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好文 备选区 伯乐好文 投稿专用通道原创文字集

震泽是江南水乡的边城

2021-09-15  本文已影响0人  开心花米粒

震泽,本不是我的震泽。可我常常单方面宣布自己是"进闸宁(震泽人)"。我的外祖家在震泽,更重要的是我几乎长在震泽,我对儿时的美好记忆大都关乎震泽,认震泽为祖地,应该无可厚非吧。何况震泽的名声远胜于我的那个八都。它可是"2016最受中国报业关注的十大古镇"之一!

      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
      外婆不在了
      娘舅买个鱼来烧
      一烧烧到尾巴焦
      盛在碗里划虎跳
      一划划到城隍庙
      香炉蜡扦全跌倒
      ⋯⋯

这也许是当年震泽人家的小八喜开口说话后学会的第一首儿歌。

古頔塘像一条玉带似的逶迤震泽东西。老底子,禹迹、砥定、报恩、思范四座造型各异的石拱桥横跨頔塘两岸,差不多正好把古頔塘三等分。镇上人家大都枕河而居,所以当年震泽的小八喜大约都和我一样,以为所有人去外婆家都必须要走过那么几堍桥。

位于东栅头的禹迹桥。康熙五十四年(1715)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而建,乾隆四十四年(1779)重建。依稀记得传说中大禹治的似乎是黄河水,他召集诸神共商剿灭共工之策是在浙地的会稽山上,与震泽有啥搭界?莫非大禹南下曾在吴尾越头的震泽留下过屐痕?有点蹊跷,且信且怀疑。

    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迹;   
    隆时特起,重恢古制值尧巡。

这是禹迹桥东面的联语,当是乾隆年间重建时所刻,其大意是:康乾盛世一脉相承, 功比大禹, 因此此番重建,桥名"禹迹"就不改了。当今尤为隆盛, 又恰逢“尧帝”乾隆出巡浙江,龙舟驶经頔塘。恰原来,是将康乾拟大禹!乃歌功颂德也。用文化打造的贡品,想来是最能让真正的大禹愉心悦目,并芳醇千年的!

位于西栅头的那座叫思范桥。相传越国大夫范蠡曾隐居震泽,后泛舟五湖,不知所终,里人因思念范蠡而建此桥,它与东栅头的禹迹桥遥相对应。震泽镇因濒临太湖而得名于太湖别称“震泽”。那么问题来了一一"隐居震泽"的"震泽"是震泽镇呢还是太湖?管他呢!争抢历史名人已不单是中国人的时尚,而是亚洲人的同好。人家韩国人还来跟咱抢孔子争中医呢。

中间两座桥,分别叫砥定桥和报恩桥。

砥定,意为平定。平定什么,查无可考,只能发挥联想和想象,莫非是彰扬大禹平定共工?哈哈,纯属虚构。砥定桥本是頔塘河上最高的一座桥,可惜,为便民通行,1971年改造成"一介平民"了。人们像需要粮食一样需要便利,一旦果腹以后,又开始怀念诗和历史。遗憾的是鱼和熊掌往往不可兼得。

报恩桥,是我感觉最亲切的一座桥,因为离外婆家最近。可惜它的命运和砥定桥雷同。再也看不到报恩桥的旧影,恰如再也看不到去报恩桥边杨美宝店里给我买小馄饨的外婆一样。

在外婆离我而去后,我仿佛也远离了震泽。再次走近它时,竟显得那么生份,像迅哥儿回到故乡一般。行走路线也与从前相反:斜桥河左拐沿宝塔街而东⋯⋯

走在青石板上,想起了郑愁予的诗: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么美丽的错误一定发生在有一条悠长悠长的青石板路的幽静的江南小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也许就在临街的礼部郎中徐寅阶的宅第师俭堂的深闺里。

师俭堂斜对面是五间房会馆。馆长自称“云月骑士”,他说:“牛仔精神就是一种拓荒精神,我要做后现代骑士。”只看看那酒旗店招及白墙上“涂鸦式”的介绍,就让人由衷叹:名副其实呀!

宝塔街两旁,茶楼、文玩店、丝绸店、书画院、箍桶铺、特色小吃店毗邻相接。有趣的是临街的某一扇门"吱呀"打开,可能里边住着一户人家。这条街不像某些江南小镇的老街完全商业化,它有一半的烟火气而显得更真实生动。

禹迹桥北侧是慈云禅寺。其原名为广济寺,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为吴江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佛寺之一。历史上的吴江八景之一“慈云夕照”即据于此。

关于这座五层浮图,有两个凄婉的传说。

其一,刘备之妻孙尚香被孙权骗回东吴后,因思念夫君却终不得见而终日郁郁不欢,无奈之下,国太下令建此塔,以让她登塔西望,寄托绵绵思夫之情。因此,此塔曾名为“望夫塔”。其二,北宋时宋徽宗的女儿慈云公主避难震泽,重修此塔,遥望北方,期盼父皇早日南归,此塔遂更名为慈云塔。

源自天目山脉的頔塘河越镇而过,在镇东河道南侧近岸处,有一土墩,将河水分为两支,故俗称“分水墩”。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在墩中央建造了文昌阁。道光二十二年(1840年),震泽人徐学健等人又重修了文昌阁,成为震泽一个新景观。文昌阁与近处的慈云塔、禹迹桥及鳞次栉比的粉墙黛瓦,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水乡画卷。

頔塘河边有女子在洗浣。她一回眸,我竟脱口:"美女!"她笑,笑成了一朵标准的女人花。

站在禹迹桥上俯瞰,宝塔街全景尽收眼底。最显眼的是远处錯落参差的封火墙。那曾是街坊邻居公用的防火设施。砌墙用的青砖又叫“封火砖”,其砌法也很讲究。墙壁似竖立的“夹心饼干”,两片封火砖之间塞满泥土,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我心里暗忖,如果当年阿房宫里有这样的封火墙,陈胜吴广的一把火能使它"可怜焦土"么?

来震泽走一趟,砥定桥边百年老店郑鼎丰的黑豆腐干必须带一点回去。老板娘一口标准震泽闲话:"自噶切(自己吃),还是送宁(人)?"

"自己吃。"

"自噶切(自己吃)么,只要简装好了,就勿要多出几只羊(几块钱)装盒头了。"

进闸宁(震泽人),就是这么实在质朴。地处江浙交界的震泽是江南水乡里的边城,就像沈从文的那个凤凰古城一样的边城。

虽然震泽一直在变,但它依然是我的震泽。虽然我已无法真正回到记忆里的故地,但当它的名字以及跟它相关的一切出现在眼前耳畔的时候,所有温暖的记忆便瞬间醒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