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袋米、一颗糖和四千元
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你肯定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位曾带领一帮男下属为国立功的铮铮央企女领导,国家级项目总经理,年逾50收入不菲,为了一颗糖在众人面前泪水涟涟。
童年时上有哥姐下有小妹的她,从未被父母看重过。一直被忽略的她,追着有一把糖的小妹妹要一颗糖却得不到,痛苦的说想不通那时家境宽裕,一夜间被偷了七袋米父母都不心痛,却为什么不肯给自己一颗糖。眼泪从这位令人尊重的领导脸庞滑落,大家默默围在她身边,听她倾诉着童年的伤痛,以及为了向父母证明自己,她发愤图强努力一生有了事业的成功,却无法处理好当下家庭关系的故事。
小舍温馨安静,阳光洒在桌上的厚厚一叠书稿上慢慢移动,大家默默不语,在她的人生故事中陷入思考,感觉到内心一些思想在形成或者在长大。
领导因为14岁小儿子的叛逆,厌学进入心理课堂学习。母子之间的相爱相杀,纠结缠斗让整个家庭硝烟四起,苦不堪言。本想解决儿子上学的问题,没想到通过专业的疗愈方法被找出来了深埋心底的记忆。伤痛的闸门一瞬间打开,一贯强大的她再也崩不住了,任由自己在这个安全的小空间里尽情渲泄,直到完全放松平静下来。
"看,一直在报怨儿子想要花四千元买电脑设备,你和丢了七袋米的爸妈不是一个样?"李老师打破了沉默,笑着和领导说:"你儿子刚也在抱怨妈妈有那么多钱,却不肯给他花四千元买台电脑。"
大家哄堂大笑,领导似有所悟。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过,“幸运的⼈⼀⽣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都在治愈童年”。原⽣家庭在很⼤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个⼈的性格和心理健康,而⼀个⼈的性格以及⼼理健康会长远地影响⼈的⽣活质量和⼀⽣。
许多人终其一生,心灵和身体健康都深受童年的创伤影响,甚至在内心深处形成一个黑洞。不仅自己需要不断加强心志去疗愈自己,去填补黑洞,更在不自觉的复制上一代人的思维及行为模式。哪怕是自己深恨过的模式,也仍会把一些错误的模式又带给下一代子女身上。挨打的孩子说,"以后我长大了绝不打我儿子。"当有了自己的儿子时,却说:"不打不成器,不打也不行。"民间有句谚语:“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被虐待的媳妇翻身了,往往也变成了虐待自己儿媳的那个恶婆婆。
究其原因,原来是原生家庭的榜样的力量在发挥作用。人们如果不主动去学习,在没有正确样本参照时,必然会去模仿身边最权威的样本。而父母是天然的权威力量,在思维和行为模式上,往往父母是原件,子女是复印件。因此要改变家庭对自己的不好的印记,唯有主动学习成长自己,将自己变成一份好的原件,影响到下一代,甚至下几代。学会让自己推陈出新,创设引领整个家庭氛围,给家庭成员滋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家风。
我们常说有好的家风,必然会打造出优秀的人才。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孙子梁鉴,回忆先祖梁超提倡的家训,要"有爱",对子女如成人般。提倡终身读书。家中几万册图书,供子孙广记博闻。五个儿子里面,有三个是院长,几代优秀让人羡慕。曾任美国能源部部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的母亲,通过饮食起居,家务劳动等接地气小事从小培养子女专注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一门出了12个博士,3代皆教授。家族被称为“美国史上最牛的华人家族”。"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贝氏家族,因良好的家训家风,十七代皆家境优渥,打破了中国“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优秀典范在前,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我们自当追随好的榜样去学习,不断丰富内在的成长,转化学识到实践,将不好的模式终结在自己身上。不仅是完善自己,疗愈自己,更为子子孙孙创造出爱的环境,成为好的原件模型,打造最好的复印件母版供子孙超越。
没错,未来影响家族几代甚至十几代的人,可能就是你。无论你在哪个年龄段,终生学习,终生成,造福家族,利己达人就是正确的做法。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