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中文阅读

枢纽-D08-进行中的第四轮历史大循环:现代平民社会

2018-02-04  本文已影响19人  f5cbc22a4a57

第六章:进行中的第四轮历史大循环:现代平民社会(394-534)

中国走入第四轮历史大循环的途径,是革命与战争。

第一节:革命与战争的正当性

1、政治经济学视角

分配上的不均衡本属经济问题,但倘若无法通过经济途径获得解决,便只能尝试用政治途径来解决它:

2、政治哲学视角

3、内部革命与外部革命

不一定都呈现为暴力形式

所谓内部革命,指通过革命而实现对于传统的差序社会格局的突破,实现普遍均质人民的自我塑造,从君权神授的政治走向人民主权的政治。

所谓外部革命,指对于既存世界秩序,对于 “伪普遍性” 的冲击与挑战。

所谓政治成熟,需要这个民族的精英阶层拥有宏阔而又长远的眼光,对历史、世界、人性,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第二节:远东的力量格局

1、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谋划

一战的影响:

两种主要理想主义理念:威尔逊主义 vs. 列宁主义

美国的理想主义秩序,置换掉了英国的现实主义秩序,成为远东的海洋要素的政治呈现。

2、俄国的谋划

弥赛亚主义、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沙皇制度的起源、双头鹰标志

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忍受苦难并不是目的,通过苦难的磨练并战胜苦难,才能证明自己作为弥赛亚民族的独特命运。苦难在俄罗斯人严重被美化,并不是一种悲惨的命运,相反可能是一种珍贵的礼物。

与苦难相伴生的,是俄罗斯民族性格中深刻的不安全感,首先来源于地缘结构:诞生于东欧大平原,周围没有任何自然屏障,在历史上屡遭入侵。

一战后,沙皇俄国变成了苏联,其员工战略从属于整体的共产主义革命战略,内在逻辑由列宁的革命理论演化出来。

3、日本的谋划

日本的任何秩序想想都是处在某种普遍性秩序的精神压制当中,无论此种秩序是如早期的来自中国还是如后期的来自西方,始终面对一种生存困境。

日本没有内生地轴心文明,儒学在江户时代早期成为主流思想资源。明治维新后,大规模引入国际法,在甲午战争后被西方人承认为 “文明国”。

明治二十三年(1890),天皇颁布了《教育敕语》,表达了日本国家的自我身份确认。仍然奉持儒教秩序,并有效地加入了现代秩序。


第三节:民族主义的外与内

1、民族主义与外部世界

五族共和、巴黎和会、《凡尔赛条约》、1925年 “沙基惨案”、1926年 “万县惨案”、1927年 “一三惨案”

1929年世界大危机期间,中国反倒享有了所谓 “黄金十年” 发展期

“问题与主义之争”:

在苏联支持下,国民党于 1924 年实现改组,采用列宁主义的组织技术,但拒绝其意识形态。

在苏联的影响/左派的动员机制当中,实现了对于民众的普遍动员,而英美的影响/右派的理念则并不诉诸一般民众的动员,而之诉诸(右派)精英群体。

18、19世纪之交的德意志,是在受到法兰西的军事政府后而被激活出民族主义的。

国民党 vs. 共产党:国民党员着重于上层的工作,共产党员着重于下层的工作,构成一种上层国民党、中层共产党和下层民众的层级格局。

2、民族主义的内部困境

民族主义对古典帝国构成一种肢解作用。

清末的民族主义两种取向:

顾颉刚 “古史辨派”

顾颉刚 vs. 费孝通 vs. 翦伯赞 P459

3、民族主义的格局欠缺

边疆的地理概念与文明概念

古典时代,有边疆、无问题
现代性诞生后,无边疆、有问题

通过放弃自身才能成就自身。


第四节:共产主义对民族主义的超越

1、斯大林的民族理论与国体建构

十月革命、

“民族自决” 理念的基础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缘起于法国大革命—“政治民族主义”;德国 “文化民族主义”;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并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性旨向的帝国结构。

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

2、中华民族的自我超越

现代转型当中的中国,面临三重任务:

3、大陆帝国的自我超越

苏联的共产主义 “帝国”,以普遍阶级为理解政治秩序的基础;
美国的清教-自由主义帝国,以个体的普遍权利为理解政治秩序的基础。

越南问题

美国从 1961 年开始介入越南的战争,1964 年的北部湾事件后,美国介入大规模升级。1975 年4月底,北方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占领西贡,灭亡了南方的云娜共和国,在 1976 年初宣布将南北越统一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1974年,毛泽东明确提出 “三个世界” 理论,将中国设置为第三世界的领袖。

“中美苏” 大三角


第五节:从宪法制到宪法典

1、宪法的形式与质料

宪法的形式因(被表达或理解的结构-规范)与质料因(异质化但有机一体的人群、土地、资源等)有着一种共生关系,或者说,其政治观念与现实存在是一种共生关系,彼此匹配。这种意义上的 constitution 可称作 “宪法制”。

宪法典,从人们的共同意志角度出发来讨论 constitution 问题,政治观念与现实存在不再是共生的;观念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被建构出来,现实则是另一回事,形式因与质料因是否匹配,成为需要单独讨论的问题。成文的宪法典,在相当意义上是观念先行。

2、从《清帝逊位诏书》到无产阶级专政

中国的共和宪制史,始于中华民国的建立,法统有两个来源:

在不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民众比较普遍地获得精神自觉,主要有两种途径:贸易 & 战争。

3、共产主义法理学分析

宪法典叙事是对时间维度的取消,共产主义叙事则是对空间维度的取消,而真实的历史是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中展开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