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杂记(159)超限效应
忙碌了一周,确实累了。
早上,猫小姐的生物钟是我平常起床的时间,不到六点二十,就门外喵喵叫,吵得我想多睡一会儿都不行。
今日需要参加科研骨干的培训。连续两次现场培训被迫请假,感觉错过了几个亿。虽然是周末,虽然是在线课程,学习仍然特别认真。上午专家讲座,下午分组研讨汇报上一次的学习成果。晚上听了两个小时新网师的课。我还挤出时间把张祖庆老师的《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一书的后半部分看完。
在电脑前老老实实坐了一整天。现在来复盘今日的收获,感觉脑子里塞得满满的,反而消化不良,只记得自己一整天都在认真学习,却想不起到底学到了什么。这样的认真,还有意义么?
突然想起一个故事: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看来今日我被刺激过多,引发了自身的“超限效应”。
作为成人,“超限”受不了还可以进行自我调节。那些上很多课外班的孩子,累了怎么办呢?大人们会听到或者看到他们的劳累吗……
想起这些,就心疼那些周一综合症的孩子。他们周末得不到休息,只有利用周一到学校里放松。要么无精打采甚至打瞌睡,要么躁动不已,无法安静下来听课。我曾经将打瞌睡的孩子悄悄带回办公室,让孩子睡一会儿再回教室上课。 也悄悄了解过那些心浮气躁的孩子,周末生活基本处于陀螺状态。
昨天听说一位同事的女儿读二年级,已经非常优秀了,可是同事还是非常焦虑。敏说:“如果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感觉什么都不能放弃。如果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很多我们觉得不能放弃的东西其实都不算什么。”我是赞成敏的观点。没有了身心健康,学再多东西,有什么用?再者,花很多时间和金钱,真的就能保证孩子所有东西学到?孩子的精力不济,外面学不了多少,学校学习效率低,反而形成负向循环。
身体健康永远排在第一位。而足够的休息是身体健康的前提。和父母们沟通,道理他们都知道,就是停不下来。“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课外班,我的孩子怎么能够不去上呢?”“不要输在起跑线。”“不管孩子学习得如何,我送她去学习了,就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种种理由显示,上课外班,不是孩子自身的需求,而是是家长们需要用孩子上课外班的行为来安放自己的焦虑。别说普通的家长,很多的教师也很难跳出这样的教育焦虑。
帮助孩子们回到正常的成长节奏上,怎么那么难?
今日的“超限”体验,让我更加感受到孩子们的不易。我还能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