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彭仁波切 著 般若摄颂释(22)

2020-12-28  本文已影响0人  悠远的歌

癸二、宣说依者(听闻甚深智慧之)弟子分二:

一、宣说于深法具胜解信之弟子;二、宣说甚深难证之理。

子一、宣说于深法具胜解信之弟子分二:

一、智慧甚深之理;二、宣说甚深之功德。

丑一、智慧甚深之理:

具大名披难行铠,非蕴界处之盔甲,

离三乘想无执取,不退不动不乱法。

迈入最为深广之大乘道的某位行者,在无边佛刹中拥有菩萨大名者,披上难行铠甲,如此在名言中发心:“我为了将等同虚空的无边一切有情解救到不住之涅槃的法界,我要证得涅槃。”那也是远离染污、清净的所缘,不是披上缘于蕴界处有实法的盔甲,远离耽著三乘之想,安住于不缘或不执取任何法的般若中,为此诚信甚深义而具备三大所为,在获得圆满菩提果中不退转,在大乘道之理中不动摇于他处,恶缘、邪魔和敌方的任何辩难也无法使他的相续染污,因此是一心不乱的有法。如《广般若经》中云:“‘世尊,菩萨为使一切有情证得涅槃而披上盔甲,然有情不可得,彼等实难行持。’世尊言:‘须菩提,彼盔甲非与色相系……’”

丑二、宣说甚深之功德:

彼具此法无戏论,远离疑虑具实义,

听闻般若不退却,不依他转不退还。

那些菩萨由于具足深不可测的如此之法,因此无有一切所缘的戏论,对于甚深义远离怀疑、犹豫和顾虑,具有诚信的实义。这里“虑”只是怀疑的别名,也就是说明现行等粗细的怀疑全然无有。或者,对于道果,现在无有怀疑、过去没有犹豫、未来没有顾虑,应该把它们看成是反体的差别。以无有怀疑的诚信来听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对它的意义,心不退却而凭借自己的智慧领悟深法,结果不仰仗别人,也就是绝对不会有被他牵引而盲从之类的情况,由此可知,就不会从胜乘道果中退转。

子二、宣说甚深难证之理分二:

一、宣说所行之深法;二、如此甚深之理由。

丑一、宣说所行之深法:

诸佛此法深难见,谁亦无悟无获得,

行利慈者证菩提,思众谁知不欲言。

一切导师圆满佛陀的这一大般若法,最为深奥,基位的一切法无生,仅仅真如也不可得,本来超越所取能取心的行境,而难以现见。为此,在道位,谁也无所证悟,果位时获得也是不存在的。如果证悟、获得的本体存在,那么就不能充当是真如的真悟和真得。其他经中也说:“菩提,佛陀也不曾获得,更何况说他众?因为菩提的本体本来就是空性之故。”再三宣说了此理。正因为无有现见、证悟、获得的这一甚深法性,深不可测,所以具有利益一切有情的大慈大悲的圆满佛陀,证得无上大菩提以后,不禁思量:我心领神会的这样的深法,众生群体中有谁能了知?于是不想言讲正法。《方广庄严经》中云:“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犹如甘露此法我已得,纵为谁说亦不能了知,是故默然安住于林间。”又如《中观根本慧论》中也说:“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

丑二、如此甚深之理由:

众生喜处求诸境,住执不通愚如暗,

所得之法无住执,故与世间起争议。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普通人难以证悟这种甚深法呢?

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由内心久经串习实执所牵引,喜爱把三有之处执为我等情形,并且欲求一切所取境,住于执著它的心态中,就这样堕入所取能取戏论行境当中,为此,对于无有所取能取分别的真如义一窍不通,对其理愚昧不知,犹如处于黑暗之中一般。

所说和所得的般若法义,既不存在以缘所住的对境,对任何法也无有执著,出世间的这些法与一切世间不同,更为超胜,由此与世间产生争议,因为世间人执著实有,另一者说它不存在。比如,所有世人,不曾见到宣说无实的法理才争执不息。而如来如实照见万法的本体,虽然无有本体,但在世人面前显现如幻的这些法,按照在世间怎么显现,就随顺世间而进行言说,所以佛在其他经中也说:“世人与我诤,我不与世诤,世间承许有,我也承许有……”

辛二、真实成就彼加行果之理分二:

一、认清所得之果;二、若无此道则不得果之理。

壬一、认清所得之果分二:

一、比喻;二、意义。

癸一、比喻:

虚空界于东南方,西方北方无边际,

上下十方尽其有,不成别体无差异。

虚空界,在东方、南方、西方、北方无有边际,也就是说四方全无边际,如是上下,再加上四隅也不例外,总之它于十方范围无有边际尽其所有之处都存在着,虚空无所不遍,本身无有成为有实的自性,因此不同方向的虚空也不成他体,而且自本体也没有形状等不同的差异。

癸二、意义:

过去未来之真如,现在罗汉之真如,

诸法真如佛真如,法之真如皆无别。

正如虚空无有差别一样,过去时的万法真如、未来的真如、现在的真如以及阿罗汉等补特伽罗的真如,基——所知诸法的真如,果——佛陀的真如,证悟空性等道位诸法的真如,如此所有真如,均无有各自成立的分别,而于法界的本性中一味一体。如此三有和寂灭、过去和未来等以二法分析的一切,仅仅在名言现相中显为不同他体,并如此假立,但在真正的实相义中,一切法无生无灭的体性于法界自性中成为平等性,因此无有三时、自他、贤劣等差别,这一切都以法界唯一明点的自性存在着,依靠具一刹那的智慧领悟,从而在自然本智具一切相之最的法身本体中圆满一切法而证得菩提。远离盈亏,不迁不变的大菩提就是究竟的果。

壬二、若无此道则不得果之理分二:

一、略说;二、广说。

癸一、略说:

善逝菩提离异法,任何菩萨欲得此,

具方便行智慧度,无导师慧不可得。

所得的究竟果——善逝的菩提,具有虚空的特征,远离所证能证等异体的法,无二的自然本智身或者法性身的这一自性,任何菩萨想要获得,必须具足追求正等菩提的信心等方便,行持或精进于证悟万法真如的智慧度,如果没有导师佛母这一智慧波罗蜜多,那么永远也不可能获得所得的大菩提,因为究竟果的因决定是拥有般若波罗蜜多名称、一切道之微妙的无分别智慧。

癸二、广说分二:

一、若离此道最终不成就果之理;二、如是了知而入此道之理。

子一、若离此道最终不成就果之理分二:

一、比喻;二、意义。

丑一、比喻:

鸟身一百五由旬,羽翼折断无本领,

彼由忉利天自坠,至此赡洲必遭损。

打个假设的比喻,有一只鸟,身体庞大量达一百五十由旬,它的翅膀折断而不具备腾飞的技能,如果那只鸟从三十三天自行跳到此赡部洲,那么当时它一定会遭受损伤,也就是说,身体不可能不受伤等。

丑二、意义:

俱胝那由他劫行,诸佛此五波罗蜜,

无边大愿世恒依,无方便慧堕声闻。

纵然在许多俱胝那由他劫中兢兢业业行持成为诸佛之道的布施等这五种波罗蜜多,并且在此世间恒常依于屡屡趋入广大道果的无边大愿,可是仅此一点并非具全获得大菩提的因,因为大菩提的无误之因,是将一切善根回向遍知佛果等大乘的无量善巧方便以及证悟诸法为等性的智慧,这两者如同鸟行空中的双翅一般不相脱离。换句话说,不具备这样的方便,或者离开了证悟真如的智慧,就会堕入声闻的果位中,如同飞禽即使身躯庞大但如果没有翅膀而跳跃,就会一落到底。倘若具备究竟实相的般若,那么这种智慧的本体就是方便智慧无合无离,二谛无二无别的有境。

子二、如是了知而入此道之理:

乐此佛乘定生者,众生平等父母想,

利心慈意勇精进,无嗔正直说柔语。

乐求依于究竟的大菩提之因、唯一经行之道——这一无上佛乘般若波罗蜜多,而决定获得趋至大菩提果位者,要具足什么条件而趋入呢?

大乘的根本就是缘他利的悲心,它的俱有缘是方便,果位就是乃至虚空际利益有情,因此实际行持大乘的方式、趋入大乘的行者,就是要对于无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有平等心,无有偏袒,一视同仁,怀有父母想、兄弟姐妹想等,具足希望他们永久有利之心和暂时快乐的慈意,勇猛精进行持众生利益,无有忿恨、损恼的嗔心,无谄无诳,秉性正直,口里讲经说法及随同讲说等,说柔和之语。身体也要行持仁慈之事,对一切众生真心实意萌生饶益之心,不怀有与之相违的谄诳和害心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