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闲读:“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在唐诗的国度里,有的是解释不清的诗,比如李商隐的《无题》,除了语言上的用典使诗意幽远难明,除了修辞上的指代隐喻不明,除了人的过度解读,还有读诗的人的不同立场,因此,读唐诗好读,写读唐诗的文章就费点事,因为总有人跟你的理解不一样,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于是,这个系列的文章,还会硬着头皮写下去。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书影)
文学作品的解读,理所当然是多元化的,鲁迅先生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小说如此,对于文字简省的诗歌来说,其理解的余地更大,自然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这几天读韦应物,韦应物的代表作是《滁州西涧》,这就是一首争论比较大的诗,今天就来读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全诗如下:
(诗意图)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于唐德宗建中四年或五年,就是783-784年,《唐诗鉴赏辞典》中倪其心先生说写于781年,此时韦应物还在比部员外郎任上,到783年方才调任滁州。滁州,就是现在的安徽省滁州市,西涧当指城西郊外的涧谷。
读这首诗,可以向两个方向读: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一是仅看字面意思。仅看字面意思的话这最多是一首优秀的写景诗:诗人春游西涧,看到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生在涧边,而涧边的树上有黄鹂在高声鸣唱。突然下起了雨,渡口的船上没有人,在水上横着。诗的画面感很强,因此,画家们无数次把诗意画出来,特别是最后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意境空灵幽远,画作尤其多。如果是简单的理解,理解到这里似乎已经完结了,无非是这首诗写诗如画,意境幽远等等。
二是理解其象征意义。但诗中的象征意义似乎更多,这些象征意义存在于若干个问题之中:1、春天的景物很多,诗人为什么独自爱自甘寂寞的幽草呢?因为诗人此时正处于不得意之时,他以幽草自况。他的不得意使他成了独处山野的幽草;2、黄鹂仅仅是黄鹂吗?是不是也指哪些处在皇帝身边,叽叽喳喳向皇帝献媚的佞臣呢?3、春潮是不是代表了汹涌的朝局暗流?4、为什么是野渡?是不是象征了诗人不被重用?往深了理解这些问题是不是都要回答。
(春潮带雨晚来急)
简单地理解成一首写景诗对于当时的韦应物显然不对,他以幽草自况,并对在朝的小人们投去鄙视的目光是可能的,对于当时的朝野状况,韦应物的“怜幽草”是有归隐的念头的,这是在无可奈何之下做的心理逃避,但他又不能归隐,做为正四品下的一方父母,他又放心不下治下的百姓(前面的文章说过:“邑有流亡愧俸钱”,他是个清官,死的原因是苏州刺史任满,他没有路费回京待选,最后客居无定寺,最终客死)。韦应物的“舟自横”是恬淡的,也是忧伤的。恬淡是春潮再急,把我冲横了又如何,大不了随波自横。他没有后来元好问“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的狂气,同样是横,他就只是在急急的春潮之中,做了一只野渡无人的舟儿,黯然打“横”。这一横,三分恬淡自得,三分无可奈何,三分倔强傲骨,还带着一份黯然神伤。
(诗意图)
如果完全理解成一首寄兴咏怀的象征诗,似乎也不妥,因为这样破坏了这首诗清新淡远,哲思空灵的景色。在春雨未来之前,涧边幽草碧波,黄鹂声声,春潮裹着春雨来了,渡口的小船没有船夫驾驭,兀自横着,这分明又是绝佳的状物描景的水墨小品,淡淡的,很清雅。
汉代董仲舒曾经说过“诗无达诂”的话,意思是说对《诗经 》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时因人而有歧异。其实,对于唐诗也是一样。或许正是因为无法准确地讲明白、讲清楚这首诗的具体意思,它才成其为经典的千古名作,如同鲁迅笔下的“阿Q”,他像很多人,但他又不是任何人。
(诗意图)
时光如流,岁月如梭,我们再也回不到唐朝,去询问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是怎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