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大脑文章笔记开始作文

为什么写文章难,点评文章也难 —— 双系统的解释 V2.0

2018-03-07  本文已影响131人  博庚

版本: V2.0
初创时间: 2018年2月27日,初创文
更新时间: 2018年3月7日
更新内容: ①更新解释系统方式,增加流程解释内容 ②更新第二部分“为什么点评难”相关内容

加入007已两个月,慢慢适应007每周一篇文章的输出节奏。原设想每周多写一篇,以便减少下周的压力和焦虑感。现实是每次都要到最后两天才动手写,拖延,焦虑满满,底层原因是什么呢?

按照007践行要求,每周除输出一篇文章,还需点评两位战友文章。为了激发大家点评热情,引入打分机制。上周就打分机制引发了不同的想法和讨论,为什么战友们会有不同想法?为什么点评的质量参差不齐,为什么有的战友不愿意或随意点评呢?

正式开篇之前,讲述一下这两月文章输出感受:

一、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本周文章是一篇内化理解联结文,结合近期所学知识点对开篇提到的问题尝试作解释,第一次做这种尝试,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限,理解存在偏颇是必然的。

本文核心主题:解释系统或叫透镜隐喻,是从大脑运作&认知科学入手,解释日常中我们如何接收信息,解释信息,做出决策付之行动的。
涉及内容比较广,尽量Hold住,讲的清楚。即便这样想了,一次恐不能讲清楚,随着自己理解深入,将不断增添更新。在文章的开头设置了版本更新模块,本文如有内容更新,将会体现在版本中。

相关概念简述:

(一)认知

你的认知边界就是你对世界的认知边界。那这里的认知具体指什么呢?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包括知识的获得、存储、转化和使用。包含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思维和语言等内部心理过程。感官和思维束缚人的认知 。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这样的:

我们总是和外部世界进行互动,外部世界直接影响到每个个体,而个体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外部的影响进行解释,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将其比喻为:透镜。

透镜是一个隐喻方式,其实它是一种框架,是我们看待世界的一种固有模式,在认知科学中将其称为:常模(norm theory),也就是在通常状态下,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每个人因为经历不同,都会形成自己的解释系统,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解释系统下,会呈现完全不同的解释。 很多词都是对常模、解释系统的延伸使用,比如说:框架效应、吸引力、模式识别、意识雷达、孕妇效应、原生家庭影响(形成固有思维和行为模式)。

(二)元认知

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它是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

元认知有两个作用: 一是有关认知的知识;二是对认知的调节。

元认知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

(三)双系统

卡尼曼 - 『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人的大脑主要有两种思维方式:系统1和系统2


双系统

除了这些差别,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快心智比慢心智,消耗的认知资源少太多太多

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对认知资源是非常吝啬的,因此大脑默认的加工模式是低耗能的类型一加工,毕竟大脑天生喜欢偷懒。所以解决问题时,优先进行记忆检索而不是思考,记忆里没有解决方案的时候,才会启动思考,消耗认知资源。

最小耗能原则:
人是碳基生物,所谓的碳基,就是以碳元素为有机物质基础的生物。

所有生物生存都需要能量支持,碳基生物的能量转换时长较长,需要吃东西、消化、存> 储之后再次调用,其实效率非常低的(对比一下:如果电脑是生命,它只需要插电就可以使用了)

由于碳基生命的能量转化效率低,所以,我们进化出一种能耗最小原则:只要可以降低能耗的策略,就会大范围地投放。比如说我们经常说:“反正……”、“不就是……”,都是简化思考较少耗能的策略,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整个就是能耗最小策略的具体案例。

模式偏好和识别、错误纠正,都是因为能耗最小策略持续投放的原因。

(四)三重心智

斯坦诺维奇 -『超越智商』中针对人的认知,提出了一个三重心智理论,以帮助理解人的信息加工机制。

信息加工机制
人的信息加工机制有两种类型,一种加工信息快而且是平行加工信息,即同时可以加工多个信息,主要指的是自主心智;第二种加工信息速度慢是顺序加工,即一次只能处理一个信息,主要有算法心智(传统智力)和反省心智(理性思维)。

对人类心智过程进行监控,帮助执行决策与判断的人类心智加工过程称之为反省心智。这就是上述所说的“元认知”。

三重心智加工模型【看即可,不求理解】

三重心智加工模型

(五)象与骑象人

乔纳森·海特 -『象与骑象人』中,将大脑感性与理性比喻成象与骑象人
大象是我们感性系统,它在意识之下自动运行,并产生各种情绪和直觉——就像一套自动化处理系统;骑象人是我们理性系统,他在意识层面运行,具有计划、逻辑和自控能力——就像一套控制化处理系统。


感性&理性对照表 (虽然对照不一定正确,但应该能帮助理解)

(六)易仁永澄 - 解释系统

去年7月开始,跟着永澄老师共读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对双系统有所了解,但也只是了解,只是知晓,并不能结合实际解释世界。近期永澄老师把共读的成果输出系列文章如下:

永澄:解释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01
永澄:解释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02
永澄:解释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03
永澄:解释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04

基于对『思考,快与慢』解读,整合形成了对输入信息的接收,处理以及决策的过程,讲起命名为:解释系统。详细解释系统1及系统2的运作原理及过程。

永澄解释系统

(一)系统1和系统2的构成:

(二)系统1和系统2的运作原理及过程:
当一个对象A出现在我们的面前,首先起作用的是我们的“感觉”,所谓的感觉就是五官的功能: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当对象A被感觉之后,首先会激活系统1的直觉反应:立刻对其进行模式识别。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快速识别模式,这两种方式分别是本能和直觉,而直觉又分为专家直觉和捷径直觉。我们认知中绝大多数谬误都来自直觉判断,这就是涉及的误判心理学的内容,如 :典型性偏好、归因谬误、随机性误解、回归现象、光环效应、锚定效应、框架效应、启发式判断、可得性偏见、自信不可靠、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推论、禀赋效应……,涉及到一个学科,信息量大,感兴趣可自行阅读,推荐书籍: 清醒思考的艺术

模式识别是用常模进行识别的,并与常模进行比较。常模就是你对世界的第一反应/直觉(本能;专家;捷径),比如说:有人无法接受别人的建议,他总是会将其当做质疑;有人遇到高手就感觉到自己矮一截;有人一旦想要的很多,就会焦虑不安;有人有压力的时候,就想撂挑子;有人总是去看别人做得不好的地方、总是去挑刺……这些都是常模。

常模的功能:

  1. 解释当下发生的事情(主动预期、被动预期)

  2. 形成对未来将要发生什么的期待

  3. 区分刺激事件的类别、常规标准范围和典型案例

如果对象A和常模比较有差异的话,就会让认知离开一种叫“认知放松”的状态。认知放松度是大脑工作的基本动力,它的原理是: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下去,我们形成了一种“能耗最小机制”( 即上文介绍的最小耗能原则 ),这种机制让我们尽可能少耗损能量。认识放松是能耗最小的状态,大脑需要的能量处于极小值。

如果外界的刺激一旦出现,并且和常模比较之后形成差异,就会导致大脑离开“认知放松”状态,进入“认知紧张”状态。“认知紧张”状态会导致注意力变化,注意力会突然集中到当下发生的事情上来,注意力一旦集中,能量损耗就会大幅度提升。这时,就会产生一种内在动力,要求大脑回到“认知放松”的状态,于是激活了大脑的后续运转过程。

首先是“惊讶”,这里的“惊讶”和我们平时使用的“惊讶”一词意思并不相同,它表示你是否能够注意到注意力的波动。只要和常模有差别,就会引发惊讶,只不过,惊讶有一个可以被感知到的范围,在阈值范围之内,我们无法感知到自己惊讶,范围之外,就会感觉到了。比如:你的孩子下午4点回家,从3点59分开始,你就开始期盼着孩子到家,过了一分钟还没有回来,你有了一些惊讶(也就是注意力会开始聚焦),但是可能你并不会感受到;如果15分钟没有回来呢,1个小时没有回来呢,你的注意力就会都集中在这件事上,你就会感到惊讶了。

其次是“认知紧张”,前文已经提到了“认知紧张”状态了,它是一种内部动力。认知紧张会激发一种名为“一致性、连贯性需求”,也就是把对象A和自己的常模之间进行关联解释,这种解释必须要前后关联才行。比如说你回家看到花瓶碎了一地,一只猫在窗口喵喵叫,你会怎么想?是不是会认为猫把花瓶打碎了?其实,猫和碎花瓶之间只是存在相关性,并不具备因果性,而认知紧张非要将其产生因果关系。而这种因果关系,是由系统1的直觉自动生成的。

在系统1拟定因果关系后,系统2会为系统1提供理由和背书,它帮助系统1编造了一个因果故事。在我们感受不到惊讶的时候,系统1和系统2共谋的故事,就是对对象A的解释结果,虽然这时系统2会检查,但是系统2本身就是慵懒的,所谓认知吝啬鬼就是指系统2懒得启动的状态(系统2启动和运作会调用注意力,消耗大量能量,违背了能耗最小原则)。在懒惰的系统2的检查后,解释系统输出了“解释结果A`”,这时候认知就放松了,而常模也会被更新了,补全了对象A和原有常模有差距的部分,而这个补全通常是有问题的,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编造出的因果故事来补全的(所以,每个人的常模里面,必然会有无数想当然的东西,就是这些自以为是,让我们不断犯错误)。以上就是解释系统方式一的路径。

解释系统方式一@180305

如果我们可以感受到惊讶的话,这个流程就要比“不惊讶”的线路上多一个判断环节,即系统1构建的故事“是否可解释”(上方的线路中没有这个判断环节)。如果可以解释的话,流程还和之前的一样: 下图所示解释系统方式二

解释系统方式二@180305

如果不可以解释,就会激发系统2开始解释。
系统2的做法是调用记忆系统。先从“长时记忆系统”中搜索知识组块,判断是否有知识组块,如果没有的话,就会直接启动接下来的系统1解释过程,基本上就会让自己放弃。如果有知识组块的话,就会将其调取出来,放入“工作记忆系统”中进行运算。于得到了解释结果,那么,就会作为全新的输入,再次进入解释系统进行循环: 下图所示解释系统方式四和六

解释系统方式四@180305
解释系统方式六@180305

如果系统2无法得到结果,系统1再次被激活,它又开始编造故事,但是这次,它抑制了系统2的审查,只允许系统2为它的鬼故事提供各种支持,最后让自己说服自己。下图所示解释系统方式三和五

解释系统方式三@180305
解释系统方式五@180305

以上就是双系统的原理及运作过程,比较枯燥烧脑,如果想认知升级,有所收获,请一定要谨防系统1为寻求认知放松而不去理解,启用系统2去理性思考吧。

二、为什么不想点评文章

进入正题,从双系统角度解释为什么不想点评。

首先,从最小耗能入手,人类的生存本能,通常会选耗能最小事去做,能不做就不做或少做,人的本性都是懒惰的。就点评文章而言,点评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需要调用系统2去调用长期记忆(算法心智),去分析,去组块解释,这将耗费巨大的能量。点评过程不符合最小耗能原则,人从本能(系统1)上是抗拒点评思考的。因他律环境(007点评机制)约束,必须启动系统2(理性/反省心智)克服系统1的感性(抗拒思考)去进行点评,本身启动系统2的过程也是耗能的过程。所以点评这是不符合人性生存本能的,不想点评是人之常情。

当我们接受外界信息后,常模(定义和功能见上文)对我们的行为起关键作用。最小耗能指人的本能,系统1直觉反应之一。每个人经历和过往所学,以及生活社会背景不同,所形成的常模(专家直觉,捷径直觉)是各不相同的,对同一件事的行为反应也各不相同。我们就以专家直觉和捷径直觉作为切入点来解释为什么点评文章难,点评的质量参差不齐,对点评的看法各不相同。

借用“情境领导力模型”,我们从能力和意愿度来展开分析,时间、环境等其他外界因素不在考量范畴内。

能力可分为:
①适应文章体裁
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
③能熟练的写作表达
无能力则反之。

可形成四种组合:
①有能力有意愿;
②有能力无意愿;
③无能力有意愿;
④无能力无意愿。

下面分别展开说明解释:

(一)有能力有意愿
有能力者通常会启用专家直觉对文章进行解释和判断。常模比较识别出差异后有两种表现:

但有能力也会存在偏见,比如过于自信,走解释系统方式一的路径会显得有点草率。

值得注意的是: 能力可能会滋生傲慢,需要注意点评的用词语气,可能会由于过于犀利而伤害了他人的自尊而不自知。傲慢会激发他人的直觉反应,就是通常说的第一印象。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就不好了。

(二)有能力无意愿
这种组合的意愿动机不足,通常会产生偏见,对稀疏平常的文章不屑于点评,甚至会满腹牢骚,激发厌恶,藐视的情绪,草草点评完成任务,点评的言语可能会比较傲慢和犀利。这是解释系统方式一的路径。对于好文章,虽表示欣赏,但启动系统2来思考呢,又不愿意费那个精力。所以选择解释系统方式二的路径,点评时赞赏有加,但深度不够。

如何提升意愿度呢,首先要审视一下参加007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链接更多的人多加几个好友的化,也只能做到这样了。

(三)无能力有意愿
相信,参加007的,这类人居多,我也其中之一。每7天挤一篇文章已有困难,外加两篇点评,系统2耗损严重,系统1一直想寻求认知放松要求放弃。但最终总会自律和他律的双重推进下,在同侪的支持下,每次都走上方式四的路径。

一般情景再现:
系统1: 天哪,怎么是一篇诗啊,文章都写不利落,还是点评诗,这不是要我命吗,算了算了,不点评了。

系统2: 是哪,其他体裁还可以点评,诗歌确实是没有办法。但即使能力不行,我们也要认真对待啊,可找一点诗歌点评的资料学习一下或看看其他人的点评早点灵感,尽力完成点评,这就是能力提供的过程啊。点评多了,自然而然就有感觉了。任何技能都是可以被习得的,先完成在完美啊。

系统1: 那好吧,就先完成吧,慢慢通过笨拙期吧。

系统2开始了学习,组块,调用,思考,一篇笨拙的诗歌点评出来了

系统2: 你看,也不是这么难的,这不是完成了吗

系统1: 是啊,只要想去做了,还是可以搞定的。

于是,信念更新了,常模也被更新: 通过努力,我是可以完成各种体裁的点评的,而且会越来越熟练的

在这里,元认知的觉察能力至关重要了。如果没有觉察,通常会走方式一的路径,随意点评应付了事了或放弃,随着这种模式(常模)一次一次的加强,有可能会变成无能力无意义的状态,步入负循环,结果只能是放弃。

这种情况,有意愿也至关重要,那如何提升和保持意愿度呢。意愿来自于内部动机,动机提供能量以支持点评过程。那动机如何而来呢,可用黄金思维圈理解六层次来思考: 参加007目的和意义,目的和意义澄清了,内部动机自然就有了,自然有持续的能力进行下去了。

我的系统2思考和规划:

(四)无能力无意愿
这种人,一定系统1的一时冲动而来的。看到他人参加007能力得到了提升,捷径直觉以为自己也一定行,于是就冲动来了,这是解释系统方式一的路径。这时候还属于无能力有意愿的阶段,经过几次作业和点评,由于能力不足,发现这样太难了(系统1和系统2共同的认知)。这是就进入了无能力无意愿的恶性循环了。系统1开始拟定各种因果关系,编造种种理由,构建故事,说服自己放弃。而系统2本身能力不足,被系统1压制着,只能听从系统1的决定,于是就真的放弃,退出007。

不过,幸好,007有弹性的复活机制,真的想清楚了,还可再回来。经过7年的刻意练习,终有一天会从无能力有意愿的阶段步入有能力有意愿,实现自己曾经许下的七年之约。


这文写的太耗神了 !!!

系统1说:以后再也不要碰这个话题了 ,记住啊 !
系统2说: 是啊,太冒进啊,要在能力圈做事,在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前还是乖乖老老实实的做做读书笔记和卡片输出吧。
系统1说: 对,就这样,老实一点。

于是,走上了路径五~~~
常模再一次被更新了~~~

过程痛苦,坚持不易! 这也算是一段刻苦铭心的经历了。所谓实践出真知,以后就写Hold住的吧,这是系统1和系统2共同的决定,不是我的。

哈哈哈哈,请不要以为这篇文章就此结束了,我承诺,在储备足够认知后,定会回来更新V3.0,了结这段因果。

也许,那是几年后了……

那时,已从南极回来了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