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文学▪诗人的独奏|父子矛盾3
还没到收稻谷的时间,父母把精力都放在种袋料香菇上,这是素家主要的经济来源,为了证明这种工作是多么地劳累,我就详细说一下过程。
种袋料香菇,是一个特别复杂的过程,首先要把山上的树木砍倒,需要大量的木材,椴树杨树各种杂树,一棵棵或一车车地运回家,累积到一定程度后,请人用粉碎机将树木粉碎(满天的灰尘,鼻孔里都是碎屑),把大堆碎木屑放平,在上面洒一层水,边翻动木屑堆边洒水,不然水在表面渗不下去,全部翻完之后,上面加石灰、麸皮、白糖等,同样的方法,再翻一次,搅拌匀称。
几天后,请人来帮忙装袋,把碎木屑装进一个塑料袋子里,一般做成筒状,压实、扎紧,把袋料菌筒按梯形码起来,小心不要码歪了,否则高温膨胀时会塌倒。
用塑料布将菌筒堆包裹严实,外面用绳子沙袋固定好。有两根粗管子,一头连接土锅灶(铁制)的出气口,一头放在菌筒堆的下面,在土锅炉下面烧大火,铁油桶在上面沸腾。有两点很重要,一是铁油桶的出气孔不能堵上,二是油桶里要时刻有水,如果干烧或出气孔堵上,会发生爆炸,很危险,农村有没有防护措施,一旦发生爆炸,结果就不说了。
一般要烧四五天,看情况而定,菌筒越多需要的天数越多,经过高温蒸熟,把熟菌筒搬到屋子里,冷却后开始点种。在一个密封消毒的箱子里,用锥子在每个菌筒上插小孔,加入菌种发酵,点完菌种的菌筒放在培养室里,中间留出小空一个个码好。接下来走菌丝,要好一段时间,健康的菌丝是白色的,黄色或青色是杂菌,一旦出现杂菌要挖出来给菌筒消毒,否则菌筒就会被黄霉或青霉吞没,坏死。
当白色的菌丝走满全筒,把菌筒拿到外面的香菇棚里——香菇棚是用木头竹子等东西支成的架子,一般分左右两排,中间留个人行道,大概三米宽两米高七米长(视情况而定),菌筒放在架子上码成一行行,香菇棚外面盖上塑料薄膜,控制昼夜温差,避免阳光暴晒或雨水淋湿。
花个把月等待菌种发育,用又尖又长的工具给菌筒刺孔,让氧气能进入筒子内部,还要不断注水,素家采用的是泡水法,就是把菌筒放进水泥砌成的池子里,上面压上横木、石头(避免注水后漂浮),到河里挑水或者抽水,灌满水池,一段时间过后,把吃过水的菌筒捞起来,放在架子上,这个过程很劳累,衣服经常打湿,腰酸背痛。
等到菌筒发育成熟出现幼苗时,用小刀划开塑料袋的薄膜,让其自由成长,控制好阳光和温差,避免成为黑不溜秋的劣等菇。等香菇长成婴儿巴掌大小(略小一点),就可以摘下来,剪腿、平摊,放在室外的架子上晒干,如果阴天没有太阳,就放到室内烘箱里烘干,把干燥的香菇收起来,装进大袋子里——通常装在透明的塑料袋中,便于香菇商贩不把香菇倒出来,从外面就可以观看香菇品色,触摸干燥度。
接下来就等香菇买家或贩子来收购,毕竟是农民,自己没有销售渠道,只能等商人下乡来收购。这个过程特别让人烦,要跟买家扯皮,讨价还价,一扯个把小时,你也知道香菇买家(贩子)的手段,尽力压价,把市场行情说的惨不忍睹,货色极佳的香菇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你若不还价,他们能坑死你。
这就是种袋料香菇的全过程,说当然很轻松,看似简单的一个步骤,实际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特别劳累。
天上下着大雨,素古雷和孙萍穿着粗布大褂,开始一天的劳作,把水池泡好的香菇筒放回木架上,他们推着装满香菇筒的拖车,在泥泞不堪的道路上前行,素古雷在前面拉,孙萍在后面推,农民没有休息的时间,下雨也要劳作,雨水只能淋坏自己,不能淋坏菇筒,香菇筒本来就要泡水的。
风雨变幻莫测,道路坑坑洼洼,不同于诗中的描绘,在这阵风雨中,农民的身影并不潇洒,孙萍的视线被拖车阻挡,看不清路,摔了一跤,爬起来满身都是泥巴,她只是用手拍一拍,继续推车,两人一先一后,把上千个香菇筒放在架子上。
素彭真站在屋檐下,看着父母的劳作,头顶上有个鸟巢,里面有四五只雏鸟,妈妈从外面飞进来,浑身湿透,叼着一条细小的毛虫,小鸟叽叽喳喳吵着要吃,但只有一只小鸟能吃到,其它小鸟都饿着,妈妈叫了一声,又向外飞去,生活艰辛,怒吼不止。
忙了一个上午回到家里,孙萍用肥皂洗手,从袋料香菇流出一种红黄色的水,沾上手很难洗掉,长年被流出的水所染,逐渐开始变色,首先变成灰色,然后变成紫红,最后变得乌黑,怎么洗都洗不掉。她换了一身衣服,系上围裙开始做饭,早上起床忙到现在,还没有吃饭,素彭真不做饭,觉得那不是他的事,他在看教育频道,中央十台的百家讲坛,里面的老师正告诉学生们:“写文章就要安安静静地写,不要理其他事。”说的好像很有理。
素古雷回来了,看见素彭真在看电视,没做声,他还要烧烘箱,天气阴掰下来香菇不能久放,否则会发霉烂掉。打开烘箱的底部,把里面的灰挖出来,拿一把松树叶点火(是已经干了变黄的松树叶,不是用来泡茶治病的。)松树叶是好东西,素家烧火做饭离不开它,山上一抓一大把,火柴一划就点燃。素古雷把干枯的松树叶点燃,上面放上几根木头,火慢慢烧起来,打开烘箱大门,把香菇平摊在铁丝编成的网格上,关上门,开始烘烤。
午饭的时候,素彭真来吃饭,素古雷问:“今天这么忙,为什么你不去干活?”
素彭真说:“我不能,干活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还那么脏。”
素古雷说:“不干活想吃饭吗?”
素彭真不知如何反驳,写作时妙语连珠,口头表达则木讷无语,只能重复:“我不想去,就是不想去——”素古雷没理他,今天太累了。
香菇烘了七八个小时,基本上烘干了,烘干后,装进塑料袋里,经过了半个月的收集,干香菇越来越多,已经一整袋,就等香菇贩子下乡来收。
星期六早晨,两个香菇贩子开着车一路奔来,一男一女,挨家挨户收香菇,男的负责搬香菇,女的负责商量价格,女人的作用比较大。
这些收香菇的人掌握着市场行情,垄断着收购的价格,经常欺骗农民,遇见孙萍就说——每次都会说:“哎呀,香菇又跌价了,行情不好,行情不好。”收购的价格一降再降,从20块一斤到18.5块一斤,从16块一斤到14块一斤。
孙萍抱怨说:“为什么香菇收购的价格一降再降?买东西价格一升再升,盐涨价,食用油涨价,千张豆腐涨价,就是香菇跌价。别人手中的东西越来越值钱,自己手中的东西越来越不值钱。”
女香菇贩子说:“就是这样,我们手中的东西也越来越不值钱。”
素古雷说:“一口价,20块钱一斤。”
女香菇贩子说:“我的天,20块钱可以买花菇了,这都是劣等菇。”
素古雷说:“什么劣等菇,都是带花纹的好吧,外面都可以看出来。”
女香菇贩子说:“那都是小花纹,菇形也不匀称,大的大,小的小,17块一斤,最多17.5。”
孙萍摇摇头说:“不行不行。”
孙萍跟女买家讨价还价半个小时,就为几块钱,在一个贪婪的商人看来,穷人脸上到处贴满金子,18块一斤怎么也不肯涨到18.5块一斤。双方僵持着,直到听见外面有喇叭声,另一家收香菇的也来了,才答应改为18.2块一斤。
东建村收香菇的就两家,这一家是一男一女,那一家是两个男人,别看是男人,小气的要死,经常去秤,老说你的香菇不干,有水分,里面夹杂了香菇腿,装香菇的塑料袋太重,要去两三斤秤。
下乡收香菇的商人还会联合起来,暗地里集体协商压低价格,如果有哪一个商人为了多收货抬高价格,就会受到对方的斥责,传到城市,还会遭到其他同行的鄙视。这些人贪婪狡诈,就像恶魔,农民见到他们,无不毛骨悚然汗流浃背,凡他们脚踏之处,寸草不生,一片阴森恐怖,寒风阵阵袭来,农村收购时一斤二十块,转手在城市里卖,卖到五十块一斤甚至更多,这就是一个狼群。
每次来到村口时,他们从高处俯视村庄,心里盘算如何压价,如何尽可能地多收货物,野狼在雾气朦胧的悬崖,对着黯淡的村庄嚎叫,呼唤贪婪狡诈的部下,随它一起向农场进攻,沿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素彭真每每看到这一切,都十分痛恨,觉得村里能出现英雄就好了,他胡思乱想,把村民们想象成猎人,在农场下好圈套,地面上挖了无数个坑,用软薄的树枝盖住,锋利钢刀倒插在陷阱内,每位猎人手持一把长枪,腰间系着绳索,腿上别着利剑,隐藏在羊圈猪圈后,等待狼群来攻击,把它们消灭干净。
可东建村只剩下六户人家,都是年纪大的庄稼人,有力气没智商。村长是不负责任的人,成天往镇上跑,据说要放弃在东建村发展,搬到镇上住。
素彭真也只是想想而已,没有什么实际的作为,无奈时叹下气,受不了就跑到村东头去,看一下儿时的村庄。高中三年大学四年,转眼就过去了,如今的村庄已经大变样,一个个土坯墙摇摇晃晃,屋顶早已损毁,瓦片全都脱落,只剩下几根木头。木头上坐着个人,七十多岁的老头,是个哑巴,本名是什么素彭真不知道,大人们都叫他老哑巴,妻子儿子不知道在不在,素彭真没有见过,他一个人过活。
素彭真看看老哑巴,再看看房屋,满眼的苍老萧条,记得小时候和伙伴们经常在这栋房子里捉迷藏,如今伙伴们都已到城市,房屋废弃了好几年,他觉得风景不雅就离开了,到山间去寻找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