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大数据计算机干货在这里

你不知道的学术圈

2019-08-13  本文已影响3人  f9fa28843d13

学术圈有多乱?

小时候以为学术圈是神圣的,现在越来越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如题,最好说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比如保研,复试,读研读博,发论文的一些潜规则等等,也欢迎匿名说出经历和导师名字

作者:adam zhang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1443445/answer/423748333

无论是什么圈,只要是同时做裁判和运动员,就一定滋生腐败。

者:新叶315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1443445/answer/529357782

哈哈,刚才才看到的一篇文章,神了!

文章作者是 孟勤国,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以下是作者原文)

经常和学生笑谈硕士、博士的前程,我的态度毫不含糊。

第一选择当然是从政。当了官就有话语权,可以坐学术会议的主席台,谈几点谦称为个人意见的指示,台下昔日的老师和同窗隆重地仰望着你,为你是专家型官员而自豪。

学问跟着级别长,只要官长到厅级以上,你就有学问,而且你的手下通常会感觉你的学问盖过了当年的各学科前辈。

第二选挣钱。当大富豪或大商人,银子多到懒得数,拿点出来设个研究基金或课题,你昔日的老师和同窗会按时拿出你要求的成果,在成果扉页上鸣谢你这位大商人。

学术跟着银子走,只要捐出一个亿,你想要哪个学院姓你的姓,随你挑。

没能耐从政和挣钱,只能选择第三去大学教书。混20年,当个名义上与副厅平起平坐、实际上常挨教务处小科长修理的教授不成问题。但这有点窝囊,不如费点劲,争取当个看起来真有点副厅以上模样,活得滋润、活得牛气的著名教授。

人人都有成佛的慧根,当著名教授一靠努力,二靠方法。在确定了努力的方向以后,方法就是决定的因素,如果你定下著名教授的远大志向,应该熟识以下三招:

第一招:搏命著书,绝不立说。         

讲师、副教授、教授,一路晋升,全靠科研。

“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的哲学观点在中国已经发展为“数量就是质量”,因而什么事都以总量论英雄。没有一大堆的书和文章,一般评不上教授;没有一麻袋以上的书和文章,绝对不可能是著名教授。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出尽可能多的书和文章,就能尽快当上教授;当上了教授,就可以招脑瓜子灵活的研究生,抓他们来编更多的书和文章,形成良性循环。

快出、多出成果,除了需要一台编辑功能强大的电脑以外,还得知道两个秘诀。

一是在没出名时舍得支付版面费、书号费。付了费没人管你句子写得通不通,文章就能变成铅字,职称文件规定:没变成铅字一律不算成果。一篇文章一千,十篇也就是一万(现在好像涨价了,不过也没关系,成功总要付出代价,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嘛),如果职称上一个档次,也就是花费一年不到的新增的工资和津贴。第二年开始就净赚,这个账一定要会算。

二是坚持人云亦云原则,不想标新立异的事儿。

古人著书是为了立言,今人著书是为了谋生,时代不同了,著书不一样了。

学术圈内聪明人不少,但没有什么天才,天才都选有诺贝尔奖的专业。既然不是天才,就难以文思泉涌,弄出一麻袋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在已经被翻掘了无数遍的学术田野上,刨出独特的学术见解本就不容易,再要自圆其说,很耗费光阴。

学古人将著书和立说连在一起,你若信了,这辈子也就是一个资深讲师。再说,你说的与主流不同,著名的同行会很生气,会说你错、不懂、没水平,在评审时给一个不合格,后果很严重。

人云亦云,同时在你的书和文章中多引用写在世同行最好是著名同行的书和文章,容易形成良好的学术人脉。著名的同行一高兴,说不准给你的成果赐一篇悼词般的序,你拿着去申报什么国家千人计划、万人工程或什么江河湖海学者就很有底气。

你实在忍不住想说点儿不同,也一定要注明是浅见或抛砖引玉。

现在的年代,没人在乎你说了什么,只在乎你说了没有,只要书店到处是你主编的什么新论、什么论丛、什么大全,你不想著名都不行。

第二招:糊涂上课,煽情演讲 。       

郑板桥有一至理名言:“难得糊涂。”这四个字体现了东方哲学的最高的境界。给本科生上课,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讲得那么清楚,学生给打70分就算对得起你,简单意味着没有神秘感,没有神秘感哪有崇拜可言?

在课堂上,不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到学生找不到北,不足以显示学问的博大精深。你试着讲讲主观说、客观说、折中说,背诵几段教科书里很难找的文献或几段拉丁美洲一般人都看不到的论述,再穿插几段其它著名学者的花絮或八卦,看哪个学生的眼神不迷茫、不流露出崇敬?

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就会到处显摆听过有学问的课,慢慢地你就声名远播。

将本科生当成研究生上课、将研究生当场本科生上课,这样一换位,本科生崇拜你学富五车,研究生崇拜你记忆过人——他们已经忘光了的基础知识你居然一清二楚。

如果有哪个论坛或沙龙请你当嘉宾,一定要去,不讲条件——成了著名教授后才可以与邀请方讨论出场费问题。嘉宾通常要做或长或短的演讲。每一次演讲都是积累知名度的机会,绝不能浪费在平淡无奇之中。

小小骂一下中国的现行体制或某一当局以显示你的独立和勇气,大大翻一下“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之类的典故或传说以显示你的博学和信仰,狠狠批一下对著名的同行大不敬的持不同“学”见者以显示你的忠诚和能力,这些能使你的演讲跌宕起伏,煽起一片赞叹之声。

能声情并茂更好,没这个能力,要敢于牵强附会、指鹿为马、断章取义。

哪怕是无中生有,只要你以一种断然的口气说“孟勤国主张农民有种地的义务”之类的,听众自然深信不疑。人气是著名教授的魂魄,一定不能散了,要想法设法以不能流芳百世就争遗臭万年的心态积聚和保持人气。

第三招:出国镀金,进京扬名。         

在著名的同行心目中,中国学术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中国社会生活跟不上先进的西方理论的需要,因而中国学术的主要任务是以西方理论改造落后的社会生活。

出国留学了,你就不再是落后的社会生活的一分子,就有权代表先进的西方理论,即便你赞同学术应适应实际生活需要,也不算是著名同行所斥责的受前苏联意识形态毒害的国情论,而属于著名同行追捧的本土资源论。

当然,出国留学不能像胡适或以前的教授那样在外国的大学一待七八年,想“著名”的教授很多,在国外耽误时间非常影响竞争力。出国留学的最佳时间是一年左右,前半年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后半年收拾行李准备回家。

出国留学这个词的重音在“留”而不在“学”,“留”就是溜达的意思。

学习西方理论是为了劝说中国的学术圈照搬外国的理论,知其然足矣,读点外国理论什么后现代啊什么公地悲剧的中译本绰绰有余,没有必要在外国傻啃外文书。外文书读多了,万一发现外国理论有个什么短处,有损外国理论的高大形象和普适性。

记住:留学回来,不要再回原来的单位,一定要进北京城。

首选北大、清华,这两个学校王气冲天,谁沾上了至少是半个王。进不了,进北京其他学校也行,哪怕这个学校只招三本。北京是首都,也是著名教授的唯一原产地。

在北京,能经常出入国家立法机关、上央视频道、拿到国家级的重大攻关课题,随便说个什么就上中央媒体弄得地球人都知道。好像有学者说过,外地放十炮不如北京放一枪,此言极为传神。京城以外很少有“著名”的机会,就算偶尔“著名”了,也不能算是正宗,除非攀上京城某一著名同行的小圈子。

京城内外,学识标准有别,评价当然也不一样。进了北京城,你可以信口开河,对着全国的电视观众发表像孔庆东之类的惊世骇言,这属于新锐观点,而同样的事落在你进北京城之前,就属于违背常识,要挨板砖打的。

进了北京城,你有更多的机会谋一个中国什么研究会的副会长,这也算是你这行的国家领导人了,如果谋上了可不得了,走到哪里都有人勾兑你,求你在评审什么时高抬贵手。

肚子里的学问只有自己知道,身上的光环谁都能见到,光环越多、越耀眼,就越容易折服芸芸众生。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相信上述三招,有大胆的学生质疑我怎么就不用这三招。我不能故作高尚说我不用这三招是因为不屑于“著名”或不屑于这样“著名”,实在是我想“著名”的时候没有人给我指点如何“著名”——已经“著名”的绝对不会将自己“著名”的经验告诉别人,等到我琢磨出“著名”之道时我已经白发苍苍——身处人生下半场再想着“著名”实属老不正经。

其实,成功者的经验大多是靠不住的,什么上大学时拉小提琴的时间多于学习的时间之类,不过是炫耀聪明或掩饰阴暗,相信而且模仿这等成功经验等于是找电线杆上小广告上的游医治病。真正有用的常常是未成功者的人生体验,因为内含的是长期的生活观察和经验教训。

当然,所谓有用,完全是在功利层面上的,如果加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因素,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完)

作者:劝退专业自学博士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1443445/answer/732260510

知乎劝退专业。

1. 学术会议结束后大佬们互相推杯换盏,青椒们忙着敬酒加微信(首先要能有这个机会),每年递交基金申请以后,各种微信群里就互相询问是否收到自己的本子(这并不表示真的有什么用,但是确实很多青椒忙着打听)。还有某些长江杰青会动用各种关系(有的是自己的本子,有的是为组里的青椒)打听到评审,就是所谓的“捞”本子。

2. 各个学校请来专家给基金申请书把关,基本没有太多时间仔细看,专家咨询费一分不少,就是为了会评时如果碰巧看到,能有个印象。

3. 互相引用互相审稿,一起刷ESI高被引,推动双一流学科建设。或是借审稿机会让引用文章,见过某催化大牛,审稿意见回来,需要修改的内容基本无关痛痒,但建议引用其数篇文章。当然,类似的审稿人其实也很多。就不能玩的含蓄一点么,审稿意见里建议的参考文献非得全部是自己的,稍微写几篇别人的,吃相也没那么难看啊。

4. 很多人都知道投稿的文章如果有大牛挂名,中稿概率会明显提升。曾经见过朋友挂名大牛投某化学顶刊,回来的意见就已经是"We are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这些顶刊都有自己的圈子,编辑会直接告诉某大牛每年能分配给其的指标不能多于多少(稍微给别人留一点)。

5. 任何实验科学,都会有稍稍改动数据这样的行为,然而生化环材可能是重灾区。君不见多少文章数据漂亮的不能再漂亮,规律的不要不要的。所谓的计算模拟也都是完全吻合实验结果。难怪有人会说,“仿真就是仿假”~

还有很多,想到再更吧… 希望不要被骂

作者:林小溪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1443445/answer/428496335

学术圈最大的问题不是“乱”。其实学术圈是非常有序的一个圈子,而这个圈子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有序”已经到了令人窒息的境地。学术圈的问题根源来自于两点:

圈内新人的晋升通道几乎完全由圈内资深者决定;

绝大多数的工作没有一个量化标准进行比较。

其实单拎出1或者2,并不是什么坏事。1是所谓的贤人政治,由最权威的专家决定学科走向而不是D支部什么的,按理说应该是好事;2则是做学术所必需的评价环境,学术工作的质量是多维的,很难有统一评价标准。但是一旦1和2结合起来,就有可能出现一下的迭代收敛→

工作没有统一评价标准→由大佬制定评价标准→大佬话语权加重→重复上述步骤

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一个圈子的话语权完全由少数几个老人决定的时候,年轻学者必须跪舔这几个人才有上升的可能性,这还谈什么学术?人才帽子的给予权在你们那里,基金评审的权力在你们那里,甚至一部分期刊的编辑、审稿权也在你们那里,我写基金发文章看天吃饭,你们写基金发文章打个招呼基本就稳了,这么一个体系有何创新力的来源?你们看到的一大堆毫无创新甚至基本的科学性都不具备的垃圾论文却在顶级期刊发表,根源就在于此--文章是自己圈子里的人写的,编辑和审稿人也是自己圈子里的,那不就是随随便便就收了么?

打破这种封闭王国怪圈的一个方法是引入外部利益团体(比如和企业合作)。举个例子,目前火热的计算机领域,相对来讲要开放得多,一大原因就是大量的企业参与到了这个游戏中,研究所产生的市场价值开始占据一定地位,甚至很多顶级研究资源已经汇聚到了企业里(google,facebook,etc.)。相比一个圈子内部自产自销,有了市场来评判研究的价值,更有可能产生具备突破性的研究。并且这些大企业由于有着比较长远的战略规划,因此不仅仅支持能快速产生效益的研究,还有一部分能量可以支持短期没效果的基础研究,这对于学科的发展有好无坏。

当然了,我绝不是说研究应该由市场主导。市场主导通常过于偏向短期利益,和学术研究的初衷不完全相合。我所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不能让一个圈子里最顶级的那帮人过得太舒服,这些人必须面临和年轻人/非核心圈人同样强度的竞争,一定时间做不出有影响力的工作就会失去原有地位,才会让他们不停地学习、改变,这样受益的是整个学科,以及有更大志向的优秀青年学者。

作者:匿名用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1443445/answer/527526103

我觉得我的导师是目前学术界的一股清流。

首先,非常沉醉于自己所研究的东西,希望自己能够为这一领域留下一点东西,为了撰写自己的著作,长达四年时间每天从早到晚写作。所撰写的是一本英文专著,非常理论非常基础,也包含有很多的数学公式推演,然后他的年纪也较大(60+),所以撰写速度也比较慢。

其次,不喜欢搞圈子,不热衷于出去拉关系,对于各种乱七八糟的会议和场合完全不参加。例子就是我的同门大师兄是现在某大型金融投资公司老总,想邀请他做个讲座,让我帮忙联系,我说不用联系了肯定不会参加,果然直接拒绝(我老师就是这么有性格,因为我还没有毕业所以我需要找他,因此只有我的电话他才会接)。

第三,对学术有洁癖,我写的论文,只有是在我博士课题范围内的才能够挂他的名字,而且他只能是二作。如果有其他的合作者,就不能挂他的名字。

第四,不找我干杂活儿,只需要我完成必要的助研、助教等工作,其他的一律不需要我帮忙,尤其是生活方面的事情一律不找我。

第五,不需要我送礼,当然我还是会开学的时候带点小特产,逢年过节电话/短信送上祝福。如果我送的东西太贵他会直接骂我让我拿回去,以前还会小酌几杯,现在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喝酒会影响自己的大脑不能保持很好的状态写书,所以戒酒不喝了。

所以,这是不是一个好老师?绝对是,在我的其他博士同学那里我导师也是个好老师。他的学术水平如何?从我个人的观点来说,我觉得在他现在做的这个领域没几个人比得上他,但是社科产出真的需要时间。

但是,我导师现在在其他老师那里就是迂腐不化、不懂得变通,写论文应该就是博士生的工作,自己需要做的就是出去搞圈子拿项目;也不能每年为学院贡献很多成果,所以实质上所有人都认为他已经被学术圈所淘汰了,只想着他赶紧退休让出一个编制来。

我个人觉得学术圈乱不乱的还在其次,是整个体系已经容不下安心做东西想要做一个大的东西的人了,就我们这种学科,虽然是经济学/金融学,但也是社科类,真正的一个所谓的思想、一个流派是需要多年时间积累的。

作者:Memories Off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1443445/answer/692061772

学术圈就是一个修真世界加江湖:

背景: 中土修真界(国内),曾是整个世界的中心,上古大能层出不穷。而近几十年来,由于五十多年前的一场浩劫(你懂的),诸多大能陨落,亦或前往海外避难。从此以后,海外修真界(欧美)便一直领先于中土修真界。

化神期老怪是这个世界的顶尖存在,相当于一个学科的开创者或者重要推进者,例如牛顿,莱布尼茨,高斯,黎曼,狄拉克,薛定谔,波恩,麦克斯韦,特斯拉,图灵这样的存在。这些老怪常年闭关不露面(已过世),其(学术)影响力却贯穿着整个世界。

元婴后期对应那些普通诺奖得主(发现了某些新材料或者新奇的物理现象,但并不足以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以及在某些领域做出了突破性贡献的院士级别大牛,例如清华施,肥科潘。他们名气巨大,(科研)实力强劲,掌控着许多的(科研)资源。这样的力量足以作为名门大派(清北华五级别的高校)的镇派存在,一般都会担任要职,例如大长老,二长老,掌门人(常务副校长,校长)。只要自身不陨落(犯敏感错误),门派(学校或科研院所)便会长盛不衰,甚至自身亦有一丝希望窥得化神大道。在中土修真界(国内),他们的诺奖呼声很高。(突然搞个大新闻,例如成功证明黎曼猜想)

元婴中期和初期的修士,对应中科院院士。元婴中期的强者,相当于国内某些学科的领头人,他们也是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的院士,每年产出稳定,每两三年稳定出一两篇NS。中期强者的代表人物有大化所的杨,包。他们都是某些学科分支的领头人,有独树一帜的工作。元婴后期和中期的存在并不是特别多,但他们都是在门派中具备几乎绝对话语权的人物。

元婴初期的存在,对应着一般的院士。例如一些年事已高,突破无望的门派长老(养老型院士,吉祥物)。这些人已经基本脱离了科研一线,或许他们曾做出过重要贡献,也可能是取巧突破,潜力耗尽(实力不够脱颖而出,靠跑关系抱大腿上位),但还是实力强劲的前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绝大多数做生化环材的院士,只能算是元婴初期。因为他们修炼的功法都是初期强劲,易于突破的功法(靠砸钱拼人拼资源,各种组合炒菜灌水,发文章特别多),这样的功法往往后劲不足。(只是在不停地组合试错,很难做出影响力特别大的工作)。和元婴中后期的强者相比,元婴初期的修士分部更加广,不仅仅只局限于名门大派。他们中有些人在名门大派中潜修不问世事(养老),偶尔指点弟子,有些则在一些中型门派(非顶尖院校),靠着修为高深,把持着一整个门派资源(经费分配,人事,晋升,招生),权倾一方。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修真界的庞大,元婴期大佬的数目并不多,大多数都集中在名门大派(清北华五和一些一流985),一些在中型门派(二三流985),还有一些则是散修(双非高校)。那些中后期的存在,往往只有名门大派才具备足够的修炼资源(经费,设备,生源质量)来招揽。而他们也能够给门派带来更多的资源,例如霸占高品质灵矿(国家级大项目)等等。而散修所掌握的资源,就差了很多。

说完了元婴境界,我们来说金丹境界。金丹期的强者,相当于杰青长江教授。金丹境界里,前中后期的差别没有元婴期那么大。境界的精进主要依赖自身修炼资源(经费,项目,学生,文章)与机缘奇遇(基本产出稳定,偶尔搞个小新闻)。金丹后期相当于评院士呼声很高的杰青长江,这些人往往在学科内颇受认可(领域内的真正专家),公认的实力强劲(文章多且好)。这些潜力十足的金丹后期,在名门大派中也是颇受重视,但因为名门大派元婴大佬太多,金丹后期也不一定能掌握太多实权。而在中型门派,金丹后期绝对有资格掌握实权,例如炼丹阁,炼器堂,试炼堂,执法堂,各个峰主堂主等等(院长,系主任,各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在小型门派或者散修家族,金丹期基本就能称宗做祖了。这里要重点提一下金丹后期进阶元婴的条件。除了自身修为和积累(文章,科研实力)以外,有一样几乎必不可少的东西,叫做结婴丹(大佬强挺力推)。结婴丹的配方里,需要万年灵药,十分稀少珍贵。由于天地灵气衰竭,灵药难寻,诸多门派只能商议结婴丹限量供应,只给修为和潜力最好的金丹后期修士(每年增选院士数目有限)。金丹后期为了再进一步,内两年都要举行公开斗法(多轮评选加答辩)来决定结婴丹分配。有的修士,甚至不惜代价,提前暗下黑手,暗算对手(举报捅料) 。由于竞争激烈,对手们不择手段,有的金丹后期修士不得不放弃在中土晋升,远走海外另寻机缘。金丹期修士在名门大派中也算是中坚力量,在小门派和家族里,算是话事人。

说完金丹说筑基。修真世界只有达到筑基,才算是真正踏上了仙途。因为一旦突破筑基,寿命则会增长到两百年(拿到tenure,不用担心失业)。这个群体对应的就是普通的副教授正教授(大龄光头教授)和戴了四青帽子的年青教授。四青教授算是筑基后期,有望冲击金丹。而普通的正教授副教授,初期中期后期都有,实力不一。四青教授往往是门派的核心弟子,甚至是某些元婴金丹前辈的徒子徒孙,在门派中属于未来的希望和支柱。筑基晋升金丹也和金丹升元婴一样,需要靠斗法(答辩)来争取结金丹的使用资格。近几年,随着天地灵气衰退(行业内卷,编制饱和),灵药难寻(指标有限),大家也开始了背后下黑手(举报捅料)。

博士与博士后,则相当于练气期。这样的修士,无论修为天赋高低好坏,在修真界一抓一大把,属于韭菜。但若是在世俗界,绝对算是一方高手(地方人才引进),可以吊打凡人(二三本专科),称霸江湖。

最后,在读博士生,相当于没有突破练气期的先天高手。虽然比凡人强一点,到也不足以称霸一地。毕竟现在连小门派小家族(二三本,专科)都有练气(博士,博后)甚至筑基修士(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坐镇了。

最后再提一点,当前的修炼资源越来越紧张(编制不足,生源减少,劝退的越来越多,学生难招),已经呈现了僧多粥少的趋势,晋升境界越来越难。甚至一些容貌尚佳的女修士,不惜出卖色相,与强大的异性前辈双修,通过阴阳结合来取巧进阶。这样的事多发生在先天和练气境界。这样做实际上会留下很大的隐患,将来进阶筑基甚至金丹时可能会根基不稳(有被举报风险),走火入魔(捂盖子捂不住),前功尽弃(停职撤职查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