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30岁,唤醒自己

我们为什么只能赢

2016-04-25  本文已影响64人  唤醒沉睡的猪
我们小心翼翼前行,恐怕每一次翻沉。

赢,是一种怎样的滋味?

是万众欢腾时脸上露出的灿烂笑容,是掌声响起时眼里泛动的晶莹泪花,是冲过终点时席地而坐的意犹未尽……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无数次的设想过赢的感觉,也曾无数次渴望能够真正赢一回。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生追求。

哪个人不想赢?小时候,我们渴望在各种考试中,能够考出好成绩,赢得认可和掌声;长大后,我们渴望在成长道路上,能够独立自强,赢得羡慕和赞许;老去时,我们渴望在儿孙绕膝中,享受人生的美好晚年。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渴望能够赢。

我们中国的很多孩子,恐怕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比谁赢的时光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出生的时候,比谁的父母阔绰;读书的时候,比谁的成绩优异;毕业的时候,比谁的工作赚钱多;结婚找对象的时候,比谁的对象条件好;甚至到了生儿育女的时候,还在比男孩女孩……我们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渐渐变得输不起,也不敢输。因为,输就会被嘲笑,就会被嫌弃。

我们多么渴望有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可以允许我们偶尔输一回,而且能够在我们输过之后,还可以被鼓励、被原谅,甚至能够从输中真正成长。

最近我看杨澜写的《世界很大,幸好有你》这本书,里面有一篇文章写得很好,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失败也是一个选项》。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就是杨澜问自己的女儿,国际学校和国内学校教育方式有什么不同,她女儿想了想然后回答说:“在本地的学校,老师总是让我们别犯错;在国际学校,老师鼓励我们不要怕犯错。”这话听起来很多家长可能不大高兴,很多学校老师们可能也不太高兴,但是,孩子们看世界往往就是那样的简单纯粹,看到了什么就说什么。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但是,曾经的成长经历里,确实有过太多这样的经历,就是我们只能赢不能输,只能正确不能错误,否则我们就完了。而在家长老师的传统教育观念里,也是一味的强调要成功、要赢,以至于很多孩子从小就开始被逼迫一定要赢,而且要赢得漂亮,不管做什么事情,小到一次班级作业、一次文艺表演,大到一次中考、高考等等,仿佛稍微有一点失误或者疏忽,亦或是暂时在某一个方面栽了小小的跟头,就觉得很丢人现眼、甚至无地自容。这样的社会背景,让很多的孩子活得苦不堪言,从小就备受各种成绩、荣誉和父母期许的牵绊,有时候竟然连一次考试不及格或者是一次表演不出彩都不敢面对。近年来,就有很多关于学生因为压力过大、考试考不好就选择跳楼轻生的例子。而有些学生,因为父母给予的期望过高,达不到要求,也会和父母反目成仇,甚至杀害了自己的父母。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也是一个社会的诟病。

说实在的,追求成功,渴望赢是一件好事,毕竟,从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看,哪一次不是优胜劣汰的结果。可是,过度的追求成功,强调赢,甚至扭曲了成功和赢的概念,是否也一样有悖社会发展的规律?就像“拔苗助长”的典故,如果单单从行为的初衷看,貌似有一定道理,因为谁都渴望禾苗快快长高长大,结出丰硕成果,可是,用力的将其连根拔起,就是对它的助长吗?这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万事万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一个人的成长、成功、成才不也是一样的道理吗?明明是咿呀学语的时候,你却指望他们饱读诗书,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明明是个性发展的年岁,你却遏制着他们的天性,最后又怪他们没有个性;明明是谈恋爱的季节,你却逼迫他们只能学习,最后又倒过来逼迫他们早点结婚生子。这真是一个矛盾而又滑稽的现实世界,这种矛盾和滑稽,多半因为一个“赢”字,即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希望孩子输在学习上,不希望孩子输在婚姻上……因为这样,不少人开始想着走捷径,想着各种歪门邪道,有些甚至还不择手段。久而久之,我们生活的环境,活生生被不公平、被各种特权侵袭殆尽,剩下的只是一个千疮百孔的躯壳,而活在里面的人们,却苦不堪言。这真是一个可怕的社会,也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社会。

杨澜在《失败也是一种选项》这篇文章里写到:“人生如此丰富,岂能用输赢一语概括?除了赢家和输家,难道我们不能做个玩家,在对梦想的追逐中体验一把挑战自我的惊喜与刺激?万一成功了呢?”我想,这样的一句话,应该给我们很多人启发和思考,也给我们每一个总想着赢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选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