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北京城

闲话北京城-气度非凡之钟鼓楼

2017-02-11  本文已影响0人  寻找意义的猫
鼓楼东大街

      此时此刻,我逃离人流,“躲”在鼓楼东大街的咖啡馆,品着口感极佳的焦糖玛奇朵咖啡。心中暗暗窃喜,这里人不多。元宵节的今天,鼓楼东大街两侧,人满为患哒!

      掐指一算,在北京生活六年有余。可忙碌的工作,占据了我大量的时间精力,让我很少留下只言片语,来写写北京城。想来,2008年,我第一次来这,兴高采烈的劲头,仍历历在目。如今,我想用文字来描摹每个给我温暖的地方,让这份对北京城的温情,深深的刻在心里,留在深处。

鼓楼东大街 鼓楼东大街

      先从这说起吧:鼓楼东大街,是我行走最多的地方。这条街,留下了属于我的很多回忆。我时常突发奇想,不知不觉就来到这。因为这条街上,有我喜欢的bar,咖啡馆,小吃店,宠物店....而钟鼓楼,也成为我的指路标。看到它,就到鼓楼东大街啦。

      “鼓楼在前,红墙黄瓦。钟楼在后,灰墙绿瓦。鼓楼胖,钟楼瘦。”来自作家刘心武在《钟鼓楼》一书,这是他对这两座曾经“暮鼓晨钟”的报时大楼形象的总结。

鼓楼 钟楼

        每次经过,都会抬头看看红墙黄瓦的鼓楼,觉得它气度非凡。但却不知,它后面不足100米距离,还有一灰墙绿瓦的钟楼。晨钟对暮鼓,这也正是美妙的和谐。

        我不知多少次经过它们,却很少了解它们的历史文化渊源。惭愧惭愧啊。原来,它们也经历了磨难的洗礼,如今的它们更多了一份温情中的安宁。

        北京鼓楼和钟楼都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的地安门外大街上,是元明清三代北京城的击鼓报时之处。与一般钟鼓楼东西对立排列不同的是,北京的鼓楼在南,钟楼在北,一前一后地坐落在古城中轴线的北端,与南面的景山遥相呼应。1996年,北京鼓楼、钟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鼓楼

        鼓楼通高46.7米,坐落在高4米的砖砌台基上,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楼体面阔五间,形制为三重檐歇山顶、灰瓦绿琉璃剪边屋面。从外观上看它是一座两层的建筑,实际在两层之上还有一个暗层。鼓楼的底层为砖石结构,前后各有券门三道,左右各有一道,东北角还设边门,内砌69级式石阶可通上下。二层以上为木结构,四周修有回廊,外侧设望柱和栏杆等。

        鼓楼历史上曾经三毁四建。最初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名齐政楼,取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政之意,后来被火焚毁。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之后再次毁于火灾。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二度重建,不久因雷击被毁。嘉靖十八年(1539年)第三次重建,终于留存至今,只在清嘉庆五年(1800年)和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行过部分修整。

      鼓楼内部通体彩画,金碧辉煌。二层原本置宋代的铜壶滴漏和铙神,用来报时,但在清初遗失。清代起改用时辰香定更次,并设主更鼓1面和群鼓24面报时,象征一年二十四节气。现在仅存一面主鼓,直径1.71米,高2.22米,鼓面由整张牛皮蒙成,上面刀痕累累,是被八国联军所砍。1924年时,鼓楼曾一度改名为“明耻楼”,陈列展览八国联军的图片、实物和模型等。

      鼓楼前在元代时是北京城重要的商业区。根据古代都城“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制,鼓楼正处在皇城之后,而且附近多有权贵宅第,不远处的积水潭和什刹海也都是商贾云集之所,因此带动了鼓楼前商业的发展。直到王府井、西单等商业街兴起后,这里才逐渐衰落。1949年后,鼓楼商业街重新繁荣,在保留老字号的同时,又新开了许多商店、饭店和风味小吃店,成为北京城北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

     

钟楼

      钟楼在鼓楼以北约100多米处,原是元代万宁寺的中心阁,始建于至元九年(1272年),后来毁于战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鼓楼一起重建,成为钟楼,但不久后就再次被毁。清乾隆十年(1745年)奉旨重建,两年后竣工。这次为了防止火灾,建筑全部采用了砖石结构。曾被北京防空指挥部作为办公地,1980年代后誊退。

      钟楼占地约6000平方米,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通高47.95米。底层基座的四面均有券门,内设75级石阶可上二层的主楼。主楼面阔三间,上有黑琉璃瓦绿剪边覆顶,下有汉白玉须弥座承托,四面分别开一座券门,券门的左右各有一座石雕窗,周围环绕着石护栏。

      钟楼的正中立有八角形的钟架,悬挂“大明永乐吉日”铸的大铜钟一口。钟高7.02米,直径3.4米,重63吨,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古代铜钟,有“钟王”之称。它的钟声悠远绵长,圆润洪亮,在过去北京城尚无高大建筑的时代,可以传播数十里远。原先钟楼内悬挂的并不是这口钟,而是同样为永乐年间所铸的一口大铁钟,但因为音质不佳,后来才改用铜钟。原铁钟则被置于墙边,目前已被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收藏。

      在钟楼附近,曾经还有过一座金炉娘娘庙,祭祀一位工匠的女儿。传说她为了铸钟而舍身跳入熔炉,才使他的父亲终于在规定的期限内铸造出符合要求的铜钟来。目前该庙仅存遗址。

  钟楼大钟

      根据明清规制,钟鼓楼每天两次鸣钟,寅时的称为“亮更”,戌时的称为“定更”。戌时开始在每个更次击鼓,直到次日寅时。这被称作“晨钟暮鼓”。1924年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钟鼓楼也不再用来报时。到了2001年的岁末,为庆祝新年,才重新鸣响大钟和更鼓(仿制)。此后也偶尔为庆典或旅游活动奏响钟鼓。

      钟楼和鼓楼是北京城最高的古建筑之一,对研究明清两代的建筑工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它们正处在古城中轴线的北端,和南面的景山遥相呼应,互为借景,也是研究北京城规划布局的重要实物资料。

        皇城内的故事很多,咱们得了解个大概吧。身为炎黄子孙,历史文化还是要精进的。此刻,耳边响起何勇的“钟鼓楼”,用这首歌作为本文的结尾,再好不过了。看看他是如何演绎的:

                    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边

                这里的人们有着那么多的时间

                他们正在说着谁家的三长两短

              他们正在看着你掏出什么牌子的烟

              小饭馆里面辛勤的是外地的老乡们

                        他们的脸色象我一样

                      单车踏着落叶看着夕阳不见

                            银锭桥再也望不清

                              望不清那西山

                    倒影中的月亮在和路灯谈判

                    水中的荷花它的叶子已残

                  说着明儿早晨是谁生火做饭

                    说着明儿早晨是吃油条饼干

                今天的钟鼓楼跟以前的不一样

                          钟鼓楼吸着那尘烟

                            任你们画着他的脸

                            你的声音我听不见

                                现在太吵太乱

                    你已经看了这么长的时间

                            你怎么还不发言

                            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

                          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

                                    是谁

                                  我的家啊

                                      ....... 

  (部分历史文化文字引自网络,特此说明)

(以此文纪念我流连忘返的鼓楼东大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