·曹植《应诏》:“仰瞻城阈,俯惟阙庭”。
履阈,意为用脚踩阈,如《礼记·玉藻》:“宾入不中门,不履阈”。
摄:引持也,形声字,从手聂声。摄的原义为牵引、提起,如《史记-高祖本纪》:“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
延伸指执、持,如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
摄也指代理,如《礼记-文王世子》:“昔者周公摄政,践阼而治”。
摄也指整理、整饬,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摄也指保养,如白居易的《病中作》:“久为劳生事,不学摄生道”。
摄也指捕捉,如勾摄、摄影、摄像,也指迫近,如《论语》:“摄乎大国之间”。
摄读niè时,指安静,如《汉书·严助传》:“天下摄然,人安其生”。
本文的摄齐指:提起衣摆。古时官员升堂时谨防踩着衣摆跌倒失态。表示恭敬有礼。
等:齐简也。本义:整齐的简册,后延伸指等级,辈分。如《吕氏春秋·召类》:“士阶三等”。
等也指类型,样子。如《易·系辞》:“爻有等”。
等也指等同,使一样。如《周礼·大宗伯》:“以等邦国”。
等也指等待,等候,如范成大《州桥诗》:“父母年年等驾回”。
等用在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等不肖,请辞去”。
等也表示列举未尽(可叠用),如《三国志·诸葛亮传》:“关羽、 张飞等不悦”。
本文的等,指台阶。
踧踖:音cù jí,意为恭敬而局促不安的样子。
全文理解为:
国君召见时:进议事厅门,弯着腰,好像怕碰着头似的,不从门中间走,也不踩门槛。
路过国君在议事厅的座椅位置时,脸色庄重。走路速度很快,好像连话都说不上来似的。上议事厅到国君办公室的台阶时,提着衣裳下摆,弯着腰,深呼吸让喘息缓和下来。
觐见完国君时:从办公室出来,下台阶的时候,脸色开始缓和,安逸舒适。下完台阶,快步前进,像鸟儿展翅一样。再次路过国君在议事厅的座椅位置时,毕恭毕敬。
本章描述的是听取国君工作安排的场景。进宫时快速行走是为了及早接受任务。
在国君办公室外放慢脚步是避免国君听到急促的声音之后紧张,刚出国君办公室慢走是防止国君临时有变,出宫时快速行走是为了及早落实任务,路过国君的空位时毕恭毕敬说明工作时不管领导在和不在都一样认真。
朝服是整幅布制成的,很宽松,走路的时候像鸟儿展翅,说明速度很快,产生的风把衣服都吹的鼓起来了。
孔子的一举一动都充满着灵性和人情味,处处都为别人着想,体现出“敏”的一面,细节方面,收放自如。
孔子从来不提倡勤劳,而是“敏”,勤劳显得被动,蛮干,而勤敏则为主动、富于思考。
“礼”的重要性
现在的人越来越不重视“礼”了,什么都简易化,甚至把传统的“礼”文化抛弃,把西方的礼仪搬了过来。
在古代,人们是非常重视“礼”的,违礼可能会遭到重刑,甚至失去生命。
汉高祖五年,刘邦已经统一了天下,诸侯们在定陶尊立刘邦当了皇帝。
在宴会上,大臣们便酗酒争功,狂呼乱叫,甚至于拔剑击柱,无奇不有,刘邦对这些无“礼”行为非常讨厌。毫无做皇帝的尊贵感。
叔孙通看透了刘邦的心理,就对刘邦说:“儒生们虽然不能帮着你攻城占池,但他们却可以帮着你来守天下。请你让我去找一些鲁地的儒生,让他们来和我的弟子们一道给您制定一套朝廷上使用的礼仪。”
刘邦说:“会不会太复杂呢?”叔孙通说:“五帝用的音乐各不相同,三王用的礼仪也不一致。礼,是根据着不同时代的人情世态所制定的一套规矩准绳。孔子所说的‘夏朝、商朝、周朝的礼仪各有什么增损,我是知道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的各朝的礼仪不一样。我可以参照古代的礼法,吸收秦朝的一部分东西,来给您制定一套符合今天使用的制度。”
刘邦说:“您可以试着办,要注意简便易学,要考虑我能够做到。”于是叔孙通就到曲阜,不料被人骂:“您所侍奉过的主子差不多有十个了,你都是靠着拍马屁博得你主子的宠爱,现在天下才刚刚安宁,死的还没有埋葬,伤的还没有恢复,你就又闹着制订什么礼乐。礼乐制度的建立那是行善积德百年以后才能考虑的事情。我们没法去干你今天要干的那些事儿。您的行为不合于古人,我们不去,您自己去吧,别玷污了我们!”
叔孙通笑道:“你们可真是些榆木脑袋,根本不懂时代的变化。”
于是叔孙通就带着他所找的30多个人回了长安,把他们和刘邦身旁旧有的书生以及自己的弟子合在一起,共一百多人,在野外拉起绳子,立上草人,前后演习一个多月。
叔孙通对刘邦说:“您可以去看看了。”刘邦到那里看着他们演习了一遍,放心地说:“这个我能做到。”于是下令叫群臣们排练、演习,准备十月岁首朝会正式使用。
明朝的嘉靖皇帝即位是幸运的,他是皇帝的表兄弟。皇帝驾崩后,因为上一位皇帝没有儿子,兄终弟及,才轮到他当了皇帝。
嘉靖皇帝赶往京城登基称帝时,一进门就被难住了,原因是他是先帝的表兄弟,大臣们却想让他用皇帝的亲兄弟的礼仪进城,嘉靖不干了,这样不就相当于不认自己的父母了么。
双方只得僵持,最后无奈在城外登基,之后过了一年,嘉靖帝想给自己的王爷父亲一个名分,就跟大臣们要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大臣们当然不同意,认为虽然他是皇帝的生父,但他是个王爷,不能追封为皇帝,皇帝当时年少,只得作罢。
三年后嘉靖帝终于有了底气,要用祭祀先皇级别的礼仪来祭祀父母,群臣纷纷阻拦,皇帝无奈宣布退朝,可那些反对的大臣都跪在大殿外嚎啕大哭,皇帝只得下令抓捕入狱,抓捕后,皇帝如愿祭祀了自己的父母,事后还杖责了被抓捕的140名大臣,其中有16名大臣被当场打死,杖责之后群臣再也不敢议论此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