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的故事
有多久没有好好看过书了,大概有一年半载了,自从去年准备考公务员以来,就一头扎进了公务员的题海里没日没夜没敢怠慢,好在今年是如愿考上了,总算没有辜负这一年半载;有多久没有写过文字了,自打放下读书它也就跟着停滞了,好在从今年8月开始,或许以后的生活就没有那么的加班熬夜,就无需每天绷紧神经想创意写方案了,于是我又搬出了我的kindle,我的简书,规划着我的读书和写字的计划了。这样的生活于我总是好的,因为我是热爱的!
这第一本书就是《呼兰河传》,说是长篇可并未有如此感觉,因为我很快就看完了,两年前或许更早就知道这书名,只是一直未看,一直被这名字吸引着,因为它是如此平静和美好,很想知道它里头是什么内容,现在才知道原来它是东北的一座小城,很是出乎我的预想,在看书内容之前,看了茅盾为它写的序,评价很高,心想能得到大作家写序,一定也不是个写作很棒的作家,于是乎上网百度“萧红”,让我很诧异的是她的生命只有31年,于是内心一直因为这个而不能平静,甚至看着整本书的过程都想着这事。
呼兰河城是那么的美,作者一上来就给我们呈现了整座小城的风貌,虽平淡虽文字质朴,但却能让人从中读出感动,是那样的有血有肉,或许因出生农村,总能从中感受到同样的童年生活,或许那瓜不是那瓜,那花也不是那花,除了品种不同,生活之日常,出奇的相似。菜园摘菜、吃黄瓜、爬树、帮父母种地……就像在写我的童年一样,那平淡也印在记忆深处再也回不去的童年,读到前面两章总觉得一切是那么地美好。
很喜欢作者的这种不按时间顺序来写作的方式,这种可以分重点叙述的淋漓尽致,和爷爷菜园的故事记叙着童年的美好;看戏的故事,也能再当前的乡下看着类似的踪影,就算现在在农村搭上一台戏,同样也是一传十,十传百的非常有名气的,只是看戏的多半是些在家务农的妇女或者老人罢了;隔壁团圆媳妇的事,让我们又看到了痛心,愚昧的人们活活把十二岁的姑娘折磨死,婆婆的不吝痛打,三五邻舍的迷信致病法,除了愤怒痛心,很想回到那个时候帮团圆媳妇一把,可是终究是回不去,就是回去或许也是干不过被封建礼教的,因为洞察一切的清正爷爷也只是看着一切发生着,一切进行着,然后该来的总是会来的,他也只会教自己的孙女读诗识字,仿佛外界的这些都跟他们没有多大关系,他只管收着租过着自己的日子,他也想去制止,可惜个人力量有限;而王姑娘的事,又是流言蜚语淹死人,感觉在那个年代活的战战兢兢,尤其是女人,只要做错一件事,那你这个人就什么也不是了,而在那个活着艰难的年代,又让我们看到了穷人坚强过活的力量,王姑娘为了孩子而让自己的身躯越来越瘦,结果难产而死,剩冯歪嘴子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让我们又再次看到《活着》那本书里那种“活着”的精神。有二伯的故事,又是穷人生活的写照,总感觉他还算幸福的,因为有“老爷”的特别照顾,所以就算他有偷摸的不好习惯,还总能得到原谅,能继续在这个院子里生活下去,所以他还算好的,只是没有那么的有尊严,可是那个贫穷的时代,又有多少人有尊严呢?就算当今这个时代,如果是穷人,又如何懂得“尊严”地过活呢?
书中调皮的“我”,是个几岁的孩子,矛盾序中说她的童年是孤独的,我也很想从书中找寻这些蛛丝马迹,用几句文字带过的描写父母,跟我们平常的孩子似乎确实不太一样,在我们的记忆中,这些“爷爷”给予的应该都是来自父母。没有爷爷的陪伴,就一个人在角落里玩,也确实有一种孤独;整个童年几乎都是在后院度过的,长到几岁才出自家的院子,也似有中姑娘。“我家是荒凉的”“多次提及,大概大大的房子衬托着小小的“我”,大概周遭人云亦云的封建嘈杂衬托着“我”不一样内心的孤独,大概“我”从内心就开始想逃离……于是才有了萧红本人后面那二十几年风风雨雨轰轰烈烈的人生,我想其实这也是有源头的,小时候的“我”本就调皮得不太像个女孩子,而且很幸运,家境不错,并个好爷爷教诗识字。所以,注定她与团圆媳妇、王姑娘那些女孩的命运是不同的。
然而,终归又是相同的,31岁就因病离世,我们总爱用“天妒英才”来形容,或许也确实如此。萧红本人我还没有读透,萧红的故事萧红的书也还只读了这一本了。萧红亲眼见证又憎恨那个封建的社会,却又用调侃嘻哈的语言把它呈现出来,可见她的内心是孤独的,只有真正懂的人内心才是孤寂的,要不然都只会像呼兰河城里的“那些人”不知明天会怎么样,也不管明天会怎样的活着。萧红想要逃离,想要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然而终究还是没能逃脱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