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书笔记- 《我为什么看不懂你》(二)
在昨天的笔记发布后,有一些伙伴来问我,DISC和MBTI,九型,大五哪个更准呢?这些测评工具都有什么区别吗?到底哪种行为风格更好?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继续共读李海峰老师的《我为什么看不懂你》,相信随着我们继续阅读这本书,你心中的疑惑都会一一解开。
第二章:借我一双慧眼:DISC理论介绍
溯源
翻开DISC的历史,其核心思想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著名的医学家,哲学家希波克拉底大胆地提出了一个观点,人类的性格和体液有关。
分别是性情急躁,动作迅猛的胆汁质;性情活跃,动作灵敏的多血质;性情沉静,动作迟缓的黏液质;性情脆弱,动作迟钝的抑郁质。
希波克拉底在西方被尊为“医学之父”。他的思想是以火、气、水、土这四种元素为基础的。
到了19世纪,弗洛伊德,荣格等心理医学家开始专注于研究人类异常的心理活动,因此也被应用于犯罪心理学,病态心理医学等领域。其中,荣格首次以科学的方式,比较成功的尝试将人的性格特征归纳为四种类型:感觉,直觉,情感,思维。之后基于荣格的学说,MBTI的性格理论便诞生了。
很多人都会觉得心理学很神秘,和心理学相关的似乎总和疾病有某种关系,晦涩难懂,大概也是因为,之前的这些研究,都是针对人类异常的心理活动而做的研究。
直到20世纪初,美国的马斯顿博士在《常人之情绪:DISC理论原型》这本书中,才把心理学和神经学、生理学区分开来,将心理学用到一般人的身上。也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将心理学与应用在心理健康的常人的一种尝试。并且将这四种行为倾向归纳成四个英文单词:Dominance(支配),Influence (影响),Steady(稳健),Compliance(谨慎)。DISC就是这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便于记忆,广为流传。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首先,DISC是应用在正常人的行为风格上的。其次,MBTI是偏向于性格研究,DISC是偏向于行为研究。这也是为什么荣格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顿被认为是行为心理学的代表任务。最后,这些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同宗于希波克拉底的研究基础。
前提假设
在昨天的笔记中,记录了四种特质的一些特点,看起来好像挺简单的。其实,用起来却没那么简单。
因为,DISC有以下3个前提假设:
1. 每个人身上都同时拥有D.I.S.C.这四种特质。
2. D.I.S.C的每一个特质本身没有好坏对错的区分,而都是不同的特点
3. DISC强调:行为风格可以改变。
举个例子
DISC都是特点,没有好坏对错之分。
为了帮助理解,海峰老师上课喜欢举着个例子,在这本书里同样也提到了。
假设你是一所学校的校长,如果有班主任跑来向你汇报说,班里有两个学生打架,你第一个问题会是什么?
A会问:“有没有人受伤?”
B会问:“为什么打架?”
A和B都体现了不同的行为风格,他们一个关注人,一个关注事,都没毛病,只是他们偏向的特质不同。
那么,DISC四种类型中,哪一种最适合做领导呢?
答案是:不一定。
就拿昨天的笔记中提到的四位代表人物来看,D代表-董明珠,I代表-马云,S代表-马化腾,C代表张瑞敏,哪一位不是领导呢?当然,每一位也都有各自需要修炼的功课。
这一章讲的理论比较多,所以书里用了许多的案例和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李海峰老师自曝他太太和母亲的一些故事。
临摹了下面这张图给大家解解馋,想看更多的故事和好图,那还是去找来这本书,才能好好滴过瘾啊~
有没有相似的情况?吃下的每一口,都会成为身上的肉。读过的每一本书,经历过的每一件事,也都会沉淀为我们价值观的一部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