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那些事儿》第八十八章,规则制胜(一)
又到了星期六,我和天娇一大早就打了个车来到YZ海。YZ海为高原断陷湖泊,湖岸平直,水色碧绿,透明度高。明、清时称为M湖,湖面形如一只巨履,两头宽,中部略窄。我们租了条船,泛舟湖上。
YZ海四周,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我们把船划到湖心,任碧波荡漾着小船,沉醉于山水湖色之中,心情是多么地欢快。
我说:“《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首抒写感想的抒情诗,你读过吗?”
天娇说:“没有,读来听听。”
我轻声地念道: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白话译文: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天娇说:“写得真好!此诗写出了晨读禅经的情景和感受,曲折地表达了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全诗描写了习禅的心境,以及深得禅趣那种轻松、愉悦、闲适的心态。”
我说:“当时柳宗元参与革新失败被贬,一度寄居于龙兴寺,每天出入经书禅堂,潜心研习禅宗。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到超师院读佛经的感受,既表达了他壮志未已而身遭贬谪,欲于佛经中寻求治世之道的心境,又流露出寻求一种超越尘世,流连于冲淡宁静的闲适佳境的复杂心情。
清晨早起,空气清新,以井水漱牙可以清心,又弹冠振衣拂去灰尘,身心内外俱为清净方可读经。可见用心之虔诚,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佛教的倾心和崇信,其沉溺之深溢于言表,不啻教徒沐浴更衣以拜佛祖。
闲人闲官闲地,无政事之烦扰,亦无名利得失之拘牵,正是难得清闲,正好信步读经。就读经来说,闲而不闲;就处境而言,不闲而闲,其复杂心情曲曲传出。
诗人以自身崇信佛学的正确态度讽喻世俗之佞佛,即对于佛经中的真正本意全然不去领悟,而对于书中一切迷信荒诞的事迹却又尽力追求而津津乐道。佛教教义艰深,必须深入钻研思考,如果只用修持本性去精通它,是不可能达到精审圆满的目的的。
末四句抒发诗人对寺院清净幽闲的景物的流连赏玩,到了忘言的境界。意谓超师寺院何其幽静,苔色青青连着翠竹。旭日东升晨雾滋润,梳洗青松涂以膏沐。是景物之静,也是诗人内心之静。而苔色青青,翠竹森森,一片青绿,又从色调上渲染了这环境的葱茏幽深。旭日冉冉,雾露濛濛,青松经雾露滋润后仿佛象人经过梳洗、上过油脂一样。这是闲人眼中才能看得出的静谧清幽之景,抒发的是闲人胸中才有的超逸旷达之情。
结尾二句意谓宁静冲淡难以言说,悟道之乐心满意足。诗人自认为是精通了禅经三昧,悟道之乐自然心满意足了。
全诗自晨起读经始,至末以日出赏景惮悟终,浑然无痕,相映成趣,生动表现了诗人于逆境中读经养性、追求事理而又超脱尘俗、寄情山水、怡然自适的复杂心境,营造了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幽深寂静的艺术境界。诗中有禅味而又托情于景,情趣浓郁。”
天娇说:“柳宗元的那首被誉为唐人五言绝句最佳者的《江雪》也是写于那个时候,诗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个‘绝’,一个‘灭’,见出环境极度的清冷寂寥;一个‘寒’,一个‘雪’,更给这清冷寂寥之境增添了浓郁的严寒肃杀之气。这里有冷,也有峭,是峭中含冷,冷以见峭,二者的高度结合,形成了迥异流俗的一尘不染的冷峭格调和诗境。而作者被贬期间那忧愤、寂寞、孤直、激切的心性情怀,正通过这种冷峭格调和诗境表现出来,闪现着一种深沉凝重而又孤傲高洁的生命情调。”
我说:“柳宗元这首五言绝句历来受人推崇,后世许多山水画家也都就此诗取材造境作画。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单就诗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还嫌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往日沸腾喧闹,处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因何这般死寂呢?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鸟不飞,人不行。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这幅背景强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此时此刻,他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这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时候的气候和景物,淡笔轻涂,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巔,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沈德潜评论说‘清峭已绝’。顾璘则说‘绝唱,雪景如在目前’。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这首诗的境界创造来说的。
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贬谪以后不甘届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苏轼称赞柳宗元末尾两句,说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苏轼所谓人性,即指诗人的情感熔铸。人性有隔的对立面便是人性无隔,做到人性无隔,亦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这首诗中的渔翁形象,身处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无人烟之境而处之泰然。其风标,其气骨,其守贞不渝的心态,不是很令人钦慕吗?他造境专取深冬寒凉之际,人的心情也不是只有纵情山水的一面,他还写出了严正清苦,凛然不可犯的一面,个性尤为突出。
最后,这首诗的结构安排甚为精巧。诗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尾处,倒头再读全篇。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苍茫天宇,皑皑大地,其悠远的境界非常吸引人。”
天娇说:“《Y州八记》也是柳宗元被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抒发胸中愤郁的散文。文中所记之山、水、草、木、鱼、石,无不精彩,无不引人入胜,无不浸透着作者的感情。综观他的山水游记和山水诗,可以发现一个突出的共同特点,就是不以旁观者的目光来看山水,不以过客的身份吟咏山水。在他的眼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在于他从禅宗获得启迪,在于他对大自然的真挚热爱,在于他与当地百姓的感情沟通。”
我说:“对文学家来说,看山水都会染上自己的感情色彩,写出的诗文才有灵性,才能感动人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我们来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多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回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再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