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古诗词课》读书笔记(三)
2023-07-03 本文已影响0人
浅酌低吟
‘第十一课《谢灵运》,这么重要的一个人,对于“元嘉之雄”我的标注竟只有“读书要学易”、“诗中寻找慰藉”。应该是大道不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欲言而无与言,无法言。
第十二课《陶渊明》,真。连真都丢失的人,拥有身外之物,又有何用?是呀!违背自我天性,是人生的迷失,真我的保持,真有价值与意义吗?
渊明的审美,并非魏晋之审美。“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可古圣先贤的教诲在诗、书、礼、乐之外的灰色交交界,我们该如何言如何行,古圣先贤,并无教诲也无解答。
渊明辞官后,后以为生。庄园打理得并不成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可为证。也有人说,文献有记载文人雅士,争相拜访,也多有馈赠。这或是坊间传闻罢。让我想到唐伯虎,一新港剧影响了一代人的情思,可真实的唐伯虎命途多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影视创作是不是应该在还原本原上多用功多用心。走心别走神,别利益至上。
是啊!陶公如若身居高位,也可庇荫后世子孙。何至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何至于“夏夜长抱饥,寒夜无被眠”,何至于“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理,叩门拙言辞”。听从心的呼唤,心不累了,身劳之。总有劳累相伴。如何选择,君自量之。
远离车马,心是否染尘。心远地自偏,心灵的净化,才是归隐。隐于市,隐于世,隐于山野之志。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有解释,方见此诗之精妙,美哉。任真、固穷。
千年之后,世间大伪依然,何处寻真?脱樊笼,寻本真。
后世有人拿“草盛豆苗稀”来说陶公归隐后,生活并不能自足,这是诗意语言,能否做为例证?心存疑。
古人也会断章取义,陶公伟人也。
在《杂诗》(其二),标注上:不管何人,功业如何,都会悲愁,感叹志业未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