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想法

我们对艺术的煽情方式又爱又恨

2021-04-15  本文已影响0人  老张烤鱼

昨夜看《星守之犬》,不出所料,秋田犬又让我老泪纵横。

日本电影往往胜在剧情,不用大英雄,也不用呼天抢地的情节,平淡讲述一家人的平平淡淡,各种温情小细节,真实而纯粹。

故事高潮出现在临近片尾处,那只忠心耿耿的秋田犬为垂死的主人寻找食物、被当成野狗打残,一瘸一拐地返回、与主人共赴天国。

你很难不被这种超越人性的光芒感动:人有善有恶,时冷时热,而狗一直无条件对你好。

情绪过后,冷静思考,人类究竟需要怎样的艺术来调理枯燥乏味的生活?

千种答案中,最多的内容是能够打动人心的、唤醒麻木感官的。

从效果来看,用煽情的、催泪的招数去获取人的喜爱,确实屡试不爽。

细数豆瓣top250,有一半以上你会哭。

值得警惕的是,创作者常常会陷入刻意的行为之中,努力去营造气氛,“拍电影就是为了感人”,让制造泪点成为创作的主方向,用一种“世界悲惨人类顽强”、“情到浓处不得不哭”的主旋律对你的泪腺进行全面围剿,使得眼泪最终变得廉价、无意义、仿佛“随用随取”。

少年时读余华的《活着》,起初读到有人死的地方,我难过地哭了。然而,书中人物随后接二连三地死,除了讲故事的人其余都死光光了,我不得不对余华的创作动机有了疑问。小说家拥有无人监管的、至高无上的操控笔下人物之权力,把人一个个写死,来告诉我们活着的意义,这种方式本身就令人啼笑皆非。我经常说他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但我指的是写出《现实一种》、《在细雨中呼喊》的余华,而非只顾情绪不顾实际的余华。

因此,我曾一度反感许多作家写下的类似“某某某死在梅雨季节到来之前的一个再寻常不过的下午”这样的句子。

观看爆款电影《你好,李焕英》,贾玲将一个个零散的包袱组团拼凑,堆砌了一出“笑中有泪”的小品。它幻想,却不诗意,它虚拟,却不浪漫,它主打爱的元素,却缺乏人间烟火味。这种十分突出的戏剧化演绎、割裂式的表达,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笑过哭过之后,几乎什么都不记得。

一个让人迅速遗忘的艺术作品,也很快将会被时代淘汰,不仅无法成为经典,恰恰反映出它的劣端。

艺术作品的煽情,极容易走歪的一条路,是偏离现实轨道,即虚假。

世界电影百年史,真正赢得人们深爱和共鸣的作品,均有现实的元素和精神融入其中。

六十年前的《偷自行车的人》至今品味仍然是了不起的佳作,因为它根基在现实之中。电影镜头引领我们从生活的真实境况出发,展示现实事物的自然流程,让人产生喜悦、焦灼、痛苦与无奈之情,你发现这些情感属于你,不属于影中人的。

电影人常误解“现实主义”,以为关注时下、讲现实发生的故事、描绘周边的世界,就是所谓的“现实”。于是,拿着现实的题材,去夸张做戏。

我所理解的现实主义,首先要有创作者对真实性的态度自觉,这种真实性诚如巴赞的原则,表现对象的真实、时间空间的真实、叙事结构的真实。在此基础上,然后才是对电影艺术的熟练运用——我们能接受你漫天飞舞的想象与变幻无穷的表达方式,不能接受你为了煽动观者的某种情绪而对本体不管不顾。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对当今艺术的煽情方式又爱又恨。换句话说,对此类艺术,我们或许会做一阵子情感上的俘虏,但做得不甘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