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学习 | “学”而不“习”,等于没学习
【无戒学堂】28天日更挑战营 日更第20天

阅读分享《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
本书作者师北宸告诉我们,写作不仅仅是基于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自我表达,更是彰显自己意见和观点价值的有效沟通方式。
让写作变成自我精进的武器,一支笔、一张纸就能成为你的战袍。通过写作,让更多人看到并认同你。
教育的最大目的并非增进知识,而是增进行动。
先分享一个实验结论:通过讨论、实践和教授他人的方式,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较高,最高能达到90%,这样的学习方式被称作主动学习。

在传统的认知中,学习=听讲,学习=读书。但是听讲和阅读的学习内容留存率,对应的数值只有5%和10%。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看似每天都花了大量时间去听课和看书,真正掌握的东西却没有多少。
《心经》中有一句话叫“受想行识”,关于这4个字的解释:
〇 受:感觉、直觉
就是你所接收的新东西,包括新的概念、文化、原则、习俗、观念、技巧、方法,等等。
〇 想:概念
把接收的新东西在脑子里认真想一想,看看有没有道理。
〇 行:发挥
在自己身上实践,不断修正自身行为,验证最初接受的假设。
〇 识:意识
通过行动,让接收的东西形成认知或自我意识。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行合一”,你认同的理念,理应在行为上体现。
当你学习新知识时,运用“受想行识”4个步骤,让它指引你的行为,养成习惯,进而形成你自己的认知。
养成或转变某种思维方式,在短期内似乎更需要花费精力,但长期来看它更省力。

知识付费时代,很多人通过制造用户的焦虑感来贩卖产品。
然而,如果只是基于恐惧和焦虑,学习的驱动力和持续力都不会很强。
为了缓解焦虑进行的学习,就像是一根香烟,只能暂时麻痹你的神经而已。
所以,每当想要学点什么的时候,我们需要好好问问自己:“我是基于恐惧还是基于热爱(兴趣)去学习和成长?”如果是基于恐惧,那不妨进一步追问:让我恐惧的是什么?
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掘自己的兴趣,那你将不再需要坚持和自制力。
要想学会游泳,最好的办法是跳入水中游几圈。写作也一样,学习写作最好的方法就是写。
萧伯纳曾经说过:“人们永远无法被‘教’会。”学习是一项实践,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
行为经济学家B. J. 福格说,持续的改变只有两种方式:从“小”起步,或改变环境。
浸泡式成长
我们现在越来越注意自己吃进去的食物里是否有地沟油、是否有添加剂,以及卡路里摄取量是否太高,可是我们对大脑“吃进去的食物”是否也有足够的关注?
买新鲜和顶级的食材,需要更好的物质条件;而阅读顶级的精神食材,却不一定需要付出太昂贵的代价。
环境决定了你的高度。从现在起,为自己营造一个高质量的信息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