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正考:周公为何作诗《七月》
商朝废止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改作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周公统合,两种并用。但由于月份相错、名称相混,一时大家转不过弯。不妨看《左传》中的一句话,“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这怎么理解?
火,指“心宿二”,也就是心宿第二颗星。其出现,按夏历在季春,按商历在四月,按周月在五月。实际上,均指“谷雨”所在的同一个月份。借此,可看出,若同一个月份,三朝皆用数字表示,彼此差1而已。
为使大家转弯,周公作诗《七月》。并在诗中,给出对惊蛰与雨水、谷雨与清明调顺序的理由。对此,《毛诗》小序言:“《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这里,对《七月》分章解读之。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此章大意:七月就是仲夏,到了夏至(中气),怎么知道的?心宿二发出了红光。往下顺,九月就是孟秋,到了处暑(中气),要添衣服了。前几日冷风吹头,后几日令人颤栗,没有内衣外套,何以过冬?而且,这期间,要备农具,要下田地,一家人靠种粮养活,就盼有个好收成。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此章大意:就像由热变冷,而加衣服,遵从自然规律。立春五日后,能见到黄莺,所以将雨水调到惊蛰前。这时,女人该拎筐外出,一路缓行采摘。先是嫩桑叶,后是蘩叶。再往后,女人采摘不过来了,只好一家人齐上阵。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鶪,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此章大意:八月就是季夏,到了大暑(中气),为萑、苇茂盛期,这乃植物生长规律。清明前后养蚕,要照规律行事,所以将清明调到谷雨前。养蚕需编苇帘,要抽时间割苇子,满足女人养蚕所需。七、八月很关键,伯劳鸟叫,意味芒种进入二候。赶在芒种前,种完庄稼。这样,才能保收成。一定两不误,见缝插针,大人小孩才有褂子穿。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此章大意:当然,也可以用一月代称孟春、二月代称仲春、三月代称季春,以此类推。那么,怎么识别是夏历?还是周月?查阅《时训》。以四月、五月为例。《时训》言:“小满之日苦菜秀”。小满为中气,即六月对孟夏。故“四月秀葽”,说的是夏历。《时训》言:“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夏至为中气,即七月对仲夏。故“五月鸣蜩”,说的是夏历。一旦熟知了,很容易识别。如,“八月其获,十月陨萚”,讲秋收后去冬狩,无疑说的是夏历。先求裘皮,后求肉食。记住一点,有关巡狩,皆说的是夏历。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此章大意:其实,观察常见小动物,就可知几月。如,见“斯螽动股”,是五月;见“莎鸡振羽”,是六月。小孩熟知蟋蟀,七月会在野外见到,八月会在庭院见到,九月会在屋内见到,十月会在床下见到。妇女熟知老鼠,气温骤降,老鼠入洞,当知天冷了。可以说,改回夏历,妇女小孩坐家便知月份。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此章大意:对于农夫,更无所谓,皆说的是夏历。如,“食郁及薁”,是六月;“亨葵及菽”,是七月。再如,八月收枣,十月收稻,就等来年喝春酒,天增岁,人增寿。但是,天气反常,瓜类早熟,葫芦断秧,麻子散落,就得挖苦菜、砍杂木,害苦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此章大意:天气正常,九月建场院,十月粮入仓。分类打理,有私粮,有公粮。抓紧交公粮,昼夜赶制草绳,及时运到指定地点,以重新取得来年种地权利。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此章大意:祭祀,一样不会受到影响,延用夏历。新的一年,先祭拜大禹。用几天凿冰块,用几天搬至冷库。接着几天早上,献上羔羊、禹韭,祈求九月降霜,十月下雪。祭祀时,在台前,亲朋好友端酒,高喊杀羔羊了。随后,众人进屋,互相敬酒而祝福。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28017/1a75fe994dc68e1e.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