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早在一年前刚加入007时就看到有人在推荐,而且也有很多人因此写下了读后感。当时我并没放在心上,今天看到小窗口推荐,便打开看了起来。
没想到这一看就不可收拾,我一口气看完了全文,顺手转发给了队友,给他留言说:这本书值得我们全家一起看。
这本书主要讲的通过蛤蟆先生与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从蛤蟆过去的经历探索它的自卑、软弱、爱炫耀与抑郁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说明童年经历对人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的生活。
这本书给我的触动很大。作为母亲和女儿,我有过像蛤蟆先生一样的处境;作为母亲时,不经意中也成为了和蛤蟆先生父母一样的人,让儿子也承受着蛤蟆先生承受过的那种伤害。
无疑,父母和我们是爱孩子的,但日常表现出现出来的行为却在伤害弱小的他。当孩子在大人眼里表现地不听话时,大人没有意识到这是他为了引起大人的关心和关注 ,而是给予孩子的是教训和责骂。
直到现在我都记着父亲给我贴的标签是“懒”,所以直到现在在父母姐姐前我就以“懒”自居;从小,亲戚朋友给儿子贴的标签就是“聪明”,但这种标签潜意识地让他从小学习不刻苦。
在这本书中,最值得思考的是:当我们长期被朋友、被他们、被自己否定时,自然会产生精神内耗,陷入负面情绪中。怎么从中解脱出来,别人是无法帮助你的,只有自己想主动改变才能自己救自己。在自救的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找出不快乐的最根本原因,不断地剖析认识自己,停止残酷的自我批判,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这本书道理讲得很明白,但真正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找开绳结的线头,还是很困难的,因为知行合一很难。
比如说,我们习惯性地处于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很难回到成人状态。我们也想改变,不停地做计划,但还没开始时,又开始否定自己,让自己再次降入情绪的低谷。
尽管如此,我们先从细微的改变开始,要理解自己的情绪,要学会对自己好点,真正的开始爱自己,做个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能控制冲动,懂得延迟满足,避免做出轻率决定和不妥的行为的成人。