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生而逢时不意味着遗忘历史

2024-05-02  本文已影响0人  森晴小语

Book 8,《绿血》

看完之后很认真跟朋友吐槽,说原著《绿血》比改编的电影《芳华》不知道高几个档次。

然而查资料时却发现,这压根就是两本作品。《绿血》创作于1982年,是严歌苓二十来岁时的作品,《芳华》创作于2017年,是严对那段故事的再创作。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会,源于《绿血》中同样出现了海绵胸垫,及男同志不愿托举小耗子。

正好看到关注的作者微博写“二十岁和三十岁的大脑差太大”,大意是一个人的想法是会改变的,二十岁时候那些天崩地裂、爱憎分明、黑白不容的大事,等到三十岁时可能觉得“就这?”。

严的这两部作品也同样给了我这样的感受。

二十多岁时侯的《绿血》,那时候的感情是浓烈的,是燃烧的,是轰轰烈烈为彼此牺牲的。那是一种能为爱赴汤蹈火的汹涌感情。

而《芳华》,爱情似乎是含蓄的,是淡然的,甚至有没有都是不重要的。那种感情,是两个孤独的人相互取暖,两个边缘的人相互理解,相互支撑。

五十多岁的严给自己一直写不满意的小耗子一角,开始给足偏爱了。

我距离二十多岁的年纪尚近,距离五十多岁的年纪还远,不太欣赏得来“芳华”式的爱情,反而很欣赏《绿血》中的小耗子最终给赞比亚留下的那封信。

面对赞比亚的“以身相许”,来拯救她,小耗子是感动的,但她明白,那样的感情是怜悯,绝不可能发展成爱情。

一生都逆来顺受,任人摆弄的小耗子,终于为自己做了次选择。她拒绝赞比亚的结婚,她说,你想过吗,我拒绝和你结婚,正是我尊严崛起的开始。

那个被时代洪流席卷的幼童,终于迎来心的成长。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小耗子算得上是脱离原生家庭的样例。比起拥有爱情,让一个人心理拥有力量才是更重要的吧。况且,赞比亚给与她的也并非是爱情。

看《绿血》的过程中,恰逢爆出了解放碑和服跳舞事件。

每年的6月6日,重庆上空都会拉响空袭警报,告慰先人,不忘历史。

我记得一部抗战剧中,天不亮一老汉出摊煮面,遇到一个抗战归来的士兵,士兵带着伤,沉默着吃了一碗又一碗,像饿了许久。在老汉递上第七碗面时,士兵却已不见踪影。老汉四处看才回过神来,那是已经牺牲了的川军回家了。

《绿血》的故事背景是对越,故事中那支小队所经历的危险、饥饿、伤痛与牺牲,也是当年抗日战争的一个缩影吧。

当对方还能饱暖思淫欲时,我们的士兵饭还吃不饱,衣还穿不暖。

空袭时代的防空洞如今成了火锅店。重庆人的苦中作乐的娱乐精神并不抗拒这样的改变,但并不代表着历史被遗忘。

重庆大轰炸的历史仍记录在防空洞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