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第17章 你对自己的了解:自我
多年前威廉詹姆斯这样说过自我有两层不同的含义,他称之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客体我是一种可以被观察和描绘的对象,主体我是执行观察和描绘的某种神秘实体。如果你描述自己是友好的,那么你在描述你的客气,我但是如果你试图描述你的内心深处,是如何知晓你是友好的,那么你是在描述主体我,这并不容易做到换,言之客体我是对自己描述的一个集合主体,我更像是头脑中的一个小人或者灵魂,他惊艳你的人生并为你做决定。
一、跨文化的自我。
1 自我是文化的产物吗?
通过对信奉印度教的印度文化的研究人类学家理查德威士利和莱恩布恩认为印度文化是印度人思考关于自己的问题,是使用的方式与西方文化中的个体,所使用的方式截然不同。
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在描述人时使用的方法各不相同,西方和亚洲哲学的传统似乎与这些差异有关,但是印度人和其他亚洲人是否都缺乏对自我甚至个体特质的意识,这个问题的回答尚不明确。
2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自我。
基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概念,这些研究大多假定西方文化中的子窝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而东方文化中的自我融合到社会和文化情境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肯定。
日本人并没有高度评价自己的普遍需要,而这是北美人人的特征。日本人他们将个人幸福感和更大群体的幸福感联系在一起。
一个人主义文化中的成员相比,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的行为和经验在不同情境中有较低的一致性,比如,韩国人描述自己的行为意志性不及美国人,并且不同的人对同一韩国人的人格特征的描述的一致性低于不同的人对同一美国人的描述。日本人在不同情境中的情感体验的差异大于美国人。
2)自我的内容。
詹姆斯认为客体我包括我们所拥有的真爱的一切,所以不仅包括我们的人格特质,也包括我们的身体家庭财产,甚至是家庭成员。他认为如果有人伤害着其中的一个都会让我们伤心愤怒,别人打了你的孩子就像是打在你的脸上,你的感受与挨打孩子是相同的。然而自我的核心方面是心理上的自我能力,特别是人格。
自我知识可以分成两类,关于自我的陈述性知识,包括我们有意识的了解和描述的事实和印象,这是我们可以陈述的自我知识,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很友好,而程序性知识是通过行为而不是语言来表达的知识,比如一个害羞的人习惯性的尽量回避其他人和社交活动,这种习惯根深蒂固,以至于他可能意识不到他的这种行为有多么典型,有趣的是这个害羞的人可能会在深层次的无意识的水平上意识到这种倾向。害羞的无意识的方面可能会被看作是程序性做的一部分程序性知识,包括社会技能的类型构成关系自我的与他人有关的类型,以及内因自我中无意识的自我知识。
二、陈述性自我。
陈述性自我,包含所有关于自己人格特质的认识或者观点,这些观点可以分成两类,第1种观点是关于自己是好还是坏,是否有价值或者处于中间某处的整体看法,这种观点称为自尊,第2种观点更加详细,包括个体所知道的或者认为自己知道的关于自身特质和能力的全部,心理学家提出这种知识存在于一种被称为自我图式的认知结构中。
1 自尊
大老远就显示觉得自己不够好或者无价值的低自尊,与这样的结果相关,如对生活的不满,绝望和抑郁,还有孤独和懈怠。
另一方面过高的自尊也会造成一些问题,及自尊过高的个体可能会导致傲慢的,侮辱性的行为甚至犯罪。
促进心理健康不仅仅是让每一个人的自我感觉良好,而是要复杂的多提高自尊的最好办法是获得一些可以合理的提高自身的成就,并且提升自我知识的准确度。
2 自我图式。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陈述性自我存在一种叫做自我图式的认知结构中,它包含了一个人关于自我的所有观念,并组织成一个连贯的系统。当被要求完成人格,问卷是参与者,可能会通过寻找记忆系统中的相关信息来回答这些问题,这个记忆系统就是自我图式,并且回答问卷的问题就相当于报告自我图示所包含的内容。
自我图示包含了基于过去经验的知识,但是不注重于某一特定的过去经验。例如你可能在大多数时候和很多场合表现的很善良,结果你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如果你忘记了你表现善良的所有场景,他们逐渐从记忆中抹去又会发生什么呢?你的自我观会发生变化的吗?
许多个案显示我们的自我观念并不会发生变化,你对自己的印象一旦形成,就不会依赖于你对具体事件的记忆而变化,并且这两个自我知识的基础,可能相互独立的存在于大脑的不同部分,在这意义上自我有自己的生命。
3 自我参照和记忆。
研究显示记忆的一种特别好的方法,是想出一些和个体的自我相联系的具体方面,例如如果你必须记住一长串形容词,那么问一下自己,他们是否能够描述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原因是个体的自我知识的,心理结构的,内容很丰富,发展很充分并且经常使用,在记忆中任何与这个图示相联系的信息,都会在很长时间内变得很容易获得。
4 自我效能感。
几年前说着数学非常难学的芭比娃娃会引起人们如此大的愤怒,这种描述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孩子影响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5 自我差异。
根据自我差异理论,个体有三种和自我有关的图,是它们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个体对人生的看法,一种自我图式是真实自我actual self。极易你觉得现实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另一种自我图式是理想自我of即,当你达到自己最高的水平时,你会是什么样的第3种自我图示是应该自我all itself及对自己应该是什么样的,而不是想成为什么样的这一问题的看法。
比如你的理想自我可能包含这样一种自我意象,你长得很漂亮,当你走过时人们会停下来目不转睛的看着你,但是你的应该自我可能包括这样一种意象,你从不或总是说谎。
当剧里你的。理想自我比较远时,你会变得抑郁,当于你的应该自我差距较大时,你会变得焦虑。
这两种非现实的自我分别代表了人生的不同焦点,理想自我是给予奖励的,在一定程度上你的生活会聚焦于追求快乐和奖励,你的理想自我代表了生活焦点和目标状态,另一个焦点是给予惩罚的,他强调回避惩罚和其他坏的结果。
如果你主要追求奖励,聚焦于理想自我,当不能实现目标时会倾向于抑郁,如果你主要做的是回避惩罚,去教育应该自我当不能实现目标时,会倾向于焦虑抑郁的根源,在于失望焦虑的根源在于恐惧。
6 准确的自我知识。
自我知识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你可能认为自己很慷慨,但是那些对你很了解的人可能真切的感受到了你的小气。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准确的自我知识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原因有两个,首先那些足够健康,有安全感和聪明的人会按照世界本来的样子去看待世界,不需要歪曲任何事物,他们也倾向于更准确的看待自己,第二,如果一个人有准确的自我知识,那么他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状态来决定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从事什么职业和谁结婚。
关于职业选择关系形成和很多其他问题获得自我知识的最好建议,可能就是做自己回避欲望以及朋友,熟人和家庭成员的期待是不可能的,但是你可以通过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检验自己的能力来找到自我,基于自我知识,你就会在教育职业婚恋和重要的一切事情上做出明智的选择。
三、程序性自我。
人格不仅仅是你所拥有的也包含你所做的,你所做的事情中的独特方面构成了程序性,自我并且这方面关于自我的知识,通常以程序性知识的形式出现。
程序性知识包含做事情的方式和程序,所以也被称作知道如何做。这类例子包括读书,骑自行车完成商业交易分析数据,请别人约会,此类行为或技能可能有98%是通过做或者观察学会的。
1 关系自我。
个体用来应对生活的一般方式和策略是程序性知识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每个人都有得心应手的习惯方法来应对不同的情境,例如你可能会与父母建立一些独特的互动关系。
2 内隐自我。
很多情况下,这些与自我相关的行为模式并不容易达到意识层面。不像自我图示通常,假定这个图是在意识层面是容易接近的,并且可以通过直接测量的问卷来界定,关系自我和自我概念的内因方面,可能是在无意识条件下起作用并且作用巨大。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当一个人的内因自尊和陈述性自尊相冲突时,就足以让人见到与自恋相关的自我观念是多么脆弱,这些发现表明我们对很多事物抱有态度和感情,包括我们自己虽然并不能完全意识到他们,但是他们确实影响了我们的感情和行为,甚至我们都不知道。
比如我们觉得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但是内敛的自尊却表现出来让我们在对某些人其实并不善良,当这两方面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的自恋就会变得非常脆弱。
3 意识和无意识的自我意识。
在社会交往当中,一个自我意识强的人可能会花太多的认知能量去照顾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以至于不能专心的和他人交谈。自我意识可能在意识水平和无意识水平上都起作用,例如在意识水平上一个人可能会说我很害羞或我不害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在较弱的甚至是无意识的水平上相较于不害羞的人来说,一个害羞的人可能会自动的把许多观点联系起来,这是内隐害羞形式的一种。
自我意识不能完全被意识到的另一个方面是,一些人在加工信息时会自动化的倾向于将其当做是与自我有关的信息,即使这些信息并不是这样的。
4获得和改变程序性知识。
这种程序性自我能被改变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内因知识和相关的行为模式是有程序性知识的,而不是由陈述性知识组成的,所以改变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劝告授课或者是改变想法,程序性知识只有亲身去做,特别是时间和反馈才能获得或使其改变。
四、有多少个自我?
一些理论家认为个体不是拥有一个陈述性和程序性的自我,而是拥有很多个自我,例如一种理论认为活跃与工作记忆,并且在任何时间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影响行为的自我的特定之际,依赖于你的哪里,已经和什么人在一起,这样处于不断变化的情景和人群中字我的经验会不停的发生变化,你会感到自己是一个学生并且像学生似的做事,然后成为一个家长,后来是努力工作的工人。
这种持续变化的自我观念被称为工作自我概念,在特定时刻与你共处的人会对你的工作自我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种观点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存在问题,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关于自我的意愿和协调的观念,通常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不知道自己是谁,觉得自己的身份不断变化是心理疾病的症状。
多重自我的观点,在哲学领域内也遭到了批评。班杜拉认为心理学家应该拒绝将人分流为多重自我有两个原因,第一,他认为根据多重自我建立的人格模型会使个体深陷于哲学的困境看来似乎需要一个自我来决定哪个自我更适合给定的情境,并且可能还需要一个。朝我他的自我来决定哪个自我是目前情境最相关的多重,自我观点的另一个困难是他可能带来了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班杜拉的观点是没有办法决定这件事,尽管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群体中可能会看起来像是不同的人,但是我们每个人最终仍然是一个人,他认为假设由一个自我来解释经验和决定接下来的事更简约,在哲学上更有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