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篇每天写1000字婚姻育儿

论婚姻(7)|原生家庭的爱与痛,自卑与超越

2019-01-11  本文已影响39人  姚自在

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其实,它的概念很简单,指的是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很多人把自己的人格缺陷归咎于原生家庭,正像现在处在婚姻中的人常以三观不合当作感情缺口的挡箭牌。我们在解决问题上总是简单粗暴给他们贴上各种标签以归类,随后就不管了。解决这些问题意味着让自己痛苦,所以我们宁可忽视它,希望问题随着时间自行消失。这样换来的结果是很容易患上各种心理疾病。但我必须指出,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

离开舒适圈需要巨大的勇气,但我依然坚定地选择直接面对噩梦的源头。我意识到原生家庭给我带来的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尽管如今的家庭矛盾依然存在,但我在其中已经历练重生。我不再把我的人格缺陷归咎于自己的原生家庭。

我通过自律解决了人生很多的痛苦,如今它给我巨大的勇气让我敢于直接揭露原生家庭留下的伤疤。我试图通过一种更客观的方式去认识自己的原生家庭,我必须去质疑童年时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对世界做出反应的方式是否已经过时。我意识到这些旧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我必须打破禁锢自己的枷锁,修补我这份残缺的人生地图。

抱着残缺的人生地图不放,与现实世界处处脱节,这是不少人的通病。(《少有人走的路》)

相比于沉湎于虚假的舒适,我更愿意选择直接面对真实的痛苦。我相信凡是真实的,必会相遇。所以我常主动去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我认为解决原生家庭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如今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我需要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它,因为通往幸福的道路别无他途,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


(回忆)

当我目光幽幽地回望过去,我看见一个小孩在岁月长河里留下的痕迹。他安静地躲在一个角落里看书,阳光调皮地在窗台溜达着。没有人打扰他,她们忙着在争吵。紧紧关闭的房门,依然有些侮辱性的暴力语言穿透进来。

硝烟弥漫着战火,这是多个女人的战场。你来我往的暴力语言,她们热火朝天地在相互指责与谩骂。这种语言暴力体现在对一个人的外表、智力、能力和个人价值方面进行负面的攻击,所以一下子就吸引了一窝蜂的街坊邻居。他们远远望着,是断然不敢靠近的。激烈的现场没有任何的暴力冲突迹象,它更似几个女人的口技表演。所以他们也心安理地旁观着。他们已经很习惯了,因为隔三差五这一家子就有类似的现场直播。

与火热的现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房间里的冷清。“这些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他自嘲地一笑。随即切断与现实的联系,继续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他忘乎所以,不知时间流逝,当房间越来越暗的时候他才如梦初醒。合上书本,他悄悄打开了房门。此时外面已经静悄悄,散伙的观众已经回去吃晚饭了。

他闻到一股鱼烧焦的味道,也许再等一会就可以吃饭了。但他还是出去看了一下,前一刻还热火朝天的地方,如今格外冷清。每个人都铁青着一张脸,不言不语。他很讶异就在刚才还相互辱骂的人现在竟然也能和平共处一个空间。他不会简单地认为问题已经解决了,暗流涌动的和平,其更似暴风雨前的宁静。酝酿着的风暴,总会如期而至。

为什么不能构建一个温暖的家庭呢?争吵是为了什么?利用语言暴力去摧毁一个人是否能给她们带来极大的满足感?任凭他小小的脑袋再如何琢磨也无法接触到问题的核心。他只能一遇到这种争吵就趋向于躲避在书籍中寻求温暖。为此,他整个童年看了很多很多的书。

没有人与他交流,那些和颜悦色地说爱他的人,与一转身就破口大骂的往往是同一个人。根本就没有人关心过他的感受,他的内心很多情感都得不到满足。

没有如期收获一个温暖的家园对于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灵而言,无异于宣判了他是个“无家可归”之人。他的人生没有来处,更没有归途。

这种毫无希望可言的日子,带来了忧郁与痛苦。无论他到了哪里,是否变化了模样。这股力量依然没打算放过他。

致命的箭始终挂在他的腰间(维吉尔)

他曾一度以为自己患上了抑郁症,表面笑得越灿烂,他的心灵就越痛苦。

这种来自于心灵上的干涸感让他嗅到了死亡的气息,他意识到必须作出某些改变了。否则夺走别人性命的毒箭也终将会夺走他的性命。他沉湎于虚假的舒适,终于到了失去平衡的时候。

巨大的痛苦让他寻找到了心理学。他认为心理学应该能解救忧郁与痛苦的自己。

“世界和我爱着你”,这句熟悉的话伴随了他很多年。虽然如今已经不再听心理FM,但遇到那些深陷悲伤痛苦的人他还是会轻轻地跟他们说:“世界和我爱着你”。

但依然还有一种扎根的痛苦无法根除,他模糊地意识到他要寻找的不是心理学,他患上的也不是忧郁症。他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他要寻找一个真正的家园。

当有人告诉他《圣经》上就有永恒的家园,不难想象,他是如何如饥似渴地阅读《圣经》与参加教会活动。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禁欲的修道生活,并为此受了洗礼,但他的内心的虚无依然没有尽头。

很快他就腻烦了宗教的不容置疑的信仰,在那地方他逆叛的性子得不到张扬。他开始质疑上帝与《圣经》,那些沉湎于天堂喜悦的人,对现实的痛苦视若无睹。他们为了另一种更高层次的意义,否认生存的意义。

天堂究竟是不是永恒的家园尚没有定论,但狂热的宗教人士却已经盖棺定论,排斥一切怀疑上帝的价值观。

这种狭义的世界观深深激怒了他,至此他退出了宗教。但至今依然还对《圣经》爱不释手,有时间仍细细研读。

虽然如此,但他也不是毫无所获。他再次寻找到了宗教的死对头——哲学。正如诺瓦利斯所言:“哲学就是一种怀着乡愁寻找家园的冲动”,不难理解,他会把哲学奉为他的精神家园。

哲学让他明白这种冲动并非是毫无源头的,历史上有很多哲学家已经踏上追寻的旅途。他们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康德,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

哲学如刺破黑暗的光,虽然他没有收获一个尘世中温暖的家园,但他还是在内心世界中找到了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家园。

痛苦找到了源头,他的力量就显得薄弱了很多。


哲学如一道驱散迷雾的明灯,它让我看到了内心的脆弱与柔软。与真正的人生痛苦比起来,我所遇见的不过是一种很渺小的痛苦。以往错误的价值观念犹如鬼火致使我误入歧途。建立于旧的观念上的价值观犹如残缺的人生地图,它的根基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它不过是某些人的偏见折射到我身上扭曲了真正的具有价值的观念,虽然在过去一直造成了我自卑的根源。如果没有这种痛苦,我根本不会认识到更大的痛苦。所以如果不是生活在这种家庭,我也很难会喜欢哲学这种以怀疑为基础的学科。

它所带给我的痛苦恰恰就是它本身的价值,或者说是一个人敢于直面痛苦,承受责任所带来的改变。

否则怎么解释,那些在同样环境下成长的人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呢?

我生活的家庭矛盾在于大多数人没办法认识到自己的偏见,她们的狭义的价值观让她们只能看到别人身上的缺陷。这也是为什么在遇到与她们不一样的人,总是喜欢谩骂与指责的原因。所以这种以偏概全地否决一个人的价值是我所见过最恶毒的诅咒,因为至今我仍为此在遭受无辜的折磨。

这样带有偏见的家庭灌输了很多错误的观念给我,我必须有选择性地把它们剔除出去。

我否决这种以自我为中心,不把别人看成独立的个体,无视人的独立和自由的爱。虽然每个人都需要爱与被爱,但这种爱无益于个人的心智成熟。这也是为什么家庭与婚姻中有那么多争吵与矛盾的原因。

偏见不可避免的是罪魁祸首,但真正的原因还是缺少了爱吧?爱可以让我们包容与理解一个与我们一样不完美的人。只有真正的爱才能突破重围拯救濒临破碎的内心。

所以尽管我们在父母的婚姻中学不会这种真正的爱,但还是能有其它方法学会这种爱。这也是我写了这么多文章最主要探讨的问题。爱能让一个人从自卑的原生家庭中实现突破与超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