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7

2018-01-07  本文已影响0人  新梧初引

《西游记》中的唐僧

《西游记》中的唐僧,似乎大家都不太喜欢。金蝉子转世,却肉眼凡胎,连妖怪都不认识。孙悟空火眼金睛认出妖怪,却常常怪罪于他,念紧箍咒惩罚他。不仅忠奸不辨,耳根子也软,禁不住八戒的谗言,不相信悟空。对妖怪心慈手软,明明刚刚受骗却又掉进陷阱。遇到妖精往往自报家门,捉住了只能暗自垂泪默念“悟空救我”。但他也不是一无是处。目标远大,信念坚定,坚持不懈,百折不挠。西天取经是他的目标,“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前往西天拜佛求经”。路上遇到各种妖魔,各种诱惑,都不能动摇他的取经信念。不管经历了多少凶险,结束之后,又开始新的征程。面对未知的前方,总是毫不犹豫。他前往西天取经,是为了“大乘”真经,引渡众生他是一个信念坚定、执着追求的普通人,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也是一个圣人。

接下来,我将从他与徒弟的关系、与妖精的关系、与佛的关系进行阐述。

当我们以一个普通人观照唐僧,就觉得他的了不起。

一、他与徒弟的关系

他的徒弟形貌奇异:孙悟空,雷公脸;猪八戒,猪脸大肚;沙和尚,络腮胡,特别是颈子上还挂着骷髅。每到一地化斋,唬得主人魂飞魄散。他总要解释,“施主莫怕,这是我的徒弟。模样奇特,却有一些本领”。他不怕,还要带领他们西天取经。这就是他的胆识过人之处。余秋雨先生《泥土修行》里说“佛教的兼容并包,来着不拒,体现了一种精神肚量上的宏伟”。他的徒弟本领都比他高,他用其所长。孙悟空本领最大,心气又高,降妖除魔,挑大梁。偶尔途路遥远也化化斋。猪八戒性情憨厚,又爱耍点小心眼,牵马,化斋。沙僧,老实,任劳任怨,让人放心,挑行李。如果让悟空挑行李,遇到妖怪挥棒便打,估计行李早丢了。如果让八戒挑行李,爱占小便宜的他肯定要打点主意,监守自盗。

1、他与孙悟空的关系。他与孙悟空总有矛盾,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对待妖精的态度上,体现在对妖精不同认识上的心理错位。孙悟空因为火眼金睛,能够辨认出妖精;唐僧肉眼凡胎,认为是普通人。何况,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连蝼蚁都舍不得踩,怎能容忍杀人。在悟空看来是除妖,唐僧认定是杀生,于是矛盾不可调和。因为读者根据悟空的判断,认出是妖精,所以总对唐僧的忠奸不辨不满。如果站在唐僧的立场,就不难理解唐僧的行为,因为人总是囿于自己的见识。

这种矛盾在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表现最为激烈。第一次,尸魔扮成斋饭的妇人时,对猪八戒的报告他先是不信“你这个夯货胡缠!我们走了这向,好人也不曾遇着一个,斋僧的从何而来!”当妇人真在眼前时,他忙合掌当胸问道:“女菩萨,你府上在何处住?是甚人家?有甚愿心,来此斋僧?”一连三问,说明他对妇人也有怀疑,毕竟这里山势险峻,杳无人烟。但是,出家人不惮以最善的用意揣度别人,所以他问妇人的来历。当妖精骗他说父母在堂看经好善时,他用儒家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批评妇人不遵妇道。说明他打消了疑虑,也看出他深受儒家思想熏染。当妇人花言巧语说是送丈夫饭宁愿斋僧,唐僧依然不愿吃,因为这是妇人丈夫的饭,自己的徒弟摘果子吃了。唐僧不愿吃妖精的饭,并不是他认出了妖精,只是因为他的慈悲心,不愿因为自己让善良的妇人挨丈夫骂。从普通人的角度说,谁会怀疑在自己困难的情况下怀疑给予自己帮助的善良的女子是妖精呢?从虔诚的佛教徒来说,“无心”、“无念”、“无往”,拒绝一切干扰意识,拒绝一切固化可能,追求一种被称为真如“天性”的“纯粹意识”。所谓放下屠刀都能立地成佛,怎能轻易认人做妖呢?儒家来说,'“人之初性本善”,苏轼认为“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无一不是好人”。当悟空打死妖精时,唐僧“这猴着实无礼!屡劝不从,无故伤人性命”,“屡劝”记得悟空有前科,在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里就打死了六个人,唐僧记忆犹新呢。在悟空的要求之下看到了罐子里的香米饭、面筋变成长蛆、青蛙、癞蛤蟆时,才有三分相信。又耳根子软,听信了猪八戒的谗言。在好色的八戒眼里,妖精是充满魅力的女性,“见她生得俊俏,呆子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他恼恨猴子让他失去了与美女相处的机会,猴子平时还常常捉弄他。越是本领高的人,越让人警惕,指不定悟空又搞出什么花样蒙蔽自己。唐僧相信了八戒的话,念起紧箍咒。这是唐僧和孙悟空的第一次矛盾,以悟空的妥协而告终。唐僧并没有认出妖精。

第二次,妖精变成年满八旬的老妇人,被行者认出举棒照头就打。这一次的写法与上次唐僧和白骨精对话不同,写的是八戒和悟空的对话。八戒唯恐天下不乱嚷嚷着是妈妈寻女儿来了。悟空从常理判断,八十岁的妈妈怎么生出十八岁的女儿,再近旁观看,认出还是白骨精所变,遂打死。他以为唐僧也能根据常理判断,不管唐僧是否认可。这体现了他的性急和除恶务尽的态度。谁知唐僧的逻辑是悟空刚才犯错打死人现在又不听劝死不悔改,“我这般劝化你,你怎么只是行凶?把平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此是何说?”凡人哪能看出不同皮相背后的真相呢?何况,在佛教徒看来,世间哪来这许多妖怪,无心向善之辈有心做恶之人总能欺骗人。唐僧再一次要敢悟空走,被悟空以唐僧念松箍咒儿留下。这也反映出唐僧的宽容。

第三次,妖精变成老公公,唐僧见了满心欢喜西方真是福地,老公公还念经。不怪唐僧眼拙,只怪妖精太狡猾。人看见的都是自己愿意看见的,心中有佛,看见的都是佛。就像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等等。唐僧一心向往西天,所以他看见老人念经就满心欢喜。且多嘴的八戒又在一旁把前后三个连起来,说是老头来找女儿、老婆婆。妖怪抓住了唐僧的心理,遮蔽了唐僧的眼睛。悟空吃了前两次的苦头,这次也变得小心了。不像上次举棒就打,而是上前与老者对话,认出妖精后,内心在打与不打之间挣扎,最后还是决定打,打之前做了安排,找来当坊土地、本处山神作证。可见悟空的聪明机智和灵活多变。这一次,唐僧没有念咒,信了悟空的话。八戒在旁边唆嘴,本就疑疑惑惑的唐僧信了,要逐走悟空。矛盾终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写了一纸贬书。三次变化,情节相似,写法不同,侧重点也不同。第一次因为悟空不在,唐僧和妖精直接照面。妖精花言巧语,唐僧慈悲心怀;第二次悟空和八戒对话,八戒胡说八道,悟空理性分析;第三次悟空和妖精直接交锋,妖精企图蒙混过关,悟空一眼看穿真相。唐僧对悟空的责怪三次也不相同,步步加深,直至无情。悟空对唐僧的态度也不相同。变化的是妖精,不变的是唐僧和悟空的矛盾。本来妖精和取经队伍的矛盾,由于妖精的变化,变成了取经内部的矛盾。唐僧眼中的善人和悟空眼中的妖精的错位,唐僧不可杀生的佛门慈悲和悟空的除恶务尽的矛盾,八戒贪恋女色、报复悟空的捉弄的自私和悟空除恶务尽的正义的矛盾,演绎出了这一出师徒悲欢离合。这一回里,唐僧的潜心向佛、慈悲为怀、偏听偏信;悟空的除恶务尽、急躁、聪明机智、知恩图报,八戒的好色、自私、爱进谗言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唐僧与妖精的关系。

唐僧与妖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类:一类是要吃他的肉,一类是要与他成亲。因为唐僧是金蝉子转世,吃了他的肉可以长生不老,于是所到之处,妖精们闻风而来。比如前面说的白骨精。后面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红孩儿,妖鼋,灵感大王。有的是唐僧自投罗网,如第二十八回,唐僧撵走孙悟空后让八戒化斋悟净去寻,自己发现一座宝塔,前去朝拜,被小妖抓住。被黄袍怪一审就自报家门,一点警惕性都没有。第五十回,听信八戒谗言,不听悟空劝告,走出金箍棒划的圈子,误入太上老君走失下凡的青牛洞里。第六十五回,一心向佛,拜妖怪假设的小雷音寺,被私自下凡的弥勒佛的童子所抓。这种不见每次被抓之后,都要徒弟们费劲精力救出,下次又 掉入陷阱,都是肉身惹的祸。但唐僧从不失去信心,从不怀疑佛法。虽然每次被妖怪捉住都战战兢兢,出来之后依然努力向前向善。就像我们的社会,彭宇案、刘鑫案等不会让人们失去对善良对友情的信心。想和他成亲的女妖精也不少。第五十五回蝎子精将他掳走,第七十二回盘丝洞蜘蛛精作怪,第八十一回老鼠精几番摄去。第九十三回玉兔精抛绣球。无论这些妖精美色相诱,柔情软语,唐僧不为所动。人说温柔乡里葬送男儿志。这个世界的诱惑太多。如果说前一类妖精要的是肉身,生死自己无法把握,只能任妖宰割。后一类妖精腐蚀的是精神,温柔乡里,春花雪月,免受风霜之苦,跋涉之类,更难以抵抗。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多少英雄豪杰拜倒在美人的石榴裙下。但唐僧不为所动,坚决拒绝。还包括女儿国的国王、王位。这就是唐僧的不凡之处。余秋雨先生在《泥土修行》中说,修行的关键,不在于吸取,而在于排除;不在于追随,而在于看破。排除大大小小的“惑”,看破大大小小的“惑”。他把“惑”分为位之惑,名之惑,财之惑,潮之惑,仇之惑,终极之惑,几乎概括了人生之惑。我们每个人在每个时期都会遇到各种惑,比如读书时会遇到潮之惑,名之惑,仇之惑,只有排除了、看破了,才会朝着目标前进。正因为唐僧逃离了那么多的妖魔,其实,那些妖魔即心魔,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我们的心魔搏斗,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懦弱,可能一错再错,但只要我们毫不气馁,一直向前,就能修成正果。

当唐僧经过了许多错觉之山,战胜了自己的心魔之后,应该在何处安顿呢?

三、与佛的关系。, 

唐僧本名江流儿,在经历父母失而复得团圆之际,却愿意为了众生舍弃一切前去西方拜佛求经。佛祖曰:那南部赡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劝人为善。可见,唐僧此去,千难万险,不是为了一己之利,而是怀着崇高的目的,重大的使命,改变混乱的社会局面。这是一种大担当,大襟怀。大乘,就是不止自己向善,还要引渡众生向善,处处劝道,处处破惑;就是凭借大思维,面对大世界,解决大难题。一路上,他牢记使命,屡次劝悟空向善,甚至与悟空断绝师徒关系。他心怀慈悲,一次次被妖精所骗,差点成为口中之食,也相信世上多为向善之人。他信念坚定,名利美色如天边的浮云。他虔诚真挚,一次次朝拜寺塔。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一次次放下“我执”,听取悟空的建议,也很少念紧箍咒。后五十回,主要矛盾基本是取经队伍和妖精的矛盾。他在引渡众人的同时,也渡了自己。第九十八回,在“扁云渡”,坐上无底船,安稳渡过滔天波浪。肉身已顺流飘走,悟空说“是你,是你”’。当一个人排除了大大小小的“惑”,破除了大大小小的“惑”,自然无所羁绊,自然无惧无畏,自然身轻如燕。

佛曰:根本性原,毕竟寂灭。同虚空相,一无所有。佛教讲究悟空,领悟一个空字。这空就是无,不再占有,不再拥有,一切归于寂灭。正如这一回,唐僧取了无字真经发现后,再换真经,阿傩、迦叶要人事,佛祖说不可空取,唐僧送上紫金钵盂才得到有字真经。只有扔掉了人生最后的羁绊,才能领悟人生的真谛,达到心性澄明的境界。从有我之境到达无我之境。由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到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吧。

唐僧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求取真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逃离心魔,放下成见,破除诱惑,达到时时、处处都可以安顿心灵的境界。

唐僧是一个凡人,走上了朝圣的道路,引渡了众生,也超度了自己。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唐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