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霸之前的一霸为何未获提名

2017-05-17  本文已影响0人  菊花古剑和酒_0006

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是春秋将近300年的历史,与这一历史时期同名的史书,则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

无论是历史时期还是史书,“春秋”这个词最突出的特征,便是战乱与夺权。战乱制造了霸主,而夺权则基本发生在父子或兄弟之间。所以,历来史学家认为春秋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所谓礼崩乐坏不仅是人文文化的崩塌,更可怕的是伦理的崩塌。而《春秋》的微言大义则毫不留情地揭开这丑陋的历史疮疤,并更加毫不留情地撒上尖刻批判的盐巴。但《春秋》对战乱中涌现的霸主、霸权是否进行了同样的批判呢?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兴趣,欢迎关注【传文】,传文的公众号ID为:Chinachuanwen

春秋五霸势力分布

对于春秋五位霸主,实际上有两种说法:一是《史记》记载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二是《荀子•王霸》上记载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但实际上,真正长期实现会盟诸侯的只有齐、晋、楚,其中尤以晋国最为突出,除了众所周知的晋文公重耳之外,还有晋襄公承接晋文霸业、晋悼公独霸中原。也就是说,晋国有三个国君缔造、继承、复兴了霸业。

五霸之前  还有一霸

郑庄公造像 朱起凤(1874—1948)

但是,关于春秋五霸的版本还有一个,那就是近人朱起凤(1874—1948)编纂的《辞通》,他认为春秋五霸应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而这个观点是非常有见地的。《辞通》中所列的郑庄公就是《春秋》经一开头提到的,鲁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这个事件中的郑伯。

春秋开篇  点名批评

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偏爱小儿子叔段,屡次在武公的面前请求立段为太子。武公在这方面坚持不废长立幼的原则。武公去世,庄公即位,庄公的妈妈又替小儿子要求封邑,庄公答应了。叔段封于京以后也想争夺郑国。他招兵买马,与他母亲密谋攻入郑都。庄公打听明白他们的阴谋,就命大将公子吕把胞弟镇压了。事情的经过比较简单。但在此之前,庄公的大臣祭仲和公子吕都曾劝谏庄公对段早作决断,但庄公处心积虑,要想加重叔段的罪状,以一举将他除掉。这也是《春秋》用“克”字的微言大义。

庄公称霸

在齐桓称霸以前的春秋最初期,周朝历史舞台上活跃的是郑、宋、鲁、卫、齐、陈诸国。诸国之中,郑国无疑是当时的核心。起初,晋国分为晋与曲沃两国,内战频繁,郑国则借机上位了。此外,在卫国联合陈蔡宋等国多次伐郑的战争中,郑国始终占上风。

周平王画像

繻葛之战(国画)

春秋初期,郑国的势力较大,陈、宋、鲁、齐等国都较为亲郑,导致郑国后来竟公然挑战周天子,直至周平王将王子狐送到郑国去做人质,王室威严扫地。再后来周桓王打算本由郑国把持的朝政分给虢公,郑庄公盛怒下派兵把周都城的麦和谷子一齐掠走,可见其霸道之至。最后,郑国索性不再朝见天子,桓王则招集了蔡、卫、陈等国并亲征伐郑。双方在蠕葛开战,王师同诸侯在这场战役中大败,桓王重伤。也就是从郑庄公开始,周室的地位开始还不如列国。

庄公时期,郑国除了称霸诸侯,蔑视天庭,但同时也维护了中原的稳定,如帮助齐国抵御北戎侵扰,把戎兵杀得大败。

未获五霸提名猜想

周都东迁示意图

郑国的始封国君是周厉王的幼子姬友,从周幽王时进入王室任职,颇有功绩。西周灭亡时,姬友殉难,他的儿子郑武公拥戴周平王即位,在朝廷地位很高,武公的长子寤生就是庄公。在进入春秋时代之初,郑国虽没有实际会盟诸侯,但实质上却拥有中原霸主的实际地位,其霸主地位之所以不被后世公认,列入五霸名单,想必主要是因为其虽攘夷,但不尊王,在后世皇权眼中,至多只能算是一个“恶霸”。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兴趣,欢迎关注【传文】,传文的公众号ID为:Chinachuanwen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