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和写作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
最近感觉在读书上和少年时代读书完全不一样了。读书能够渐渐深入地去欣赏,也懂得和自身生活糅合在一起体验。读到会心之处,真是乐以忘忧,好像是与作者促膝谈心,握手言欢。
张心斋比喻一个人读书的三重境界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赏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这种比喻,何等空灵确切。隙中窥月有一份神秘感,这是少年人的好奇心。庭中赏月者胸襟开阔,悠然自得。到了台上望月的境界,这也是超越于尘埃之外的境界。
传统文学散文家琦君,在一篇《四十年的写作》中,她谈到:40年来,我一直兢兢业业的没有放下笔,一来是由于写作是一份旨趣,放弃了会感到空虚。二来则是希望写作鞭策自己日新又新,至少是心灵与思维保持敏感清新,所以写作与读书是我的终身寄托。在这方面锲而不舍只是历程而不是成果。我无论怎样忙碌或心情欠佳时一投入写作,烦恼就会丢出九霄云外,虽然文章里有喜有悲,那是忘我的悲喜,是超越于尘缘之外的悲喜,即使流泪也是快乐的。
鉴赏与创作两者是相互激发而不可分的。有了高水准的鉴赏力,自然会引发满腔创作的热诚。就心灵活动方面来说,鉴赏与创作应该是在同一水准上的。
俞平伯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能鉴赏就能创作,因为你已经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和他在一个水准上了。培养了鉴赏力,那也是在促进了创作力。
写作的才情是由于磨练而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勤于读,勤于写,笔自然能从心。
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是由培养而来,假如你有鉴赏力,就有了同等的想象力和一半的创造力。
文中所含的情要真,情真语挚,天下至文。
文字要精,就是字斟句酌,以最恰当的表达心意,但并不是矫揉造作的词胜于情。
风格要新,最好有自己独特深刻的见解。
写作的心情要轻,那就是不要抱太重的得失之心。
从今年重拾起写作这支笔以来,也将近有半年的时间了。由于基础比较薄弱,我的进步非常缓慢。在写作上我真是像一个孩子那样蹒跚学步。也希望自己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奋力地去吸收营养,让自己快快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