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影片《时时刻刻》的密钥——意识流叙事手法
奥斯卡获奖影片《时时刻刻》,是一部原著、导演、演员阵容、主题都在线的经典佳作。但是很可惜,接受度并不高,很多人反映看不懂。
电影难懂的很大原因,是因为它的意识流叙事手法。这是一部致敬英国意识流作家伍尔夫的作品,有着浓厚的意识流基因。但如果观众掌握一些伍尔夫的意识流叙事手法,就可以破解影片,享受到极深的审美愉悦。
那什么是意识流?伍尔夫的意识流艺术手法有什么特点呢?它们在电影中又是怎么被应用的呢?请允许我慢慢说来。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 ,2002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9项奥斯卡金奖提名 。由迈克尔·坎宁同名小说改编,原著获普利策奖和福克纳奖。剧情片,描绘了三位处在不同时空的女性,从困顿到觉醒,经由痛苦明晰自己的真实需求,勇敢面对生活的心灵历程。 主人公分别由梅丽尔·斯特里普、朱丽安·摩尔、妮可·基德曼扮演一、什么是意识流?
“意识流”最初是一个心理学术语,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是各种印象、直觉和感觉的综合体,是一股纷乱如麻、奔腾不息的主观精神活动之流。每个人的意识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是连续不断、流动不已的。
詹姆斯关于“意识流”的独到见解,对现代文学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意识流小说家刻意描绘的就是人的这种稍纵即逝、变化多端、纷繁复杂的精神活动。
二、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作为一种文学流派,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后的法国,盛行在1920-1930年代。有别于传统小说着重刻画客观现实的特点,意识流小说着重描绘的是人物的意识活动。
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有:
1. 法国的普鲁斯特(Marchel Proust,1871-1922),《追忆似水流年》
2. 爱尔兰的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尤利西斯》
3. 英国的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达洛维夫人》
4. 美国的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喧哗与骚动》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三、伍尔夫《达洛维夫人》的叙事手法
伍尔夫认为真实存在于人物的意识活动与心灵的闪光之中。她呼吁同时代的作家“向内心看看”和“考察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伍尔夫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夫人》有以下几个主要显著特点:
1. 人物一天的物理时间与一生的心理时间交织
以物理时间的一天来表现人物心理时间的一生。小说时间架构是按物理时间,从早上到晚上推进的。在这一天中发生一些小事件,接连触动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引发人物的意识流动。伍尔夫致力于描绘人物意识流中的“生存的关键时刻”(Moment of Being)或者“重要的瞬间”( Moment of Importance)。 两个主要人物达洛维夫人和斯密斯的无数个“重要的瞬间”在小说里交织一体、轮番出现,小说包含了两条并行的线索。
2. 主要人物之间无现实层面的联系,却在精神或者象征层面上有联系
《达洛维夫人》的两个主要人物达洛维夫人和斯密斯,一个神智清醒,一个精神失常,他们在现实层面彼此互不相干。但他们在精神层面上是相互联系的,比如他们都对伦敦大本钟的钟声特别敏感,钟声引起他们心中强烈的反响,引发他们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回忆、思考与感受。他们的心理活动都反映了机器文明给现代人带来的异化感和末日感。
3. 象征性意象的应用
伍尔夫用具体的事物来象征、暗示抽象的观念,或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如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伦敦大本钟,一方面渲染城市氛围,一方面寓意机械文明,同时也象征当下的现实,把人物从沉思与幻想中唤醒,为此是现实与意识之间媒介。
四、上述意识流叙事手法在电影《时时刻刻》中的应用体现
1. 主要人物
电影有三个处在不同时空、毫不相干的主人公。作家弗吉尼亚,身处1923年的英国伦敦郊区小镇里士满。家庭主妇劳拉生活在1951年的美国洛杉矶市。出版社编辑克拉丽萨住在2001年的美国纽约市。首先我们要找到她们之间的精神联系,不难发现那是“达洛维夫人”。
弗吉尼亚正在写一本题为《达洛维夫人》的小说,主人公是克拉丽萨·达洛维夫人。劳拉是《达洛维夫人》的读者。克拉丽萨沃甘与小说主人公达洛维夫人同名,被诗人朋友理查德称作达洛维夫人。
弗吉尼亚那么达洛维夫人有什么象征意义呢?在电影中有线索,对三个角色来说各有寓意,是理解每个角色核心内心冲突的关键。
弗吉尼亚在写作过程中,她一直为达洛维夫人的命运结局纠结,是把她写死呢?还是让她活下去?前面说了意识流文学的描绘内容是人物的意识活动,那么弗吉尼亚这个行为层面的纠结,在更深层次反映了她什么样的内心冲突呢?结合剧情,不难发现,其实对达洛维夫人生死的纠结,是弗吉尼亚内心选择生抑或死,这一剧烈心理冲突的投射。所以弗吉尼亚这一角色的核心心理冲突是内心生与死的矛盾纠结。
劳拉她对这本小说《达洛维夫人》有一句描述:“一个极其自信的主妇要举行一个派对,大家都觉得她没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个大家就是别人的眼光、社会的标准。劳拉按照当时社会好妻子的标准生活,压抑了自己,外表看起来很幸福,其实内心很痛苦。所以劳拉这个角色的核心心理冲突是外在标准与内心需求的冲突。
劳拉克拉丽萨的诗人朋友理查德有一句台词:“哦,达洛维夫人,总是用派对来掩盖内心的悲伤”(always gives parties to cover sadness)。那克拉丽萨的悲伤是什么呢?她的悲伤是短暂的美好爱情和美好青春的逝去。克拉丽萨18岁时和19岁的理查德有过一段短暂的爱情。从那时起,他称她为达洛维夫人,克拉丽萨从此被困在了达洛维夫人的这个称呼里。她精心照顾患病的理查德,忽视跟自己同居了10年的同性伴侣萨利。克拉丽萨这个角色的核心心理冲突是困在了过去而不自知,忽视了自己现在的生活。
克拉丽萨2.叙事结构
故事以一天为时间框架,从清晨起床开始,描绘了女主人公们日常的状态,接着一些平凡琐碎的日常事件发生,比如买花、开始书写小说,做蛋糕等等。随着钟表时间的推进,接连发生的日常事件触动了女主人公们的内心世界,在她们的内心掀起了心理波澜乃至巨浪,成了女主人公们精神世界的“存在的关键时刻”或者“重要瞬间”。
以克拉丽萨为例,时刻1: 一早起来为举办理查德获奖庆祝派对忙碌(为理查德忙碌是她的常态)。
时刻2: 她去理查德的住所,理查德告诉她他不想参加派对,她很受挫,内心受到冲击。
时刻3: 理查德前同性男友路易斯意外到访,勾起很多回忆,克拉丽萨意识到她和理查德的美好爱情一去不复返,破防奔溃。
时刻4: 在与女儿对话过程中,克拉丽萨明白了自己把自己的价值放在照顾理查德上面,认为幸福只存在于那短暂的美好爱情里。
时刻5: 理查德跳楼自杀,克拉丽萨的达洛维夫人称呼不复存在。克拉丽萨与理查德的母亲会面交谈后,内心触动顿悟,回归到当下的生活。
女主人公们在这些关键时刻,遇到的客观事件不尽相同,但这些事件触发她们心理改变的历程却有共同之处。这个历程包括:
时刻1: 惯常心理状态。时刻2: 准备派对,遇到挫败,内心受到冲击。时刻3:超出预期的事件发生,心理破防,触碰到自己真正的诉求。时刻4:看清自己的需求,认清自己。时刻5: 做出改变人生的决定。
电影以这个共同的心路历程为叙事主轴,以弗吉尼亚决定其小说主人命运为关键时刻节点,采用了三条故事线立体交叉进行,客观与主观对映的叙事结构(详见图一)。
图一:如花的叙事结构与此同时,五个关键时刻的冲突是逐渐升级的,所以其实也暗含了正剧的叙事结构(见图二)
图二:正剧叙事结构(芦苇,电影编剧的秘密)电影巧妙地将碎片化叙事、意识流手法、和正剧的叙事结构有机结合在一起。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层层升级,三个主人公的故事碎片,如朵朵三色花瓣,顺着叙事主轴的溪流,巧妙交织流淌,让人赞叹。
3.象征性意象
影片用了大量的意象性象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比如电影里劳拉做了两次蛋糕,影片用做蛋糕这个意象来镜映劳拉内心的觉醒。之前,劳拉严格按食谱的步骤做了一个生日蛋糕,失败了。在主动给邻居凯蒂安抚的过程中,一向遵循各种规则生活,压抑的、弱小的、无力的劳拉体会到了主动和力量。凯蒂离开之后,她把失败的蛋糕扔进垃圾桶,又做了一个蛋糕,这次很成功。
失败的蛋糕暗示了劳拉按规条生活的挫败。扔掉蛋糕,寓意她做出了摆脱现有生活桎梏的决定。后一个蛋糕的成功表明了她体会到自主的力量与成功。从前后两个场景桌面的零乱与秩序也可以一窥她的内心状态的变化。
劳拉做的两个蛋糕总之,意识流作品描绘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所以不能用客观逻辑的角度去理解作品,而是要通过电影画面场景,从象征性意象的视角,去理解体味人物的内心状态或者精神活动。
不同人物之间精神或象征层面的联系,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存在的关键时刻或重要的瞬间等,是理解影片人物和叙事结构的关键。
利用这些特点,可以找到貌似零零碎碎的叙事碎片之间的关系,理清叙事结构,体会电影三人同轴、虚实同构,一日一生,如溪流般流畅的叙事结构。让人有种破雾而出的感觉,体验到很深的审美愉悦。
简而言之,了解了伍尔夫的意识流叙事技巧,就掌握了一把破解这部带有浓厚意识流风格影片的密钥。
参考文献:
1. 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 李维屏,什么是意识流小说.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
3.李维屏,什么是现代主义文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
4. 伍尔夫,达洛维夫人,孙梁等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5. 芦苇,电影编剧的秘密.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3
6. 坎宁安,时时刻刻,王家湘译.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