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散文名篇《落花生》说起,范文,套路及其他

2018-03-05  本文已影响170人  彭亮红

    《落花生》是前辈作家许地生先生早年的作品。文章语言质朴无华,明白如话,结构浑然天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子所言,大巧无工,大音希声,说的就是此类的文章吧。

    这样的写法,由来尚矣。白居易作诗,白发老妪亦能解。于是,这篇文章就成了当之无愧的范文。小学,初中时代,我们反复描摹,类似的文章不知道写了多少。由于课本的提倡,类似的散文,小说,层出不穷,多如牛毛。如是,审美情趣渐趋一致。

    《落花生》的写作年代是一九二几年吧,当时的中国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压抑,不能舒展个性,有什么好东西都得“埋在地底下”,不能展现出来。当时民智未开,写什么文章都要给读者说明什么道理,教导读者某事应该怎么做,这也可以理解。

      俗话说,法久弊生。如此一来套路形成,偏偏这样的文章还有市场。有时候,我看着这类文章,顿觉一一股酸腐气逼人而来。可是许多期刊的末落,不也说明读者的口味在改变吗?

    我个人非常赞赏,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坐谈会》中指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征。文章就得多姿多彩,异彩纷呈,各人有各人的风格,倘若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那还有什么看头。即使我的文章不过是狗尾巴草一棵,不也是文化大花园里的组成部分吗?

    我读过朱老总的一篇文章《母亲》。朱老总的丰功伟绩,我这里不表。朱老总是忠厚长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老人家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徐徐叙来,文章朴实无华,可胜在真情实意,深深的打动了我。

  现在互联网时代,读者眼界大开,见地也高。在我看来,作者只需将事实,情形描摹出来,读者有什么体味,那是读者的事。诚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大可不必越庖代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