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钟摆效应,做掌控情绪的主人
生活中,我们多数人都玩过荡秋千的运动,当我们向前或向后施加的力量越大,秋千向相反方向摆动的幅度就越大,冲荡也越高。如此司空见惯的物理规律在我们心理上同样存在,这种由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而引发的像钟那样向两极摆动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钟摆效应,也叫“心理摆规律”。
人经受外界因素刺激后的情绪反应,可分为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形成了类似于金字塔状的情感斜面,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斜坡”。而人的每一种情绪都有着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如热爱与憎恨、欢乐与忧愁、幸福与悲伤等。“心理斜坡”不但使人情绪不稳,也会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心理斜坡”越大,越容易向相反的另一极情绪状态转化。比如常有人会在此刻感到兴奋无比,在另一时刻则出现“乐极生悲”的心理状态。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因“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后,因兴奋过度,大笑三声,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范进被人唤醒后,却又哭笑无常,满街疯癫。其岳父胡屠户见状,狠狠扇了他一记耳光,他才惊醒过来,疯病才见好转。
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少女,但是她孤高自许,曲高和寡,她天性喜散不喜聚,曾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所以,当大家以为喜之时,她反以为悲。
鲁迅先生评价道:“林妹妹整天愁眉苦脸,哭哭啼啼,小肚鸡肠,我可受不了啊……林黛玉虽然美,但那是一种病态美。”《枉凝眉》也哀叹“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可见,林黛玉的英年早逝,与她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学家分析说,人的心理状态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呈现出多层次性和两极化的特点。人的情感就像大海的波涛一样变化,有起有伏,有涨有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心理斜坡大的人,由于控制情绪的能力差,心理起伏大,喜怒无常,让人不可捉摸。这样的人,往往喜欢独立特行,固执己见,使人难以接近,难于相处,自己内心也时常孤苦无依,郁闷难受。
比如一个人升了官,发了财,换了房,添了丁后,他会心花怒放,笑逐颜开;可是当他生活发生变故,环境发生变化,事业陷入低谷,或者面临退休、职位变动等生活境遇,其心境自然也就会因生活场景和自身角色的转换而大起大落。其心情时常会从“沸点”降到“冰点”,正如人们所说的“登高必跌重”,“烈火烹油,乐极生悲”。
这种“心理摆规律”在人生顺风顺水时,往往能释放人的激情,激发人的潜能,更容易使人勇于前行,无所畏惧,放手一搏,取得成功。但同时这种情感状态就像时钟的摆,向左摆得越厉害,也就会越向右摆。所以相反的心理状态极有可能在另一刻不可避免地出现。
因此,必须注意克服“心理摆规律”给我们的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不良反应,理智而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首先,要勇于面对现实,以平常心过好平凡的生活。人生不可能总是处于巅峰状态,有高潮就有低谷,有兴盛必有没落;生活也不可能永远如诗如花般美好浪漫,有风平浪静,就有坎坷不平,有春花秋月,必有酷暑严寒。
当我们身处顺境,心情愉悦,生活无忧时,切莫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应保持适度的冷静和清醒,懂得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当我们转入情绪的低谷时,要避免沉浸入过去激动人心的辉煌画面和高光时刻,隔绝与之相关的刺激源,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当下平凡的工作和平常的生活中去,把注意力转移到能平和自己心境或能振奋自己精神的事情和活动中去,以免触景生情,感物伤怀,导致心理落差太大,而悲观失望,一蹶不振。
其次,要适应不同生活状态,享受多样化生活乐趣。既能体会到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加官进爵,喜事连连时人生的激情、浪漫和刺激,又能在平淡如水,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享受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既能感受尘世的繁华与喧嚣,又能忍受谢幕后的孤独和落寞。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人生由高潮转入低谷,由顺境转入逆境时,避免心理上产生难以承受的落差感和懈怠消极情绪。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面临各种问题和困难,也会经历许多挫折和考验,关键时刻,如果我们能把控情绪,沉着应对,始终保持理智与情绪之间的平衡,把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就能大大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和格局,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顺利渡过人生的困境和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