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社感悟

《生活十讲》:修行者,必然在生活里

2019-03-19  本文已影响1人  Z小姐不吐不快
回归生活,才是修行者的姿态.jpg

修行到底是什么?是隐居在荒山野岭,以自然为生的修行者吗?有人因为生意失败、恋情失败、家庭变故等种种人生不如意,选择出家。他们的心,似乎只有在“空灵”的自然世界里才得到沉淀。

这是一种逃避还是一种修行?若然我们做不到了解自我、他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我们永远只是在逃避而已。在我看来,修行就是在生活中做到爱一草一木,能够思考自己每一个行为都会对别人、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而做出相应的选择

因为你我本是这个世界系统运作的一环,这世间万物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是我们太渺小,看不到我们所产生的影响或者是我们根本选择看不见。

近日在看蒋勋的《生活十讲》。如果你对生活的一切都持以观察并给予包容和理解,我想每一个人都可以像蒋勋一样成为“美学大师”。以下摘录书中的一些有感悟的话:

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

在长期唯考试导向的考试体质中,我们是允许学生升学科目得满分,在道德、人格、感情培养的部分,根本可以是零分。

学校的辅导室是空设的。你说这些学生,会无端端地跑到辅导室去做心灵的告解吗?挂一个辅导的牌子有什么用呢?要真正地发现他们,用艺术的方法引导他们,把他们内心的东西引出来才有意义。因为这些说不出口的话,积压到一定的程度,会出事情的,这令我非常担忧。

可是今天很多的抢劫事件不是为了生存,而是连犯罪这件事情都被物化,堕入消费循环中。

这些孩子不是为了反叛而反叛,他们是在反叛某一种程度的冷漠与疏离。

好比宗教有成熟的和不成熟的宗教,不成熟的宗教就是在很快、很急促的时间内,要人做到“无欲无贪”,所以提倡禁欲。成熟的宗教反而是让你在欲望里面,了解什么是欲望,然后你会得到释然,觉得自在,就会有新的快乐出来,这叫圆满自足。

老子、庄子有很多思想是非常近于尖端科技的观念。

内省能力需要教育,并不是天生的。

我们谈论资本主义的问题、物化的问题,不是希望最后大家都奉行严格的禁欲主义,放弃所有的物质生活。

“信徒”是文学的障碍,如果他不是透过经典里的语言文字,却看到一个文明的伟大时,他是不能发现经典原来就是文学。

几乎所有的教派都把解经视为权力,一般信徒不能解经,必须通过神来解经,就好像早期的人跟神不能画在同一张画上,中间必须隔着天使。所以就有了神父、僧侣来扮演权力诠释者的角色,由他们来解释经典,而且只有他们的解释才是正确的,一般人没有办法真正地去阅读,所以经典的文学性就被扼杀了。

以上,与你共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