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五蠹》之二十三,父母之爱和依法治国!
【读经典】
夫以君臣为如父子则必治,推是言之,是无乱父子也。
简单翻译下:如果认为君臣关系能像父子关系一样,天下必能治理得好,由此推理,就不应该有父子之间发生纠纷的事了。
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虽厚爱矣,奚遽不乱?
简单翻译下:从人类本性上说,没有什么感情能超过父母疼爱子女的,但是即使都一样疼爱子女,家庭却未必就治理的温馨和睦。所以即使君主深爱臣民,也未必能够保证天下不乱?
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子未必不乱也,则民奚遽治哉?
简单翻译下:何况先王的爱民,按常理不会超过父母爱子女,子女都不一定不背弃父母,所以民众怎么能够单靠仁爱就治理得好呢?
【谈心得】
在大的方向上提出儒、墨两家的思想,不适应春秋战国的乱世后,韩非进一步辨析了儒、墨两家赞美先王“民如父母”的兼爱论点,首先从父子关系说起,“夫以君臣为如父子则必治“,那就应该“无乱父子也。”
这个反驳非常犀利,直中儒、墨两家要害,先天存在的父子关系也有纠纷不断的情况,又怎么认定“君臣为如父子则必治”呢?君主即使博爱如父母,也很难保证自己的子民们不犯错误吧。
韩非接着又讲到,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从人的天性看父母是一如既往地疼爱孩子,但是父母治理的家庭未必是温馨祥和、和睦相处的,如此深厚的感情,也无法保证不出乱子,何况君主对臣民的感情很难超过父母对子女呢?
这一步充分展现了韩非高超的辩论之术,假设对方的理论成立,用既成事实去反驳对方自己的观点,现实中家庭纷争、父子反目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要求君主像父母一样去管理臣民,怎么能保证不乱呢!
韩非后面又总结道,先王的爱不会超越父母之爱,子民也不一定会忠诚于君主,这样来看,要靠君主的仁爱去治理国家,几乎是不可能不乱的,博爱治国的思想经此辩析,已经站不住脚了。
当然儒、墨两家的人也会辩解,你韩非说我们的博爱治国不行,你的依法治国就没问题了么?用依法治国就能治理好国家,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犯罪行为呢?
实际上这样的说法是在混淆概念,要知道策略方法和行事结果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好的策略方法未必一定得到想要的结果,这是需要具体的人去实施的,而具体的人,就有好坏之分;就有善恶之念;就有局限性。
所以法治再好的社会,有正义的善举,也有犯罪的恶行。依法治国虽然是治国之策,但也改变不了善恶同存是社会特性,而且法律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惩恶扬善,为了公平正义,更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