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露天电影
2024-02-01 本文已影响0人
秋阳杲杲121
晚上,长子令琪在家里用投影仪为10岁的女儿、8岁的侄儿放电影,两个小孩看得津津有味。而我看着他们专注的身影,我的思绪不由得飞到了遥远的过去,想起自已小时候看乡村露天电影的情形。
小时候,生活在乡村的人们精神生活匮乏。除了看几部反复翻唱的村戏之外,村子里隔一段时间就要放一次电影。每逢那里,全村老少都兴奋得奔走相告,有时学校干脆让上夜校的学生放假去看。遇到精彩的电影,住在远处的人还要奔走十来里路去刚观赏。好多小孩儿天没黑就开始占位子,唯恐错过了最佳角度。
天一抹黑,放电影场地上就挤满了黑压压一大片人。一块雪亮的幕布,张挂在两棵树之间。占到好场地的人拿小板凳、椅子坐在中间,没占到好场地的就搬大板凳坐在偏一些的角度或在远处,来得晚的角度就更差一些,只能在电影开始的时候,站在椅子或长板凳上看。还有治安人员,拿着长长的竹竿,用来维持秩序,防止有人站得过高挡住他人的视线或是破坏场纪。
电影没开始的时候,场上叽叽喳喳,喧闹不已,老人们吸着旱烟,聊着家常,小孩子乱说乱动。姑娘、小伙儿、小媳妇儿、汉子们在一起密谈。还有一些小商小贩来这里卖点心小吃之类。不久场子中间,那支用竹竿挑起的灯泡“刷”地亮了,场子里顿时一片欢腾。放映机架起来了,工作人员忙碌了一段时间,先要调试好角度,一道白光打在幕布上,调皮的孩子们,蹦着跳着,手伸得高高的,将大大小小的手影投在屏幕上,觉得好玩极了。
大家都耐心地等着,等到电影快开始时,电影片子也架上了,可就是不放电影。大队干部还要对着话筒开会讲话,先讲农业生产、再贯彻公社最新指示,有时还点名批评某某家的猪跑到生产队的麦地里偷吃庄稼……那时的干部文化水平也不高,讲话也是东拉西扯没有头绪,我们小孩们边听边骂着埋怨着,但也没有办法,只能等着他说完。放电影的粗声粗气地报出今晚要放电影的名字,然后就开始放映了。场上自觉安静下来,开始饶有兴趣地看起了电影,那时放映设备和技术落后,一个片子还没放完,机器就出了故障,有时是银幕上的人,光见嘴巴一张一合,就是没有声音,就有人喊:“哑巴了。”这时,竹竿上的灯泡“刷”地亮了,银幕上的人影随即消失。灯光下的放映员面无表情,手忙脚乱地忙开了。场上嘘声、口哨声四起,紧接着,就有人从黑暗里扔来沙子或香烟头什么的搅乱场子,有谩骂声,还有的甚至厮打起来。多数人笑着看热闹,也有人跟着起哄,维护治安干部人员,这时候就要发挥作用了。挥舞着长长的竹竿,向人群晃动的地方警告示威,整个场子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样,此起彼伏。只有放映员在专心地修机子。待他这边的灯泡一灭,场子顿时又安静下来。电影重新开始了。
我印象深刻的是早先放的几部电影,有反映战争年代的故事片《闪闪的红星》《解放石家庄》《苦菜花》《赛虎》《斗鲨》《奸细》等。还有武打片《少林寺》《武林志》《武当》《少林寺弟子》《少林小子》;古装片《卷席筒》《风雪配》《巧配鸳鸯》《牛郎织女》《画皮》《鬼妹》《情判》等……情节引人入胜,我们常看得如醉如痴,看到精彩处,一片喝彩声,看到伤心处鼻子一阵阵酸楚,看到高兴之处哈哈大笑……记得遇到精彩的电影,有时候中途下起雨来,我们就是打着伞、淋着雨,也要坚持看完。冬天的夜里,常冻得打颤,但还是不减看电影的兴趣。
好不容易把一场电影放完,场子里随即喧声大作,呼爹唤娘,大人喊小孩哭。有喊“奇娃儿”“秀花儿”“黑蛋儿”……一片杂乱。人散去后,场地上留下一些瓜子壳、果皮、烟头儿、还有一片片尿滩,那是中途憋不住尿,又出不去的人,只好在黑暗中悄悄随地解决了。
等到各自回到家中,上床睡觉,远远还听到庄上的犬吠声,还有鸡鸣声,准是喧闹的人声惊扰了休眠中的公鸡,还以为天亮了。
如今那一切都成了尘封的回忆。现在,随着电视机、手机的普及。精神生活的丰富,人们的兴趣早转移了。现在偶尔还有用数码放映机放露天电影的,但观众往往只有寥寥数人,再也没有早年人们看电影的热闹劲儿和激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