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的心事》有感,粗浅谈谈从中汲取而来的“阅读写作之道”

2022-12-11  本文已影响0人  燕晓悦品读书

我常在想一个问题,到底有多少人认认真真读完过《道德经》?这部5000余字的经典古籍,一直被摆在神坛之上,被顶礼膜拜,真正懂它的能有几人?

中国14亿人口,估计连万分之一都达不到。

原因何在?读不懂。不理解老子到底想表达什么,就算是阅读一些带注释的版本,也感觉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我读过《论语》,读过《金刚经》,也读过《道德经》,之所以选这三部经典古籍来阅读,是因为这是儒释道的代表作品。

不过呢,当时读来确实相当的吃力,特别是《道德经》,读得我“恍兮惚兮”。

最近一直在倡导身边的人要“一年完成一百本书的阅读”,也因此遭来批驳:“读那么多书不如好好读一本书。”

其实,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一年读一百本书”与“好好读一本书”并不矛盾,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读一百本书的目的,恰恰是为了好好读一本书。

如果没有深厚的积累,那些值得好好去读的书,很难读得懂。因为这类经典书籍里,每个字都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智慧。

遇到雪漠老师这套《老子的心事》之后,我改变了看法,他将《道德经》给“煮”了。

经过切开揉碎,清蒸黄焖之后,将《道德经》中的智慧提炼出来,以儒释之道为佐料,以现代人的口味加以烹调,煮出了人人都读得懂的生活真谛。

现在,我可以合并我的观点:读一百本书,不如把这套书读透。

雪漠老师将《道德经》中的每一个句子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解读,将佛法智慧、西方哲学、现代科学、中华传统文化等等思想贯穿于其中,让我们回归生命的本源,看清人间世相。

这5000字的《道德经》,被雪漠老师煮出了厚厚的一套四本,共百万字的大作,我实在无法用寥寥数语来表达此书的精髓,只能粗浅地谈谈从中汲取而来的“阅读写作之道”。

0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老子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之前看到的解释是这样的:“当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时,就产生了丑恶;当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时,就产生了不善。”

说实话,我认为一些古典书籍上的注解就是简单的词意替换,看起来好像是那么回事,但细品品,完全没有意境,没有深意,如果真是这样平淡无奇的意思,能够流传千年成为经典吗?

当然,有些人则认为要保持古籍中的原意,就不能按自己的思路来解释太多,否则,就成了“你”的观点而非原作者的观点了。

他们说,读古籍就得自己去品味其中内涵,这才才是“阅读的正确姿势”。

我坚持认为,这种说法是阅读的一道非常大的障碍,无形之中就把许多对古文不熟悉的阅读爱好者挡在了门外。

开卷有益,无论是读注解版的经典古籍还是像雪漠老师的《老子的心事》这一类讲解版的经典古籍,阅读的目的,都是给人带来新的认知,获得精神上的力量,从而生活得更好。

没有“必须如何”的阅读姿势,只要自己感觉有收获,就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雪漠老师认为,理解《道德经》就得理解那个时代,那时是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于是,孔子开始推行忠孝仁义,墨子开始推行兼爱非攻。同样,老子所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的原意亦是如此。

正因当时的人们遭遇的不是善和美,而是丑和恶,所以才让人向往真善美,遇到美好,才感觉到特别的珍贵。

故而,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时,丑已经很普遍了;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善时,恶已经很普遍了。”

这么一解释,我认为就通了,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性视角,而且放在哪里都是通的。

比如,现在倡导全民阅读,不是因为人人都在阅读,恰恰是现在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才需要提倡。

又比如,当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学习的时候,不是因为自己学到很好了,恰恰是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很匮乏。

能够帮助我们透过表象看内核的,才是经典书籍的共同点。它们常常会触发我们去思考:如何借助这些智慧,帮助我们举一反三,解决现实的问题?

02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老子云:“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在这一小节里,雪漠老师运用了佛家的智慧来进行类比说明,即“有无相生”就是佛家的“缘起性空”。

他解释道:“有是缘起,无是性空,两者相互依托,互相转换,有生无,无生有,缘起就是性空。”

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将我们脑海里固化的“西方思维”进行修正,方能品出其中真味。

西方思想一般将一正一反的两个词,看作是对立的两个面,比如大就是大,绝不可能是小。西方哲学思想里的存在与虚无,也是两种对立的思想。

而东方哲学思想则不同,一正一反的两个词是统一的概念,它们甚至就是一体,同时存在并不断转换。

当科学家们从微观世界里发现量子的“叠加状态”时,用之前的科学理论完全没有办法解释:一个电子在两条路径中相互干扰,它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共轭过程,即既是A又是B的状态。

共轭的本意是一个架子里套着两头牛同步走,后应用于科学领域,指类似于孪生兄弟一样,相互依存并相互影响。

东方的科学家们理解这样的概念并不难,无论是印度的佛家文化,还是中国的道家文化,都有类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思想存在。

那么,将这个概念应用于阅读之中也是一样的,我们要对一切的知识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正因为不懂,我们才要阅读,但阅读了之后并不代表从此便“懂了”,而是“更不懂”了。

这个时候,我们通过阅读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

相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我们会发现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识,可能只是沧海一粟,便会感觉自己“更不懂了”。

若只是学到一点点皮毛便沾沾自喜,那就会停滞不前。那么,知识这种本能够推动我们前行的动力,反而成了阻碍前行的绊脚石。

故而,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没有绝对的成功也没有绝对的失败。

老子说这段话的目的,就是让我们观察大自然中这些相生相克的现象,然后破除执念,方能放下分别心,提升自己的境界。

03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云:“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段话也是众人对老子误解千年的缘由,何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许多人因此判定老子非常消极,让大家啥也别干。

我在网上搜到过这样一种解释:“无为是指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无为’的态度用于政治的政策方针,政府无为,让百姓自治。”

这种解释真是太误导人了,简直是一派胡言!

雪漠老师在这里解释得特别好,他说:“无为是一种不执著地为。虽然没有执著,但还是要去做;虽然一直在做,但心里不生执著。

道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根源,与雪漠老师这种解释相对应的“无为”思想在许多古籍经典中都能找到。

比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在做事的时候要奋发图强,不断努力;但在结果上并不在意,就像大地一样,什么结果都能够承受,并且,不去计较其中的得失。

这与《道德经》这段话的含义不谋而合。

“行不言而教”指的是圣人总是默默地做事,不去标榜自己做了多少事;“生而不有”指的是很多事情是因为他而成功的,但他却并不这么认为,就好像不是他做的一样。

无为,是一种境界,而不是一种行为。

在写作这个领域里,有许多因为无法忍受这份煎熬而放弃的优秀作者。当经过认真思索、反复揣摩写出来的文章投入市场之中毫无反应时,任何人都难免会有几分失落。

人非圣贤,很难不去在意这些结果。

在老子看来,无论结果是好还是坏,都会让我们生出执念。若是结果非自己所愿,就会消极懈怠;若是结果如自己所愿,就会骄傲自满。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老子建议:“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说,只有不在意这份“成果”,它才会一直在;若是特别在意自己的功绩到处炫耀,反而会遭人嫉妒,甚至会带来“杀身之祸”。

04 结语

现代社会里,大多数人每天疲于奔命,专注于各种“术”的研究,而远离了“道”,让自己的心灵里,充满了困惑和焦躁。

中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智慧古籍,是能够帮助我们去解决心灵问题的,只是,我们把它们放得太高了,以致于落满了灰尘。

许多西方的文学家、哲学家都将《道德经》奉为圣典,比如尼采、黑格尔、托尔斯泰等,都曾表示对老子非常的敬仰。

黑格尔称老子思想为真正的哲学,同时承认自己有许多思想都来源于《道德经》。

现在,有雪漠老师这套雪煮《道德经》——《老子的心事》来为大家进行详细的剖析解读,我想,再也没有任何理由让我们继续远离这部经典之作了。

无论你是从事哪个行业,目前奋斗在哪个人生阶段,这套书都会给你带来智慧的力量,帮助我们看清人间世相,在这个凡尘俗世中,做一个逍遥自在之人。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