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诗话》通注(2·8)

2024-06-22  本文已影响0人  真老实人_425a

【原书卷二·八】

孔子与子夏论诗曰:“窥其门,未入其室,安见其奥藏之所在乎?前高岸,后深谷,泠泠然不见其里,所谓深微者也。”此数言,即是严沧浪“羚羊挂角”、“香象渡河”之先声。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另有魏人、卫人二说,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论语·八佾》)。但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子夏在孔子死后拥护有子,离开孔门,另起炉灶。曾子聘用,写了半部论语。子夏晚年,因丧子而哭之失明,离群索居。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为“河东公”。

奥藏,音ào zàng。释义:1、室内隐秘之处。《韩诗外传》卷二:“孔子曰:‘窥其门,不入其中,安知其奥藏之所在乎?’”2、犹奥府。物产聚藏之所。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杂说》:“东南天地之奥藏,宽柔而卑。西北天地之劲方,雄尊而严。”

附:《韩诗外传》第二十九章:子夏读书已毕。夫子问曰:“尔亦可言于书矣。”子夏对曰:“书之于事也。昭昭乎若日月之光明,燎燎乎如星辰之错行,上有尧舜之道,下有三王之义,子弟所受于夫子者,志之于心不敢忘。虽居蓬户之中,弹琴以咏先生之风,有人亦乐之,无人亦乐之,亦可发愤忘食矣。《诗》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疗饥。’”夫子造然变容曰:“嘻!吾子殆可以言书已矣。然子以见其表,未见其里。”彦渊曰:“其表已见,其里又何有哉?”孔子曰:“窥其门,不入其中,安知其奥藏之所在乎?然藏又非难也。丘尝悉心尽志,已入其中,前有高岸,后有深谷,泠泠然如此,既立而已矣。”

泠泠,音líng líng。释义:1、清凉、凄清的样子。《楚辞·初放》:“下泠泠而来风。”2、形容水流的声音:小河发出泠泠的声音,美丽悦耳。吴均《与朱元思书》:“泉水激石,泠泠作响。”3、本指流水声。借指清幽的声音。唐·刘长卿《听弹琴》:“泠泠七弦上, 静听松风寒。” 4、言谈清逸脱俗。《醒世恒言·卷四·灌园叟晚逢仙女》:“举目看十八姨,体态飘逸,言词泠泠有林下风气。”

深微, 音shēn wēi。深奥微妙。《吕氏春秋·勿躬》:“是故圣王之德……精通乎鬼神,深微玄妙,而莫见其形。”

严沧浪,即严羽(生卒年不详),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世称严沧浪。邵武莒溪(今福建省邵武市莒溪)人。南宋诗论家、诗人。生卒年不详,据其诗推知主要生活于理宗在位期间,至度宗即位时仍在世。早年就学于邻县光泽县学教授包恢门下,包恢之父包扬曾受学于朱熹。一生未曾出仕,大半隐居在家乡,与同宗严仁、严参齐名,号“三严”;又与严肃、严参等八人,号“九严”。严羽的七言歌行仿效李白,五律除学李外,还学杜甫、韦应物,但倾向为王(维)、孟(浩然)冲淡空灵一路。在诗歌理论上,著有《沧浪诗话》,该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等5个部分,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禅悟”理论。他以汉魏盛唐诗歌为最高楷模,认为“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为诗艺追求的标准。严羽的诗论上承晚唐司空图,下启明清的“神韵”、“性灵”派,对诗坛有较大的影响。著有诗集《沧浪吟卷》。

羚羊挂角,音líng yáng guà jiǎo。本义是指羚羊夜宿时,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用该词语比喻诗的意境超脱。关于羚羊挂角的出处,最早见于《埤雅·释兽》:羚羊夜眠以角悬树,足不着地,不留痕迹,以防敌患。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他还用“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来形容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灵玄远的诗境。又:《景德传灯录》卷十六载义存禅师示众语谓:“我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句;我若羚羊挂角,你向什么处扪摸?”再:《景德传灯录》卷十七载道膺禅师示众语谓:“如好猎狗,只解寻得有踪迹底。忽遇羚羊挂角,莫道迹,气亦不识。”后人们将其理解为禅宗用语,比喻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妙语”。引申开来,我们以“羚羊挂角”来比喻意境超脱,不着形迹。

香象渡河,音xiāng xiàng dù hé。释义:佛教用语,喻大乘菩萨修证,比喻悟道精深彻底。语出《优婆塞戒经·卷一·三种菩提品》:“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例:亦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更无疑滞。(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三)。2、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李杜数公,如金鳷擘海,香象渡河,下视郊、岛辈直虫吟草间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