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的泡沫被捅破,致使大战惨败,统一大业流产,遗恨终生
自古以来,战争总是虚虚实实、伴随着谎言和大话而行,正所谓“兵者,诡道也。”乱世三国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也是谎言与大话兴起的时代;各种假言谎话不仅见诸于庙堂之上的政治谋虑,也频频出现于真刀真枪的战争之中。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给孙权写了一封信:“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分明是一封战书,一篇檄文:近来我奉皇帝之命讨伐有罪之人,兵锋南指,刘琮束手投降。现在我率领八十万大军,正要和孙将军您在吴地一起打猎。
说的轻描淡写。八十万军队用于打猎,“杀鸡焉用宰牛刀”?这实际上是给孙权当头一棒,造成强烈的心理威慑,让他充分想象“八十万”数量级别的军队会带来的惨败结局。威慑作用起初效果明显。首先是重臣长史(相当于东吴事务总管)张昭被吓唬住了,对孙权说:曹操好比可怕的豺狼虎豹。现在挟制天子讨伐四方,动不动以朝廷的名义为发布命令,抗拒他,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我东吴可抵挡曹军的只有长江天险,可现在曹操已取得荆州,把投降过去的刘表的水军全部部署在江北,牛皮的战船及正规战舰就有几千艘,已经与我们共享了长江天险。再加上曹军步兵势力强大,水陆齐下,双方力量悬殊太大,长江天险优势又失去了。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迎接曹操、投降朝廷。
长史张昭在东吴文臣武将中资格最老,是孙策留给弟弟孙权的重量级元老。《三国志·张昭传》记载: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一应委之。策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张昭降曹的立场也有其合情合理之处,他并不希望东汉长期处于割据之中,具有一种东汉末年知识分子的报国情结:希望尽早结束战事,归于一统。并且,张昭原是徐州人,因避中原战难才流落江东,此时年届五旬、叶落归根思想渐浓。
而大都督周瑜也由中原流寓于江东(原籍安徽庐江),却早已融入江东,急需借此机会建功立业,故并不思归中原。同时,周瑜深受孙策及孙权兄弟二人的器重,并且与孙策同娶乔氏姐妹,知遇之恩加上亲戚连襟,已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因此,周瑜根本不会考虑降操这一选项。
面对东吴朝野复杂的局面,周瑜心里素质很好,异常冷静,掰着指头给吴主孙权算了算“八十万”的细账。他说:大家只看到曹操信中说有八十万人马的大话了,没有弄清虚实就吓破了胆、吵着要投降,这太不像话了!让我仔细分析一下:曹操从中原带来的部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长期征战、早已疲惫不堪;新投降的刘表的部队,至多七八万人,仍然心怀猜疑、也不全是一心降服。一群疲惫不堪的人领着另一批心怀猜疑的人,没什么可怕的!我们有五万精兵人,就足以对付他们了。
八十万与十五万,数量等级相差甚远!赤壁之战,正是谎言与假言被戳穿、战争威慑失败的经典战例。
如果赤壁之战,曹操的谎言不被戳穿,那么历史将是另外一番景象。可是,曹操的谎言被周公瑾看穿了,其军队数量上的泡沫、军队质量上的隐患都赤裸裸地呈现于东吴君臣面前,赤壁之战惨败的结局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