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德班”的实质是反道德
11月30日早上开始,一段充斥着“振聋发聩”的女德教诲的视频在微博上被网友疯狂转发,视频中宣讲的内容和半年前“女德教主”丁璇在九江学院“三精成毒”、“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和“女性穿着暴露会克家庭、克父母、克子女”的种种呼吁可以说是一段完美又魔幻的对唱了。
在辽宁省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女德班”的授课内容被媒体曝光。“女子就该在最底层”“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浓妆艳抹违背女子性德”“女子点外卖不刷碗就是不守妇道”……看到这些言论,是不是让你感觉恍惚穿越回了大清朝?可是,这些言论却出现在民办教育机构的课堂上,一时让人无所适从。
针对网友反映的抚顺市传统文化学校开设“女德班”一事,抚顺市教育局官方微博“抚顺教育”回应表示,经研究决定:位于马金村的无证办学机构立即停止办学,包括“女德班”在内的所有学员尽快遣散。(12月3日人民网)
“女德班”借宣传传统文化为名,拉传统文化做大旗,忽悠了一帮人。随着近年来国学升温,一些人开始迷恋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为人处世之道,“女德班”就是这样应运而生、沉渣泛起。“女德班”宣扬“三从四德”,推崇女性“以弱为美”,要求女性“忍辱含垢,常若畏惧”。这些对于女性的道德束缚,自“五四文化”运动以来已经屡遭批驳,早应该丢进历史的垃圾桶。但是这几年“女德班”却由于借着“传统文化”、“国学热”的噱头,大行其道,颇有市场,目前这类女德班正在全国遍地开花:从北京、山东、河北一直绵延到陕西、广东和海南。
我们知道,中华传统文化非常的芜杂,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中华文化五千年,留下了多少的精神财富,但并不是一贴上传统文化的标签,就都是好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中都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必须在扬弃中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个源远流长的糟粕,就是对女性的贬低和蔑视,从孔夫子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到后来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一以贯之;传统文化里面还有一个糟粕,就是宣传人与人的不平等,宣传等级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从四德”、“男尊女卑”。而“女德班”捡起来的恰好就是传统文化里面最该被抛弃的糟粕部分。
道德从来不是一个宽泛的范畴,道德具有历史性。道德具有历史性,是指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道德是当时时代经济政治的产物,是同一定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相适应的,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时代已经进入了文明昌盛的时代,还有人抱残守缺,用旧时的道德来约束现在的人们,这是在开历史的倒车。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道德结构形态,其中,封建社会的道德具有小农经济和宗法社会的鲜明特点。当今中国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合乎规律的必然产物,它既与传统道德具有深刻的历史联系,又是对传统道德的超越和提升。所以“女德班”所宣传的所谓道德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的,是违背道德发展规律的。时代的发展,需要有新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
“女德班”早该休矣!“女德班”有悖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其实质是反道德的,是在开历史的倒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