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永远的客家
听成都市图书馆馆长肖平讲客家文化与家长教育。感慨颇多。
肖平原名肖兴平,1966年出生在龙泉驿区洛带宝胜村,其外公解放前因为插秧苗是出了名的一把好手,解放后被群众拥戴为村支书,其父初中毕业,在洛带农机站当站长,其母亲高中毕业是村上的妇女主任。外公很勤劳,连自家田埂上的草都是清除得干干净净的。母亲很廉洁,连外婆家的鸡偷吃了生产队的庄稼,也六亲不认,抓到保管室关起来,非得要罚外婆两斤麦谷才让领回家。气得她领着我,离家出走,在外面的知青点呆了四五天,才被父亲劝回家。
作为客家人素有耕读传家、尊祖敬宗、崇德尚 义、志行高远、兴家报国的文化传统和精 神追求,这些精神品格的养成,肖平老师深入浅出地从自已的原生家庭讲起,并以现身说法来剖析了跟客家人 的迁徙历史和教育传承密切相关的因素。
肖老师身上保持至今的美德,就是十分爱劳动,每天都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得整整齐齐,家里买菜做饭乐此不疲。已经是一个副省级城市的图书馆馆长了,家里仍然藏书两万多册,可见其喜欢阅读到何等程度。
综合肖平老师的讲座。他从以下几个方面释读客家教育观与客 家历史之间的关系,目的是传承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部分:我从父辈那里汲取的养料
第二部分:《丰湖杂记》一个客家人 的自述
第三部分:客家教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肖平老师是当年的文科状元,七八十年代考上北京师大,其姑姑家的儿子相继考上北京大学,这充分说明家庭教育作用的潜移默化,和原生家庭的良好氛围影响。客家人抱团取暖土楼建筑的群居生活(现在的社区)。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兄弟姐妹都在一块生活,和现代人极少数与父母亲同住的客观现象比较,许多的家风传习,的确出现了断裂的问题,对某些优良传统起了抑制倒退的负面影响。
“耕读传家,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等等这些客家祖训,在当今社会仍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宁丢祖宗田,不丢祖宗言”是客家人,不忘乡音,不忘根本。
入乡随俗几百年,仍然称客人,也是居安思危,不忘初心,不忘出处,激励奋进,振兴一方,随时随地警示自己,他乡是异乡,唯有比主人做得更好,才能永远地留下来!
肖老师说根相关统计,全国的客家人有6000万到1亿,但他不太认同,他的标准是只有现在还会讲客家话的人,才算真正的客家人!而我以为这并不重要,如果要发掘或者是发扬这种文化,我们地方政府,应该釆取必要举措,好好保护和开展相应工作,牢记历史,振兴中华丰富多彩的多元地域文化,让她们更加璀璨夺目,永立世界文明之林!我们的祖辈辛辛苦苦迁徙到此,早已融入当地,虽为客,其为主,但永远的客家在心里,我们即来之则安之,无论在哪里,都是炎黄子孙,都是在建设我们的伟大复兴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