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屋故事
永兴屋的故事
文 | 徐敏
我出生在东塘石涧一个叫永兴屋的地方。
这个屋场名称的由来,我从未考究过。直到前些日子奶奶过世,我回老家,才无意中从祖辈口中听到了永兴屋的由来。
一
相传在二百多年前,有个叫徐永兴的穷苦老人(我的祖爷爷),以砍柴拾粪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晴天耕地,雨天织篾。经常将自己的辛苦所得,施舍给身边的穷人。他每天天不亮就背着砍刀和粪篓出去,在砍柴拾粪的生涯中,他多次遇到受伤的动物,却从没把它们带回家杀了煮肉吃,而是好心救下,在为它们治好伤后,送回山中。因此感动了当地的土地爷爷。
一天晚上,徐永兴老人正在睡觉,朦朦胧胧中,一个矮个子的白胡子老人来到他家,朝他喊:“后山好多人在挖金子,你也去挖一担回来吧!”醒来后,徐永兴老人觉得这个梦荒唐得可笑,莫不是自己穷疯了,做梦都在挖金子?他没当回事,翻个身又呼呼大睡。睡了一会儿,迷迷糊糊中那个老头又来了,似乎有点生气,朝他骂道:“你快去挖金子呀,再不去人家就挖完了,到时候莫怪我没提醒你,去时记得带上这张欠条。”老头说完就将一张纸条塞进了房间的墙壁缝里,然后消失不见了。徐永兴老人醒来后觉得很奇怪,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那墙壁缝里找,果然找到了一张折起的纸条,拿出来打开一看,原来是他的祖父留下来的,隔壁邻居借他家一担砖泥的欠条。徐永兴老人笑了笑,欠一担砖泥还打什么欠条?祖先也真是太较真了。不过,既然梦里老头喊了他两次,也不妨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后山。
徐永兴带着条子来到后山,果真见到许多人在挑泥巴。他问:“你们挑这些泥巴做什么用?”其中一个人说:“挑到三峰窑去呢,这泥巴是做窑货最好的料。”徐永兴应道:“那我也挑一担去吧!”那人连忙摆手说:“那怎么行!这块地我已经买下了,你不能来挑我的泥巴!”徐永兴便拿出了那张欠条。那人一看,原来是他的父亲欠了人家一担砖泥。父债子还,没办法,只好不情愿的让对方挑一担砖泥去。徐永兴挑了满满一担泥巴回家,边走边觉得自己很可笑,一担泥巴挑回来能干什么呢?这泥巴糯糯的,连菜都种不了,只能用来糊墙壁。于是他就把泥巴担回家,倒在厨房里,准备抽空把灶台糊一遍。
第二天,徐永兴老人准备好工具,到厨房去和泥,谁知打开厨房门一看,惊呆了,昨日的泥巴全部变成了金灿灿的金子!高高的两堆金子把徐永兴老人吓了一跳。他赶紧把金子搬进柜子里锁起来,然后到那买泥的人家去问。
徐永兴老人问:“你家的泥巴都变成金子没?”
那人一脸骄傲地说:“那当然!”
徐永兴老人不相信,又问:“你莫吓人,那么多,都变成金子啦?”
那人哈哈一笑:“我低价买的泥巴,再高价卖给山峰窑,你说,这不是泥巴变金子,又是什么呢?”
原来是这么回事?徐永兴老人没有再问了,他回家后,买了一些香烛去土地庙,感谢土地爷爷。当他走到土地庙的时候,沿途看到了很多小动物,都是他曾经救过的,徐永兴老人明白了,这担金子是土地爷爷给他的奖赏了。
话说永兴老人得到了那么多金子,一不张扬,二不置业,仍像往常一样砍柴拾粪。
有一天,江上来了一位排客,运了一船上等佳木,根根价格不菲。永兴老人走上前去,左敲敲,右看看。那排客见他如此寒酸打扮,就鄙夷地说:“你这挑粪的老头可别敲坏了我的木头。”
徐永兴老人有些不高兴了,便和言相劝:“后生子,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你讲话莫要看人衣裳。”
排客反唇相讥:“我走南闯北几十年,看人从没看走过眼。你若买得起我一排木,我就送你两根宝壁柱!"
一排木大约有五十个立方,可以用来做一栋上好的房子,排客的一句话提醒了徐永兴老人,他想起自己儿子都好几个了,却还住在那破旧的屋子里,害得儿子连媳妇都说不上。于是,徐永兴老人便说:“那我就冲着你的两根宝壁柱,做一栋大屋吧!排客见徐永兴真的拿出了足够的金子买下了一排木,后悔得连忙抱拳作揖,请求原谅。
买了那一船上等佳木之后,永兴老人就请来当地所有的能工巧匠开始动工造房。永兴老人的妻子负责安排伙食,她把每天杀鸡宰鹅的鸡腿鹅掌都用坛子腌起来。工匠们见从没吃过这些鸡腿鹅掌,心想这有钱人可真小气自私!于是心生怨愤。
那排客果不食言,在安柱之际,派人送来了两根宝壁柱。这宝壁柱足有二人合抱粗,高达数丈,上下浑圆,一般粗细,看不出首尾,引来无数工匠咋舌称奇!安装宝壁柱的时候,工匠们动了个心眼,将西边厢房那根宝壁柱安倒了。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宝壁柱上下一般粗细,一般人也看不出蹊跷。
历时一年之久,宅院终于建成了。封顶的那天,永兴老人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招待工匠们,工匠们吃完饭,离别之际,永兴老人的妻子搬出十几个坛子来,分别给每个工匠一个,坛子里是这一年来腌制的鸡腿和鹅掌,永兴老人的妻子请他们把鸡腿和鹅掌带回家去给妻儿吃。这时工匠们才明白过来,方悔当初不应该。于是工匠首领拿着一柄斧头,来到那根倒置的宝壁柱前,边敲三下边念念有词:“倒也好,顺也好。倒出天子顺出将!"
宅院座落在一个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采用“歇山顶”建筑形式建造,属于砖木结构。外墙用风火砖,防风,防火;内壁用木板,防震上下三进,气势非凡。如此坚固的房子,有“墙倒屋不塌”之说。
宅院的大门两旁盘踞着一双高大威猛的石狮子,转角的石砌饰以一鹅一马,形成一个半弧形。
轻扣铜环,推门而入。第一进院是三重垂花门楼,穿过垂花门楼就看到了祖爷爷的佛堂,佛堂正中安放着如来佛祖的塑像,慈眉善目,神圣庄严。塑像下设有几张香案,案上设着大鼎,鼎旁有盘,盘内盛放着各类贡品。
第二进院由厢房、正房、游廊组成,祖爷爷祖奶奶住正房。雕花的窗,木饰的墙,古朴的门。那门窗皆是细雕新鲜花样,朱粉涂饰。下面是白玉台阶,院外粉墙环护,绿树垂荫,三重垂花门楼,四面抄手游廊。正房东侧开一道门,连通第二和第三进院,中间为大客厅。院中甬道相衔,山石点缀,亭台轩榭,雕栏玉砌,显得富丽堂皇,雍容华贵。
宅院所盖的瓦,用的是黄铜琉璃瓦。微翘的飞檐飞动轻快,四角轻盈翘起,玲珑精巧,卓尔不凡。整座宅院四通八达,花团锦簇,轩昂壮丽。
相传竣工那天,祖爷爷祖奶奶大宴宾客百余桌。不巧天公不作美,下起倾盆大雨,百余桌宾客竟连脚都没淋湿!
从此以后,这块地方就以永兴祖爷的名字命名为"永兴屋”。
二
祖辈的风云史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二,祖辈的美宅我也无缘相见,但我的爷爷徐希道先生作为永兴屋第七代子孙,是曾住过这座古宅的。
据说到爷爷这一代,古宅已不完整。西边厢房已不复存在,被不肖子孙拆散变卖。说也奇怪,这宝壁柱似乎真有灵性,东边厢房的子孙特别发达,西边厢房的子孙却人丁不旺,不肖子孙连田地都输光了。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文革时期,因为已没了田地,爷爷他们免去了被划为地主拉去批斗的厄运。真是败也宝壁柱,成也宝壁柱!
到了文革时期,古宅作为“资本产业”,全部拆的拆,烧的烧,卖的卖了,连半壁残骸都没留下。
我刹那间明白了爷爷为何生前有做九间楼房的夙愿。在我依稀记事起,住的房子是九间的平房,这栋房子,建于五十年代,是爷爷在永兴屋古宅的地基上建造的,当时这栋房子是全村唯一一座连九间的房屋。四个子女住在一起,其乐融融。爷爷奶奶和当时未出嫁的姑姑未成家的叔叔住在东边四间房,我们一家和大伯一家住在西边四间房。屋子正中间是一个大厅,大厅的四面八方挂满了楹联牌匾。
大厅的正前方高悬一块庄严肃穆的牌匾,上面写着“光耀凝禧”四个烫金大字,横匾两端分别陈列一条竖匾。竖匾上联:伟绩著同宗家乘祖茔名标东海。竖匾下联:清廉传后代兰馨桂馥寿并南山。东边墙上分别陈列着汨罗徐氏理事会送来的牌匾:“汨罗江畔屈子祠旁南洲派衍承祖德,洞庭水乡饶溪旷野东海族众仰灵光”;村委会送来的牌匾:“干群齐颂夕阳红”;亲朋好友送来的牌匾:“风景这边独好”、“福如东海水长流”;《军魂》作者徐志刚书写的对联:一代才人诗赋词联都誉雅,三秋硕果义仁礼智远扬名。西边墙上悬挂着岳阳市原文联主席李自由书写的寿联;平江徐氏理事会送来的牌匾:“义重千秋”;湘阴徐氏理事会送来的牌匾:“清风怀古贤”。每一块牌匾的由来都有一个背后的故事。
爷爷是个有故事的人,是远近有名的文人,能人。他幼年时是唯一一个穿长衫读私塾的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成年后创办过夜校,当过公立教师,替人打过几场漂亮的官司,他古文功底深厚,吟诗作赋,出口成章,掷地有声,是远近闻名的一支笔杆子。他写的状书观点鲜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写的痛文罗列生者诸多好处,听者无不为之动情;他作的对联内容引经据典,从不重复,笔力苍劲有力,龙飞凤舞,让人拍岸叫绝。正因为如此,人们一直推举德才兼备的爷爷当徐氏族长,一当,就是近二十年。爷爷将毕生的心血倾注在宗族事业上。
为了寻根问祖,追本溯源,六十多岁的爷爷决定重新修建徐氏族谱。为此他研究的书籍,参考的文献不计其数。为了考证徐氏支脉的分流,他独自乘车涉水到汨罗、平江、岳阳等地进行走访,实地考察。当看到邻县有同一血脉的族人前来,异地同族的徐氏宗亲分外亲热。爷爷和他们秉烛夜谈,共商敬祖强族之事。在爷爷的带领下,他们成立了湘汨徐氏五修理事会;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清明去平江扫墓活动;开展了一年一度"9.15”湘阴祭祖活动;团结了湘阴、汨罗、平江三地的徐氏子孙,修建了徐氏子孙的族谱。族谱重修后,平江理事会敲锣打鼓将那块“义重千秋”的牌匾送给爷爷。
每年的9月15日,是我们祭祀徐氏祖宗诞辰的纪念日,也是我们家最热闹的时候。本县和外县的徐氏代表齐聚永兴屋,那一天鼓声阵阵,彩旗飘飘。在锣鼓喧天中,几位长老将徐氏祖爷爷的雕像从庙里请来,供奉在大厅正中央。各地代表纷纷虔诚地朝拜。爷爷请来当地最有名的土厨子做好佳肴,大宴宾客,还有当地最有名的花鼓戏班子庆贺。宾客过后,留下的往往是一片狼藉,收拾打扫的是我们一大家子。那时我常纳闷,爷爷为什么这么傻,赚了热闹,捡了亏吃。值得吗?爷爷当族长,只是有名气,对家庭却并没有半点实惠。每年的代表大会,都在永兴屋召开。本族的几位长老看到永兴屋条件简陋,提出拿点经费给爷爷安装几台风扇,都被爷爷婉言拒绝了。
爷爷喜欢吟诗作赋,有一群白发诗友。每当他们写出一首新作时,便送来给爷爷探讨观赏。“好诗啊,要是这些作品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该有多好。”一个念头在爷爷的心中升起。七十多岁的爷爷冒着酷暑,顶着烈日,汲着一双旧皮鞋,挨家挨户上门去收集作品,他将优秀的作品收录整理成册,戴着老花眼镜,逐字逐句校对,遇到不确定的字时,先搬出字典,后翻开电话本,打电话找本人核实。从组稿到编辑到校对,除印刷外,全是爷爷一个人完成。这本凝聚了爷爷无限心血的《徐氏古今文选集》于2000年9月问世,里面收录了徐氏子孙的佳作,其中包括爷爷和我的一些作品。新书编好了,爷爷却消瘦了,连眼窝都深陷了,咳嗽也更厉害了。族人将对爷爷的赞誉蕴含在《清风怀古贤》的牌匾中送给他。
爷爷不仅热衷于宗族事业,对当地的发展也非常关心。我们村地属湘阴,实际距汩罗更近,仅一河之隔。如果有座桥,去汨罗就更方便快捷。架一座桥对老百姓来说,谈何容易,村民只能把想法藏在心里,爷爷却不然。他一马当先,号召我们一大家子带头捐款两万,然后找村委会领导共商建桥之事。他动员全村村民捐款修桥,并亲自出马到外地高就的乡邻家化缘。以爷爷的威信自是一呼百应,两三个月的时间,就筹集到十余万元,建成了一座连接湘汨的新桥。除此之外,由爷爷个人牵头,四处筹资修建的设施还有一条村级公路,一间太平祠堂,并重新装修了村级小学。村委会领导郑重地将一块“干群齐颂夕阳红”的牌匾送到爷爷手中。
爷爷的一生是精彩辉煌的,为社会做了许多贡献,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誉,他是幸运的。但爷爷毕竟不能真空的活在别人的赞美中,他生活在家庭中。家里人关注的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地是要种的,活是要干的,钱是要赚的。爷爷却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事业上,无暇顾及家庭。不是人人都能达到那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境界,因此,家人对爷爷并不待见,更谈不上进入他的精神世界去理解他。得不到家人的关心和理解,爷爷又是不幸的。
爷爷最大的心愿是盖一座能和永兴屋古宅相媲美的房子,重振永兴屋的雄风。他在外面转悠,总是今天从后山砍一根树木回来,明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面值不等的钞票。后来爷爷做小生意挣了点钱,连忙买了许多预制板准备盖楼房。那时,伯伯家很穷,叔叔在远方当兵,姑姑未出嫁,爸爸经商挣了点钱,但理念和爷爷不同。他挨着爷爷的老屋盖了一座连三间的楼房,后来,伯伯也在永兴屋前面靠马路的地方盖了一栋楼房,叔叔则在岳阳安了家,姑姑也出嫁了,爷爷和奶奶一直住在老屋中,他盖连九间楼房的夙愿终究成空。
2013年7月,一个奇热无比的暑假。我和弟弟很难得地在老家住了十来天。每天待在楼上的空调房里不愿出来。傍晚时分,妈妈切了一个大西瓜,我顺便送一块给爷爷,爷爷坐在窗下的凉椅上一边吹风扇一边出汗,我将西瓜从窗户里递过去,告诉他明天我们将回城参加亲戚的升学宴。那天晚上,妈妈养的二只肥壮的大白鹅突然中毒了,估计是偷吃了邻居家打了药的禾苗。妈妈很心痛大白鹅,又不好临时打消赴宴的计划。只好给鹅喂完药后急匆匆地和我们赶车去县城,由于走得惶急,降压药和手机忘带了,情急之下,我们打了爷爷的电话,让他给我们送来,我不明白自己当初怎么如此不懂事,竟让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跑腿,我更不知道,那是冥冥中的挽留。傍晚时分,爸打来电话:“爷爷走了!"我以为爸着急讲错了,爷爷早上给我们送手机过来,毫无生病预兆,倒是奶奶瘫痪在床一卧就是九年,一直由爷爷照顾着。当确定是爷爷去村小学察看装修情况,回来时摔了一跤,身边连个送终的人都没有就匆匆走了时,我差点崩溃了!我几乎是飞奔赶至爷爷身边,可惜他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从此以后,那个冬天喜欢穿黑色长呢大衣,戴黑色礼帽,围灰白围巾,气宇非凡的老人再也不见了……
在帮老人整理遗物的时候,我们翻出了一个帐本,一本存折,一台手机。他将每一笔往来的帐目都清楚地登记着,存折上竟然还留了几万块钱,钱指名留给和他争吵了一辈子的五保户弟弟。爷爷有积蓄这是谁都不知道也不敢相信的事,爷爷啊,您有钱怎么不改善一下生活呢?您最怕热,却没有吹过一天空调。奶奶最愁洗衣服,却没有用过一次洗衣机。您的钱足够让您享受现代化的生活啊!当看到他的手机里面空无一个有姓名的号码时,我泪如雨下,为什么他心里总是想着别人,却常常被人忽视。我对爷爷的关心太不够了……无限的悔意扑天盖地向我涌来!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年,爷爷送了我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上面有他的亲笔题词,足足写了好几页,谆谆教诲我为人处世之道。我一直用那个笔记本记载工作日志,后来领导检查工作看到爷爷的题词,颇受感动。为了将我调进城里上班,苍颜白发的爷爷低下身段去求人,记得那个下雪天,为了我的事,最怕严寒的爷爷佝偻着背在雪中等了领导一个多小时,时光早远远而逝了,但对我而言似乎就在眼前……
爷爷作为一族之长,没有他顶着酷暑,四处收录,那本《徐氏古今文选集》就无法问世;没有他打着旗子,一马当先,那座新桥就无法修起;没有他冒着严寒,四处筹资,那座学校就无法重建……一个为官的政客作了如此多的政绩不足为奇,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凭一腔热忱创下诸多佳绩就非同小可了。爷爷走了,小而言之,是我们家失去了一个好长辈。大而言之,是徐氏家族失去了一位好掌门。因此,不少文人送来挽联,高度赞扬了爷爷不凡的一生。如何谓老师的挽联:“雄才安在,雄文安在。弦断曲终,只蓬莱岛多位仙子;族担已息,族业已息。事完功了,惜石涧村少个能人。《灵性学》作者冯特选的挽联:“易学娴熟,诗学精通,儒学堪称巨匠。两百季黄卷青灯,循亘索古,有声有色,来朝文坛论杰,仁兄湘北一先生。”
三
爸爸是永兴屋的第八代子孙。幼年时,家境可不殷实了。父亲出生在五风的年代,穿的是草鞋,吃的是树皮。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爸爸六岁就开始放牛,小小年纪出门挣工分。十一岁开始出去挣钱,吃了非常多的苦,挨了非常多的饿,遭了非常多的罪,苦难的童年生活赋予了他吃苦耐劳的秉性。但凡可以挣钱的营生,贩麻,贩鞭炮,办饲料厂,办藠头厂……父亲都尝试过。他的手刨过地、挖过煤、采过毛蜡烛……那双粗糙的手掌千沟万壑,到处都是皲裂的口子,像老树皮一样沧桑。正是这双手,为我们这个家撑起了一个避风的港湾。
小时候,记忆中的父亲很少在家,他长年累月在外面奔波。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去浏阳贩鞭炮,辗转多地去江西贩麻,坐火车去东北贩豆粕……家里的大小事务都落在母亲肩头,于是,母亲的怨言就来了:“莫想在屋里做一寸长的事!”对于一个常年难见到父亲,尚不能明辨事理的孩童来说,母亲的言论足以主导一个孩子的评价。幼时的我自然对父亲没什么好感。
父亲对我们姐弟的学习管束很严,每当发现我们在看电视或者玩耍时,就把眼一横,脚一剁,大手一抡,指着我们厉声喝道:“还不去搞学习!”吓得我们总是战战兢兢地侧身绕过父亲,灰溜溜地垂着头进书房。如果说我们姐弟在农村算是学有所获的话,这不得不感谢我的父亲。但那时的我们,只是惧怕甚至怨恨,和父亲的距离更是遥远。
记得有一次父亲用自行车载我从姑姑家回来,乡村的小路十分颠簸,我从自行车后座颠了下来,父亲竟然毫不知情,自顾自地朝前骑着自行车。畏惧感和距离感让我没有去喊父亲。心想:大不了自己走回去!路旁农田里一个做事的老伯看见了,大声提醒父亲:“车上的人都掉了勒!”父亲回头看到路旁呆立的我,急忙掉转头来,眼里满是焦急和自责。他把自行车支好,用手扶着我稳妥地坐上后座,才小心翼翼地朝前骑行,一路上,他不时的朝后观望。
记忆中最漂亮的一件衣服是父亲从上海给我买回来的。质地优良,款式独特,不知羡煞了多少同龄的伙伴!而我陶醉在穿新衣服的满足感中,全然忘了那是父亲省下一张卧铺票的钱,站了十几个小时给我买的礼物。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个道理父亲一直用行动践行着。我们的房间后面是一大片竹林,茂密青翠的竹林是我们儿时的乐园,我们经常在竹林里玩捉迷藏,办家家饭的游戏。竹林像一个胸怀宽广的母亲,接纳我们,包容我们。竹林既是游乐场,又是垃圾场。我们经常把垃圾倒在竹林里,在竹林里撒尿也是常有的事。大伯在自已房间后面,砍下一大片竹子,开垦出一块地来,建了一个正对着我们卧室地厨房。有一天清晨,弟弟被尿胀醒了,在睡眼朦胧中爬起来,推开卧室的门,迷迷糊糊对着竹林就撒尿。这时,突然传来一声厉斥:“你这鬼崽子在我厨房门前撒什么尿!”伯母那凶狠的呵斥把弟弟吓哭了。弟弟委屈的哭声引来了我的母亲,于是,妯娌间又是一场鸡飞狗跳的争吵。当她们高嗓门你一嚷来我一斥去的时候,吓得偷偷躲在门后的我,心头就暗暗祈祷着伯伯和爸爸快点回来,可伯伯每天一清早就赶着他的鸭子下田,不到天黑是不会回来的。爸爸在外面做生意,十天半月也难见一面,我都不记得多久没见过爸爸了。正在她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爸爸竟如天降神兵般奇迹地出现了。从那以后,爸爸开始筹划建房子。
父亲最大的愿望是我们姐弟能跳出农门,因此,他早早地在城里买了一块地,还托关系花了三千多元给我买了城镇户口,为我们创造进城的机会。读中师时,父亲和别人合伙办饲料厂,不料交友不慎,对方挣下了房子、车子、票子。父亲收回的却是一叠欠条,白条。而我和弟弟正逢读书与就业的关键时刻,父亲毫不犹豫的把城里的地卖了,用血汗钱为我们铺上前进的道路,然后东拼西凑筹钱在永兴屋为我们一家四口建楼房。
爸爸妈妈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靠勤劳的双手,培养了一个研究生,一个大学生。一个安排在市里工作,一个安排在县里工作,是多么的不容易!我更能深刻体会到当初父母没有圆爷爷那个楼房梦的苦衷。
尾声
“姑姑!"老家六岁的侄儿向我跑来,打断了我的遐想,我轻轻的揽他入怀,怜爱地问:"献瑞,长大后,你想干什么?"献瑞看着我手里的古代建筑图册,一下子大声说道:"我要盖一间很大的屋子,接姑姑回来住!”望着侄儿天真稚气的脸,我满是欣慰和欢喜,眼前似乎又浮现出祖辈那座精美的古宅……
责编:严彬、笑笑
版权为有故事的人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阅读 658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