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诗经》有这么多美女,果然自古文人爱美人
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凤求凰·琴歌》
自古英雄爱美人,中国的文人历来拥有远大的理想,把自己看作时代的英雄,而把一腔感情和心血灌注文学作品中,却着意创造一个美丽高洁的美人。美人和英雄,向来是中国文人喜爱吟诵的对象。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东亚古国,流淌着浑厚延绵的黄河之水,滋养着勤劳朴实的老百姓,孕育出典雅从容的中华文化。灿烂的文明之花在此盛开。诗词歌赋包蕴这诗人对民族、对国家、对时代的深切热爱,经史子集体现了文人纵览天人、通古博今的智慧及宽容的文学情怀,四大发明、丝绸之路更是彰显中国的盛大之美与昂扬气势。中国就是一个美人,雍容地倚靠在古老美丽的东方,看着世代变幻风云跌宕,从容地诉说着有关中华民族的神秘故事。她有着最为激昂而高亢的情感,最为宽容而细腻的心思。她就是中国文人心中、画中、文中最美好的美人,这个美人既是他们一直渴求的贤良君主,又是他们心中理想化的自己——美人心志高洁,路漫漫而求索,渴望祖国富强、兴盛,成为万世之表,表现出昂扬向上的民族追求精神。
在《诗三百》中,美人已经成为广大人民最向往的追求。《诗三百》首篇《关雎》篇首提到,“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尤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美人是美貌端庄的女子,也是君子,是贤才,是古代人民对理想的美好追求,所以才“不淫其色”,看重个人合礼的品德修养;所以“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可以爱慕,可以追求,但要合乎情止乎礼,不可亵玩之。这是《关雎》想要告诉我们的,它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男女之间追求恋爱的故事,表达了男性对美好女子的向往。其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淑女,又何止是美好端庄的女子呢?那也是有才能、有理想的人希望能够被圣明的君主赏识,以求实现最大化的人生价值。同样,《蒹葭》中在水一方的美人,始终被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水雾中,不管人们如何努力,始终难以靠近,不正是中国文人追求理想却屡屡遭遇挫折的人生写照吗?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众志成城团结一致,为了祖国拥有一个灿烂光辉的未来而努力,而拼搏,民族精神由此发源,并始终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然而,追逐梦想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民族的崛起也是奠基在无数朝代的兴废之上。“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屈原陷于奸臣谗言、国君失信的困境中,看到国家衰败,民不聊生,心中郁悒无法排遣,于是作了《离骚》,表白他坚定而无奈的内心志向。屈原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选择用“香草”和“美人”来喻己。“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诗人的内心就像灵花那般纯洁美好,希望君主能看到自己身上的才能,可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时间不等人呵,纵使一生惊才艳绝,志气高远,但争不过草木的凋零,美人的迟暮,没有了明君,也无法实现人生的理想。
《诗三百》通过对男女两性恋爱的赞颂,表达了对合乎社会秩序的礼教的肯定和维护;楚辞中也有许多赋作歌咏“美人”,都是对个人追求人生理想、实现社会价值的反映与肯定。“美人”一喻渴望凭借自身才能获得明君赏识进而求得功名显达的文人形象,一喻能够慧眼识人任贤举能而开通明达的君主形象。在对于追求民族理想,实现祖国繁荣这一方面上,无论是《诗三百》、楚辞,还是中国其他经典著作,都与当代中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古典文化的“美人”自然不只是经典中虚构的、理想化的女性形象,文人们更能愿意从历史的长河出中掘出极具风姿的女性,再用工笔细腻地为她们画眉染脂,利用丰厚而深沉的文学历史底蕴对她们进行重新塑造,为她们补上时代的新妆。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玉环这“四大美人”。历史上的四大美人也许不失于美貌的名声,但无疑,西施、王昭君、貂蝉的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怀、国家为重的民族情感是中国文人浓墨重彩的添笔,文人们将“美人”的“忠义”与“英雄”的“情怀”放在同一个民族遭遇危机的大时代背景中,更能体现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始终不懈的追求,反映了他们沉郁的爱国情怀和大一统的民族思想。
“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吴越相争之时,越国忍辱屈居臣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凭借范蠡和文仲的教习,施展美人计,使得好色的吴王终日沉湎于温柔之乡,“从此君王不早朝”,最终导致霸权拱手让人。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女子中最深明大义、舍身为国的“美人”。汉室衰微,权臣当道,需要通过和亲,用女人换取一国之安宁。昭君何其不幸,因不受君王宠爱而独守冷宫,被送往胡地再也不能回故乡;昭君何其无辜,一介弱质女流却身担重任,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文人们深深地爱着这个“美人英雄”,《明妃曲》、《昭君词》、《汉宫秋月》等都是他们写给这个民族英雄的赞歌。
“丁香舌吐衠钢剑,要斩奸邪乱国臣”。《三国演义》中的貂蝉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帽,她又是各路英雄共同谋划除掉董卓的功臣。这一朵红颜在众人纷纷苦于董卓专权却无法除之的时候,身为弱势女流竟然勇敢地挺身而出,自愿牺牲自己。在中国历代文人的传唱和罗贯中的加工下,貂蝉竟可以成为一个舍身就义、不畏强权的女英雄形象。中国文人对西施、王昭君、貂蝉这些“美人”的塑造,既体现出中国经典文学典著中“美人”与“英雄”的深刻联系——美人可以成为英雄,英雄也是文人所追求的美人,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理想,他们写出这新经典巨著并不只是为了流传百世,更是为了实现他们在那个时代的人生理想,用文学之笔塑造一个大写的“大写”的诗人形象。
中国从来就是一个有梦想的国度。当国外学者感叹中国人总是沉湎于过去的盛世繁华之美时,他们不会明白,因为曾经拥有,才会渴望进取,渴望超越。中华民族曾经拥有的历史之美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丰厚了民族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人民勇敢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这一份历史的厚重,既是使命,也是激励。
“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对“美人”是中国文人最有历史纵深感的精神气质,最具人生意义的历史使命,从故传承至今,个人的小我与时代的大我相结合,文人在文学创作中反映社会变迁的历史面貌,思考国家进步的社会动因,主动要求入仕为臣,为君主献策谏议,他们背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重大使命。“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源源不断地从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文学典籍中汲取力量,要求国人具有丰富的文学文化底蕴,需要中国文化能够重扬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厚重感和自信心,需要中国优秀文化再次焕发炫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