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读书笔记与学术文献读书笔记的不同做法(深度长文、慎入)
![](https://img.haomeiwen.com/i4885028/1c96d1bd5bf061d8.jpg)
本文属于长文且略有难度,为此将基本架构列出如下:
一、普通书籍阅读笔记的做法(以康奈尔笔记法为例)
二、学术文献阅读笔记的做法(以“什么是有趣的理论”这篇经典文献为例)
三、学术文献阅读笔记与普通书籍阅读笔记的异同点
四、总结和对小伙伴们的启示
PS:如果第二部分觉得有难度,可跳过阅读第三、四部分即可。
一、普通阅读笔记的做法(以康奈尔笔记法为例)
普通读书笔记的做法网上有很多资料和信息,我就不赘述了,简单以康奈尔笔记法为例,以下图片PPT来自知乎·道年纪,简单易懂。
![](https://img.haomeiwen.com/i4885028/7db686edb673f384.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4885028/21ce87a5306d7cb5.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4885028/69bc0db938ccdbfe.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4885028/c294da7265e7dcaa.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4885028/66b396a100f4f927.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4885028/2073cf045e0c1e11.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4885028/0b0b6916f631c8de.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4885028/6f83c07329792281.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4885028/7e799e0cb8c40b5a.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4885028/98ec3a4791ff15a9.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4885028/f73a4ca8ff9dbdea.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4885028/32876d8af705587c.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4885028/374c556087c66239.png)
二、学术文献阅读笔记的做法(以“什么是有趣的理论”这篇经典文献为例)(版权归“爱读书的高博士”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
以下分享一篇“什么是有趣的理论”的经典文献,这篇文献的经典价值就好比主题阅读时需要读的第一本书那么重要。
基本信息:Davis M S. That's Interesting!: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Sociology and a Sociology of Phenomenology[J].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1971, 1(2):309-344.
关键词:指标、理论、有趣、无趣
研究问题:如何界定有趣的理论和无趣的理论
研究结论:有趣与无趣的理论之区别:有趣的理论会否定读者的某些假定;而无趣的理论只会验证读者的某些假定是对的。文章系统性的构建了评价理论是否有趣的12项标准,开创了有趣的社会学领域,丰富了社会学的研究。这个新领域将关注普通用户选择不同理论的现象,也会关注基于不同社会学科类别标准下的不相关的理论。除此之外,有趣的社会学可以在普通和专业角度帮助看待和理解日常生活。
一、第一章节内容
理论家被认为伟大,并不是因为他的理论都是真的,而是理论很有趣。
1、有趣的非命题
在此篇文章中未提及,但也会影响有趣的部分:研究发现是否能确认假设、能解决问题的矛盾、语句修辞、通俗的语言描述、简化的模型
2、兴趣和路径
路径:将每天的生活视为理所当然
兴趣:有趣就是要引起别人的注意
3、理论和实践的有趣点
读者会将有不有趣与日常生活比较。即新理论只有在它否定既定的事实才会被注意。有趣的理论必须对理论及实践产生影响。在理论与实践上,修辞的手法会使其更有趣
4、发现有趣的过程
因为有趣的社会理论(过去和现在)会得到广泛的传播。
5、所有有趣的命题的共同要素
有趣的命题牵涉到现象论(phenomenology)及本体论(ontology)
现象论---看起来是怎样
本体论---实际上是怎样
但有趣的命题都会否定其中一个,表达方式:
What seems to be X is in reality non-X
What is accepted as X is actually non-X
二、第二章节内容
一、单个现象的特征
1、组织性(Organization)
看似无组织(无结构)的现象,实际上是有组织(结构)的。
看似有组织(结构)的现象,实际上是无组织(无结构)的。
2、组成性(Composition)
看似是由多种现象组合而成的,实际上是由单一现象形成的。
看似是由单一现象形成的,实际上是由多种现象组合而成的。
3、抽象性(Abstraction)
看似个别现象,实际上是整体现象。
看似整体现象,实际上是个别现象。
案例:心理学上,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特殊、自己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思想,但因为人们无法窥看别人的内心和思想,所以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即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很特殊。
4、一般性(Generalization)
看似局部的现象,实际上是一般的现象。
看似一般的现象,实际上是局部的现象。
5、稳定性(Stabilization)
看似稳定且不变的现象,实际上是不稳定且变动的现象。
看似不稳定且变动的现象,实际上是稳定且不变的现象。
6、作用性(Function)
对于达成目的的方式而言,看似没有效果的现象,实际上是有效果的。
对于达成目的的方式而言,看似有效果的现象,实际上是没有效果的。
7、评估性(Evaluation)
看似坏的现象,实际上是好的现象。
看似好的现象,实际上是坏的现象。
案例:酒精不是兴奋剂,酒精是神经抑制剂。喝完酒以后很兴奋,行为很放肆是因为酒精作为抑制剂了那些控制理性的神经中枢,让你的行为失去理性。
二、多个现象的关系
1、相关性(Co-relation)
看似不相关(独立)的现象,实际上是相关(相互依存)的现象。
看似相关(相互依存)的现象,实际上是不相关(独立)的现象。
2、共存性(Co-existence)
看似共存的现象,实际上是不能共存的现象。
看似不能共存的现象,实际上是共存的现象。
3、共变性(Co-variation)
现象间看似有正的共变性,实际上是负的共变性。
现象间看似有负的共变性,实际上是正的共变性。
4、相反性(Opposition)
看似类似(几乎相同)的现象,实际上是相反的。
看似相反的现象,实际上是类似(几乎相同)的。
案例:【Braess悖论】有时在一个交通网络上增加一条路段,或者提高某个路段的局部通行能力,反而使所有出行者的出行时间都增加了,这种为了改善通行能力的投入不但没有减少交通延误,反而降低了整个交通网络的服务水平。
实例:韩国首尔的规划者拆除一条6车道高速路,修建了一个方圆8千米的公园后,很多道路专家惊讶地发现,首尔的交通非但没有恶化,反而得到了改善。有专家就提出这是Braess悖论反向版。
5、因果性(Causation)
看似独立的现象(变量),实际上是依存的现象(变量)。
看似依存的现象(变量),实际上是独立的现象(变量)。
案例:上市公司CEO家属死亡按道理会影响公司业绩下降,但女CEO的婆婆死亡,其业绩会上升。
三、第三章内容
1、无趣的命题
有趣的命题:否定读者某部分的原有的假定。
三种无趣的命题类型:
命题证实某部分的基本假定(显而易见)
命题并未提及任何的基本假定(没有关系)
命题否定整个基本假定(荒谬的)
受提出无趣命题所困扰的原因:
太关注课本上的研究过程的规则,没考虑读者的原有假定。
各读者群的原有的假定不一样:并非是作者原先所要诉求的对象。
2、复杂的社会因素
详细说明读者对单一主题的假定通常是困难的,因为这个假定未必一致。
读者结构的基本分类:
门外汉:对内容至具有一般的常识,他的假定随著一些基本变量分类,如年龄、性别、社会阶层等。
专家:对内容有专业的知识和理解,其假定随著所学的学科不同而不同。
门外汉和专家的假定不只受社会空间而有所变化,也会随著时空而改变。
再者,门外汉和专家们假定为真的事物不仅受过去而改变,也会受未来变化而改变。
3、不复杂的社会因素
虽然有多个分类读者群,但在一定抽象层次上,读者假定只会分成两种。
技巧:提升抽象层次可简化读者的假定
最终结果:每一读者群部分的基本假定为X或非X。
有趣的命题:在X的假定下,主张非X;在非X的假定下,主张X。
通过向多数假定的读者群传达他的命题,将会更广泛地引起他人兴趣。
4、关于有趣的命题含义的未来深入研究
有趣的指标尚未完全确定,有趣命题的收集和分类未来仍需提炼。
收集:对社会学家做调查,选出几个受喜爱的社会学命题,然后分析。
分类:有些有趣的命题并未在有趣的指标中找到其定位,刺激读者感到有趣的其他因素,修辞手法,心理学等方面。
5、面向未来深入研究的有趣命题含义
对研究方法的课程讲授的建议:
让学生建立一个观念:学生自创的理论必须被大环境所接受(吸引读者的目光),并至少让一个理论被得到否定。
6、有趣和学术
一般课程设计:介绍此主题的一般理论、一般理论架构的应用、总结一般理论的限制、并指出其潜在性。
现象学和本体学的方法(Phenomenological-ontological approach)
注重学生对主题假定的演化过程:指出学生对主题的常识性假定、反驳门外汉的命题、以专家命题取代,快速地重述要点、显示新的和复杂的命题
7、有趣的系统性?
有趣和系统之间的窘境:想要尝试更系统化,将会变得更无趣
放弃寻找新分类的关键点(xiii):看似发展自两个完全不同心理价值的综合体,实际上是发展自同一心理价值的综合体。
看似演化自完全不同来源的现象,实际上是演化自同一来源的现象。(成立)
看似演化自同一来源的现象,实际上是演化自完全不同来源的现象。(找不到具体例子)
人们必须要在有兴趣和有系统之间作选择,两者不可兼得。
四、详细结论
1、现象学
作者提出在超越人们认知的方面进行假定,有某些更为真实。
2、有趣的社会学
社会学的现象学:内心从一个接受的社会理论移动至另一个
现象学的社会学:自现象学的流程开始,研究各种门外汉和专业读者不同基线的理论。
学问的社会学和有趣的社会学之不同:
学问的社会学:本质上为信念和假定的研究(较为静态)
有趣的社会学:本质上为信仰崩溃至建立和假定转换的研究(较为动态)
3、典范转移的不同看法
学术界最好成名的方法:有趣的命题,否决假定或确认不预期的
本文贡献
提出分析理论命题的新方法
描述:指出让伟大理论家的著作有趣的因子
忠告:激励读者对这些因子更加知晓,以便让他们的著作更加有趣
主张有趣理论的产生应比平庸理论的证明更加受重视
个人感悟:研究要坚持八个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三、学术文献阅读笔记与普通书籍读书笔记的差异
一、共同点
第一,基本信息必须标示清楚。包括作者、年限、书籍名称,甚至出版社、作者简介等等,目的是告诉读者或自己,你看的是什么书籍或文献。
第二,关键信息注意全文或部分摘抄。不管是文献还是书籍,我认为都需要把你认为所重要的、对你有感悟的一些原文或部分原文进行摘抄或翻译,以为后来温习回顾提供便利。
第三,厘清书籍或文献的脉络或线索。就是说我们在看文献或看书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东西需要自己去在保证脱离书籍的情况下也能讲述清楚,那这个东西就是书籍或文献的脉络、逻辑,这需要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清楚。
第四,感悟、总结、思考。不论读什么书籍、文献,都要有输出,不输出、无阅读。一定把你看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内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特别是一些经典的景书或文献,读一遍根本就不够,需要反反复复的温习,反反复复的去看,那么就用主题阅读的第一阶段方法:精读、细读、深读。
二、不同点
第一,普通书籍读书笔记以浅度理解为主,学术文献读书笔记以深度理解为主。比如实用型、文学型、历史型、商业型等书籍的方法自身就属于一类,但做笔记也存在一点区别,可能有的需要摘抄一点点,有东西只要做总结性摘抄,有的是原文摘抄选等,总体以浅度理解为主。但是学术文献格式单一、内容较为固定、篇幅基本在5-100页之前,比书籍薄很多,所以学术文献的读书笔记分为先翻译理解再摘抄、查阅书籍做总结等几个环节,要以深度理解为主。
第二,普通书籍读书笔记只需以书籍内有的知识进行提炼总结即可,学术文献读书笔记必须查阅大量背后的书籍和文章才可以。书籍的阅读笔记,只需要把书中讲述的内容总结提炼出来,不需要参考其他书籍;而学术文献的读书笔记必须要阅读文献背后所提到的相关书籍,才能做出一篇好的读书笔记,因为一般学术文献往往是很多书籍、很多文章总结提炼研究升级的结果,所以必须把文献背后设计的知识都了解掌握,才可以做出一篇好的读书笔记。
第三,普通书籍读书笔记用浅显的语言、通俗的描述出来即可,学术文献读书笔记必须以专业术语进行科学论证。举个最简单例子,“A是B产生的原因”,普通读书笔记只需将这句话写在读书笔记里即可,但学术文献读书笔记必须写清楚,A在什么条件下是B产生的原因?A是不是B产的唯一原因?是否在剔除了非A的因素后,A才是B产生的原因?诸如此类。
四、来个小感悟和小总结
造成两类读书笔记做法方式的不同的原因是两类阅读方法的区别,即普通类书籍与专业书籍的阅读方式、理解要求等不一样。
但通过分析我能发现,只要做好普通书籍的读书笔记,基本上专业书籍也并不难学,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读书方法、笔记方法等等(如网上牛人分享的经验),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可开始专业书籍的阅读和学习,只需在理解程度、笔记深度方面下点功夫即可。
所以,一直以来怕考试、看见教材或专业书就头痛的小伙伴,这下不用怕了,只要先养成阅读的习惯,渐渐的阅读兴趣就会转移到专业书籍上面,而且并不会有你以前想象的那么难,
因为你已经把“4个共同点”的能力锻炼完了,只需把“3个不同点”的能力再磨练下就好了。
即坚持读书,真的可以潜移默化的实现自我提升!
让我们一起阅读、写作,自我学习,持续提升!
![](https://img.haomeiwen.com/i4885028/888a35142171bea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