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互助

2022-12-02  本文已影响0人  锋华雪月

一)同伴互助的内涵与发展

同伴互助,就是指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与合作,共同探讨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分享改革的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互动与合作。

同伴互助产生于美国,当时(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对教师培训工作日渐重视。70年代的研究表明,只有10%的教师将其在专业培训中习得的教学技能和策略用于教学实践,新知识的迁移率非常低。80年代以前,教育者认为,教师专业培训就是使教师在学者、专家的引领下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再返回学校实践之。这一时期,有关教师如何掌握和应用新教学策略的研究很少,因此,当时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是失败的,教学效果也改善甚微,人们将之归结为教师学习动机和态度方面的原因。80年代初,美国学者乔伊斯和肖尔斯(Joyce, B.& Showers, B)首先提出了“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的概念,他们认为,改变早期教师培训模式的设计和组织方法可能有助于教师将培训内容迁移到教学实践之中,过去将教师培训低效的结果归咎于教师自身可能是错误的。他们假设,教师可能需要一些持续的帮助和反馈才能够在教室里应用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他们在随后的研究中验证了这一假设,并证实了同伴互助的效果:教师可以与同事或同伴保持互相信任和依赖的关系,他们共同规划教学活动、互相提供反馈意见和分享经验,拥有“同伴互助者”的教师比那些独自工作的教师更容易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人们在实践中也发现,相对于管理层和学生提供的教师评价而言,来自同伴的评价更有助于教师改善自我的教学行为。乔伊斯和肖尔斯建议学校应让教师组织和参与同伴互助小组,以使教师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彼此支持和共同成长。

我国新课程大力倡导教师同伴互助,要求教师加强同伴之间的交往、互动、合作,在专业争论中畅谈自己的思想观点,在理念碰撞中发现别人的真知灼见,以便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种倡导主要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专长,同伴互助可使之增值,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诚然,有的教师善于思考,属于“思想型”教师,他们能从复杂的外部现象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但有时他们的想法太过完美,不切合实际;有的教师善助、彼此支持和共同成长。

我国新课程大力倡导教师同伴互助,要求教师加强同伴之间的交往、互动、合作,在专业争论中畅谈自己的思想观点,在理念碰撞中发现别人的真知灼见,以便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种倡导主要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专长,同伴互助可使之增值,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诚然,有的教师善于思考,属于“思想型”教师,他们能从复杂的外部现象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但有时他们的想法太过完美,不切合实际;有的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究问题,可谓“创新型”教师,他们在课程改革中不墨守成规,敢于开拓进取,但在探索实践中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有的教师被称为“实践型”教师,其突出特点就是实干,在教学实践中应变能力强,善于处理教学活动中“生成”的各类偶发事件,只是缺乏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的能力。教师们的各有所长,为同伴互助、促进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二)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

1.沙龙会谈

教学沙龙活动能够促使教师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同事进行深层次研讨,实现教研经验的共享。为了促进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应当设置教学沙龙的固定场所,让教师畅谈自己教学教研的心得、感想和困惑,分享他人的收获、体会和经验。

第一,积极谋划,创设环境。要加强教研组建设,制订教研计划,组织教研活动,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为教学沙龙活动开展创设支持性环境。教师自愿结合,组成教研小组,确定教研任务,合理分工,共同研究,整理成果,以便在教学沙龙活动中进行交流。教师可以撰写教学反思札记,总结教学经验,归纳教学方法,以便在教学沙龙活动中交流。学校要为教师开展教学沙龙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

第二,加强管理,精心组织。每一沙龙都要确定活动主题,让教师精心准备。教师每学期必须参加一定数量的教学沙龙活动,每次参与教学沙龙活动都必须提出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参与改进措施的研讨;要有记录,教师参与教学沙龙活动要有总结。

第三,专家引领,科学指导。教师获得专家的专业引领,可以加快自身的专业成长。专家可以是多类型的,可以邀请高校理论专家指导交流经验,借以升华经验,开阔视野;也可以邀请专业教研人员参加本校的教学活动,就教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研讨,在专业教研人员的指导下修改教研工作管理措施。

比如,某学校开展的“兴趣化教学的主题沙龙”——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高初中的文科老师、心理辅导老师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沙龙活动,活动的氛围非常好。心理老师认为,要找学习的动力,树立信心,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课程。历史老师认为,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做到生动化,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不难,关键还要把生动化与落实知识点结合起来。社会老师认为,做到一堂课的兴趣不难,只要老师精心备课,重要的是如何长期保持学习的兴趣,那就要学习各科老师的优点,如语文老师的表达,历史老师的风趣,物理老师的严谨,音乐老师的活泼等等。通过这样的沙龙活动,也许不能马上改变你的课堂,但是至少通过同伴们的交流,获取很多经验,就这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找到了很多可行的办法,从形式到心理。

2.一课多研

“一课多研”是以自我设计实践——同伴互助提升——反思加工实践三个环节开展实施的。具体步骤是:

(1)由一名教师自己独立备课、上课,其他教师听课;

(2)同伴之间进行评课,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提出措施,并反思自己与他人的教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在反思同伴建议的基础上,这名教师再次设计实践,其他教师再次听课、评课。这种“一课多研”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作为切入点,以听、评课为主要途径,把教学反思作为重要内容。

比如,课题《卓尔不群的雅典》,上课老师的设计是梭伦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前者改革受益的是工商业者,而后者是广大的公民,进而说明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

同伴1建议:一是雅典作为全希腊的学校理由是什么?进而去理解雅典的民主政治。

同伴2建议:把雅典的200多年的民主政治作为一个整体处理,重点是分析梭伦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充分分析在梭伦改革中工商业者受益的原因,然后与伯里克利改革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同伴3建议:在同伴二的基础上,做一张雅典居民的示意图,很形象地说明了分享政治权力的范围还是权限都在扩大,进而理解民主政治的顶峰。同时结合前几个老师的建议,可以用案例教学法,即把梭伦改革作成案例,去分析伯里克利改革。

经过众多同伴们的帮助,教师重新修改教学方案,再次上课。吸纳同伴意见之后的课上得很好,不管是学生表现,还是教师水到渠成的结论,都很顺理成章。

3.专业对话

专业对话是指教师在专业领域对教学活动涉及的各种问题与同事们进行交流、切磋研讨,对一些问题相互理解,达成共识。专业对话是借助他人力量和团体力量的较好形式。教师之间多项互动、智慧共享的“对话”是“研究共同体”的有效运作机制。研究表明,教师间的广泛交流是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对话的过程,是教师从各自原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多向度多量次的互动达成视角交融的过程。而视角交融的结果是教师认知结构的不断改组和重建,从而产生与创造新的教学理念、新的行为方式。对话的过程实质也是一种学会教学、学会研究、学会合作的过程。

教师进行最多的是校本专业对话,对话的方式主要有:

(1)信息交换。教师通过信息发布会、读书汇报会等形式,彼此交换信息,扩大信息量,提高认识。

(2)经验共享。先进经验是指成功的、典型的、具有效法意义的教学经验。教师通过分享经验,借鉴他人的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分享经验的主要途径是召开经验交流会。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的最好方法是上网查询,既便捷又经济。

(3)专题讨论。组织教师围绕某些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种意见和看法,丰富彼此的思想,共同提高对问题的认识。

(4)阅读教育刊物与同行对话。教师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著作构成的桥梁的过程。

(5)网上对话。教师通过互联网与同行、专家交流、讨论。可先收集一些新课程改革中的话题放在网上,使教师对话更具针对性;网上对话的形式可定期开放,甚至每周都有这种沟通。

(三)开展同伴互助的策略

从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同伴互助实践来看,还存在着互助动机不强、互助策略不详、互助时间难以保证等问题,甚至有同伴互助之形,无同伴互助之实。为此提出以下策略。

1.营造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教师的开放意识和包容精神

教师劳动的个体性特征十分鲜明。一口教室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班级王国”。在这个“王国”里,教师享有充分的专业自主权。教师大都在自我封闭和孤立的状态下开展自己的工作,其教学行为方式不可避免地呈现隔离性特征。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独立自主地处理教学事务,奉行“专业个人主义”作风,表现在对自己的要求上是独立成功观,对其他教师的态度上奉行“不干涉主义”。在这种隔离型教学行为中,教师潜在地排斥合作,使得他们的教学行为陷于孤立的境地。教师以自己的方式独立地处理教学上的一切问题,致使教室成为教师孤立的王国。在大部分时间里,教师独自在教室里处理自己的问题,品味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很少从外界或同事那里获得对自己表现的有价值的评价和建设性的批评。另外,在分科课程体制下,各门学科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教师往往强调学科身份的认同,忠于自己所教的科目。他们在教学中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学校中缺乏相互学习的动机,教师之间很少分享彼此的教学经验和感受,也难以形成一致的规范和价值体系,创造一种共同的学校文化。

还有,“同行是冤家”几乎是每个行业的潜规则,“文人相轻”现象在教师这个群体中亦不少见。[插图] 有的教师自以为是,瞧不起他人的教学改革及其经验。“各自为战”的职业习惯和“文人相轻”的陋习,致使一些教师缺乏开放意识和包容精神,对同伴互助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对于把自己真实的教学行为呈现在同事面前,大多数教师缺乏自信,不情愿主动地针对教学行为变革中的问题与同事深度交流,甚至很少与同事一起交流、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同行竞争的现实致使一些教师产生较强的自我防卫意识。

要想让同伴互助成为教师教学行为转化中的“助推器”,必须重视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教师的开放意识和包容精神培育。要让教师们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固然需要教师个体的呕心沥血,但更需要教师群体的精诚团结、智慧互补。抽象的课程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创造性实践。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的体验、感悟和收获。就教师个体而言,也许这些“收获”是微不足道的,只是在某些局部细节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若把教师群体的体验、感悟和收获集中碰撞交流,彼此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就可能生成新的教学行为。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诸如组织专题研讨、同行经验交流、校内外成功案例分析,引导教师树立相互欣赏、相互借鉴的开放包容精神,为同伴互助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为教师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强化教师的合作互助动机

卓有成效地开展同伴互助,仅有教师的开放意识和包容精神是不够的,还须有强烈的合作互助动机。有了合作互助动机,才会有教师自觉自愿的同伴共研,才能为教学行为转化的探索性实践提供不竭的动力。心理学表明,动机源于追求成功的期望尤其是成功的体验。因此,学校领导要为教师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比如,在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探索实践中,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点上突破。可以选择某个教学理念,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选配骨干力量,组建攻关团队,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研究和实践,定会有所突破,形成既体现教学理念精髓又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行为。一旦如此,攻关团队成员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能感受到同伴互助的力量,从而强化合作互助、集体攻关的动机。

3.提供时间保证,增强同伴互助的深度和效度

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教师既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又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教改活动,还要思考如何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变革教学行为方式。许多教师感到时间紧,压力大,心理负荷重,很难抽出特定的时间开展同伴互助活动,迫于学校要求,有时也组织同伴互助活动,大都是有形无果,应付差事而已。教师之间要开展同伴互助,互相商讨,势必涉及两个甚至更多的教师,需要一个统一的时间表。这就需要学校统筹协调,合理安排,保证合作互助的时间,让教师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探究、交流。如此,方能保证教师同伴互助的持续开展,提高同伴互助的深度和效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