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为什么内容一样的两次部门培训,效果差距那么多?
昨天下午的导师培训,比想象中的顺利,虽然是大家第一次在公司参加“圆桌会议”式的培训,但很快就适应了,放下防御,热情积极地参与,我带起来很轻松。很感谢同事们。
对比之下,上周五的另一场培训,实在太糟糕了。因为我的想当然,准备得很潦草,现场一片混乱,勉强撑过去,结束后再慢慢体会那些在现场被我强行隔离的感受:紧张、忐忑、焦虑、害怕、慌张、失落……那晚果然失眠了。(失眠的另一个原因是第二天要去相亲,而我有亲密恐惧。多年前跟初恋刚在一起那会儿也几乎天天失眠。)
基于上一场的教训,这一次做了充分准备,现场氛围次上一场舒服多了。
感谢我的搭档冰清同志。上一场结束后,我拉着她复盘总结,她用温和的语气给了好些中肯的建议。
昨天那场我们提前十分钟到培训室,布置好座位,揣着紧张又期待的心情等着大家的到来。每进来一个人都露出“大灰狼对小绵羊式的迷人微笑”,邀请他们入座。
想着成员之间大部分还没有互相认识,准备了花名册,每人一份,冰清还特地上网找了模板将花名册做出了“高大上”的逼格。
开场白时,内心特没底的我,祭出多年修炼出的“亲切和友善”,给大家讲培训内容、流程、大概方向,尤其强调导师自我成长和自我关怀的重要性,同时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做了一波高价值展示。
培训过程中,尽量保持“定 静 松”,专注倾听每一位组员的发言,然后根据直觉回应和邀请组员们回应,渐渐地,现场流动起来了,好开心啊。(高度专注时,好像有“心流”体验哦)
这一场的感觉跟上一场对比起来,感觉太不一样了。上一场像是在打仗,完了之后身心俱疲,心情复杂。这一场像是在喝下午茶,完了之后虽然也累,但灵魂仿佛被滋养到了,心情很放松。
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并不是因为上一场的管理层成员有四位,他们攻击性很强,防备心很强,没有打开心。那只是我为了保留面子而对外宣称的,真实的原因还是我的老毛病“想当然”。
我想当然地认为,那一场有一大半成员是之前参加过我组织的“原生家庭成长小组”,他们已经很熟悉流程和我的style,所以我不需要再详细介绍培训形式,不需要详细解释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形式,不需要告诉他们回应伙伴时需要注意尽量不评价不分析不给建议,而是多说自己的感受和被触动到的地方。(可是我忘了,现场还有好几位新手,不解释的话,他们估计会一脸懵逼,他们也多半会依着做导师和主管的经验,本能地分析、判断、给建议。如此一来,“分享”变成了“战场”、“秀场”,也是很大概率会发生的,嗯,那天已经发生了。)
另外我必须要承认的是:在心里,我把原来带过的同事们视为“朋友”、“家人”,把新加入的小伙伴视为“陌生人”,甚至对几位“黄带子”(主管)有偏见,觉得他们可能会不好相处。可想而知,当带领人有了“分别心”,培训现场当然是一片混乱、剑拔弩张。毕竟,能够做情感导师的人,直觉都是很强的。
写到这里,眼眶有些湿润,感觉对他们好愧疚啊。这份愧疚是因为我只看到了他们的角色和身份,基于对权威的恐惧,我怕他们的角色和身份自带的那些东西,于是把自己保护了起来。我没有把他们当做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没有对他们“以心换心”。
好在还有下一场,还有机会弥补。
突然想起周一上午跟书铭通话时,他声音里传递过来的慈悲、接纳和真挚,我能感觉到他是把我当做一个鲜活的人在对待,在那样的对待里,我被深深地看见了,然后我的“壳”没有了,整个人仿佛泡在温暖的泉水里,通透、自在。
明天就是周五了,我又要在培训室里跟“主管们”相遇,这一次,我承诺自己:放下分别心,全然如是地跟他们在一起。像书铭对我那样。
写到这里,原本对明天的培训有些紧张害怕的心情,已经没有了。想着给自己的承诺,我对明天那两个小时培训里将会发生的一切,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